-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原著第6版)(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40108
- 條形碼:9787518440108 ; 978-7-5184-401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原著第6版)(精) 本書特色
這是一次時隔12年的重磅更新。《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是當代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與默林·萊茲克茲的匠心之作。從原著第1版到如今的原著第6版,經過50年的修訂與打磨,這部作品已成為無數團體咨詢師的案頭書。 與舊版相比,第6版的內容—— 1.更系統:每一章的內容都進行了細致的修改、完善和更新,反映了團體心理治療領域的前沿發展成果。 2.更全面:新增了關于網絡心理治療團體的章節,緊貼技術變革與時代變化,在疫情背景下為團體帶領者提供及時的工作指南。 3.更深入:新增內容貫穿全書,包括現代分析與關系取向、人際神經生物學、基于量化評估的治療、文化與多樣性、心理創傷和針對各類臨床人群的團體治療等。 4.更整合:豐富翔實的實證研究(原著的參考文獻多達128頁)融入團體治療實踐,輔之以兩位作者多年積淀的臨床實例和經驗智慧,極具實用性和指導意義。 成就這部作品的,還有亞隆和萊茲克茲兩位作者打動人心的寫作方式。他們是資歷過硬的帶領者,是睿智沉穩的督導師,卻不是抬頭不可仰望的權威,而更像在深夜里分享故事、訴衷腸的友人。他們把數十年從業經歷里的瑰寶,以親切、坦誠的口吻向讀者娓娓道來,讓讀者能夠在愉悅而富有啟迪的氛圍中,收獲關于團體治療的新知,感受那些壯闊、充滿張力、聚焦“此時此地”的團體治療體驗,同時,還會看到經歷這些體驗的團體帶領者本身。這是一部值得每一位團體咨詢師一讀再讀、歷久彌新的作品。
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原著第6版)(精) 內容簡介
《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原著第6版)的兩位作者巧妙地呈現了帶領心理治療團體的藝術與科學。這本書非常適合各類精神健康專業人員閱讀,能夠有效幫助他們擴充帶領治療團體的相關知識及精進專業技藝。對于想要學習和提升帶領各類團體的技能的從業者來說,這是一本推薦的案頭書。
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原著第6版)(精) 目錄
第1章 療效因子
灌注希望
普遍性
傳遞信息
利他主義
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現
發展社交技能
行為模仿
第2章 人際學習
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矯正性情緒體驗
團體是社會的縮影
社會縮影中的動力學互動
識別社會縮影中的行為模式
社會縮影是真實的嗎?
移情和領悟
本章概述
第3章 團體凝聚力
團體凝聚力的重要性
運作機制
本章總結
第4章 療效因子的整合
療效因子的相對價值:來訪者的觀點
療效因子的相對價值:來訪者與治療師的不同看法
影響療效因子的因素
第5章 治療師的基本任務
團體的創立與維系
團體文化的建立
帶領者如何塑造團體規范?
治療團體的規范
第6章 治療師基于“此時此地”開展工作
進程的定義
以進程為焦點:團體的力量來源
治療師在“此時此地”的任務
激活“此時此地”的技術
進程闡釋的技術
協助來訪者采用進程取向
協助來訪者接受對進程的闡釋
進程評論:理論回顧
對過去的使用
團體整體的進程評論
第7章 治療師:移情與透明度
治療團體中的移情
心理治療師和透明度
第8章 篩選來訪者與組建團體
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
總結:來訪者篩選
團體構成
團體成員行為預測
小結:來訪者行為的預測
組建團體的原則
同質性團體還是異質性團體?
一般臨床考慮
本章總結:組建團體
第9章 創建團體
設置和結構
短程團體治療
入組會談和團體治療的準備工作
第10章 團體治療的開始
團體的形成階段
來訪者和其他因素對團體發展的影響
成員參與問題
第11章 高級團體
人際學習如何產生
亞團體
治療團體中的沖突
自我暴露
治療終止
第12章 具有挑戰性的團體成員
壟斷發言的來訪者
沉默不語的來訪者
沉悶的來訪者
拒絕幫助的抱怨型來訪者
急性精神病性來訪者
分裂樣人格的來訪者
個性困難的來訪者
第13章 特殊模式與輔助方法
個體治療與團體治療同時進行
結合團體治療和12步驟團體
協同治療
夢
視聽技術
書面摘要
監控團體治療效果和進程
結構化練習
團體治療記錄的保存
第14章 網絡心理治療團體
VTC團體:早期發現
給團體心理治療師的指南
VTC團體的挑戰和機遇
第15章 針對特定問題的治療團體
根據特定的臨床情境做出調整:基本步驟
急性住院治療團體
針對生理疾病的治療團體
把CBT和IPT融入團體治療
自助團體和網絡支持團體
第16章 團體心理治療師的培訓
觀摩學習
臨床督導
受訓者的團體體驗
受訓者個人的心理治療
總結
技術之外
附錄
團體心理治療的一些目標
保密性
你會在團體里做什么?你應該如何表現?
團體治療師
團體治療的時間承諾
出勤和團體凝聚力
網絡團體
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原著第6版)(精) 節選
第1章 療效因子 團體治療可以幫助來訪者嗎?事實證明,完全可以。大量有說服力的實效研究結果明確而一致地表明,團體治療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療手段。團體治療不僅與個體心理治療效果相當,而且能更有效地利用精神健康醫療資源。然而矛盾的是,精神健康專業培訓項目卻減少了對團體治療的培訓。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我們需要確保團體治療的高水準,以獲得我們期待的影響力與來訪者需要的效果。在本書中,我們將重點探討能夠提高治療有效性的療效因子和團體帶領者的特征。 團體治療如何幫助來訪者?這或許是一個幼稚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準確而肯定地做出回答,那么我們就有了一個能夠隨心使用的核心組織準則,可以用來應對心理治療中*棘手、*有爭議的問題。一旦確定了這個準則,改變過程中的關鍵方面將構成治療的合理依據,而治療師就可以據此制訂相應的措施和策略,塑造團體的體驗,使團體治療在不同的來訪者群體中、在不同的情景下都*大限度地產生效果。盡管團體治療富有療效,但治療師的工作成效卻存在很大差異。有效的團體工作的核心是了解如何*好地落實有療效的團體過程。幸運的是,許多研究成果可以帶給我們啟迪。僅憑經驗有時并不奏效,那么怎么做才能提高治療工作的成效呢?我們應該進行深思熟慮的實踐和自我反思,傾聽他人對我們工作的反饋,靈活運用共情性的、同調(attuned)的治療關系。 我們認為,治療中的改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發生在各種人類體驗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中。我們將這些相互作用稱為“療效因子”。透過簡單的要素去探究復雜的事物,從基本組成過程去接近整體的現象,這樣的做法有很多優點。因此,我們將從描述和討論這些基礎要素開始。 根據我們的觀點,治療性體驗可以自然劃分為以下11個主要因子: 1.灌注希望(instillation of hope); 2.普遍性(universality); 3.傳遞信息(imparting information); 4.利他主義(altruism); 5.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現(the corrective recapitulation of the primary family group); 6.發展社交技能(development of socializing techniques); 7.行為模仿(imitative behavior); 8.人際學習(interpersonal learning); 9.團體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 10.宣泄(catharsis); 11.存在主義因子(existential factors)。 在本章接下來的部分中,我們將討論前面7個因子。人際學習和團體凝聚力非常重要,并且十分復雜,因此我們會在之后的兩個章節中分別討論它們。存在主義因子會在第4章中討論,以該章節的其他內容作為背景,更便于讀者理解。宣泄和其他療效因子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也會在第4章中討論。 對于這些療效因子的區分是人為的,雖然我們將單獨討論每一個因子,但它們之間是互相依存的。它們既不獨立存在,也不單獨起作用。另外,這些因子代表著改變過程的不同部分:有些因子在認知層面起作用(比如人際學習),有些因子在行為變化層面起作用(比如發展社交技能),而有些因子在情緒層面起作用(比如宣泄)。更確切地說,有些因子既是治療的動力,又是改變的前提(比如團體凝聚力)。雖然相同的療效因子可能存在于各種類型的團體治療中,但是它們的相互作用和相對重要性在各個團體中可能十分不同。并且,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同一個團體中不同的來訪者也可能因不同的療效因子而獲益。 我們要記住,這些療效因子是人為建構的,然而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給學習者提供的一張認知地圖。療效因子的分類不是一成不變的,其他臨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員也得出了不同的(同樣是人為建構的)療效因子群。有一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核心的療效因子:來訪者心懷希望,認為他們的情緒表達和關系覺察能夠轉化為社會學習。沒有一種解釋系統可以涵蓋治療中的所有療效因子。在核心層面,治療的過程極為復雜,而個體在其中的體驗方式也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將在第4章中更充分地討論這些議題)。 我們所列舉的療效因子,來自我們和其他治療師的臨床經驗,來自獲得成功治療的來訪者的觀點,也來自相關的系統研究。盡管如此,這些來源的可靠性并不是完全不容置疑的;團體成員和團體帶領者并非完全客觀,而我們的研究方法也常常受限在研究范圍內。 我們從不同的團體治療師那里得到的療效因子清單五花八門,并且內部是不一致的,反映著這些治療師對于各類團體和來訪者的研究。治療師絕不是客觀公正而不帶偏見的觀察者,他們為了掌握某種治療方法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們列出的清單大多由他們所信奉的特定流派所決定—這是效忠效應(allegiance effect)。即使是理念相同、理論取向一致的治療師,他們對于來訪者狀況改善的原因也可能持完全不同的觀點。但這并不讓人意外。心理治療的歷史上不乏高效能的治療師,但他們成功的原因卻并非如他們所述。來訪者的狀況大幅改善,而自己卻對改善的原因一無所知—哪個治療師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呢? 一個重要的信息來源是,團體成員認為哪些療效因子*有用,哪些*無用。研究人員不斷提出有關療效因子的重要問題。療效因子對所有團體成員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嗎?是什么在影響來訪者的反應?是來訪者與治療師的關系,或者來訪者與其他團體成員的關系嗎?還是團體治療的質量和深度?此外,研究還發現,團體成員認可的療效因子可能會與治療師或團體觀察者的觀點大相徑庭。來訪者對于治療的反應也可能受多種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團體類型(門診團體、住院團體、日間醫院團體或短程治療團體)、來訪者的年齡和診斷、來訪者的動機水平和依戀類型、團體帶領者的治療理念、團體成員對于相同事件的不同體驗方式以及彼此間體驗的相互影響。 除了這些不足,來訪者的陳述仍不失為一個豐富的、未被充分開發的信息來源。畢竟,來訪者自身的體驗才是*重要的,我們越脫離他們的體驗,我們的結論中推論的成分就越重。誠然,改變過程中的某些方面超出了來訪者的理解覺察范圍,但這并不意味我們可以對他們的描述置若罔聞。紙筆測驗或結構式問卷可以提供可輕易獲得的數據,但卻經常容易忽視來訪者體驗的細微差別與豐富性。如何獲得來訪者的陳述是一門藝術。提問者越能進入來訪者的內心世界,來訪者對于治療體驗的描述就越清晰而有意義。 除了治療師的觀點和來訪者的陳述外,還有第三種評估療效因子的重要方法:系統性的研究。目前,*常見的研究方法是尋找治療中的變量與治療結果之間的相關性。通過探究哪些變量和成功的治療結果顯著相關,我們能建立一個合理的基礎,據此對療效因子進行描摹。不過,這種研究方法本身具有許多潛在的問題:療效的測量在方法上存在困難,而治療中變量的選擇和測量也同樣是個問題。 通過上述方法,我們得出了本書所要討論的療效因子。我們并不認為這些結論是絕對的,相反,我們提供的只是目前適用的準則,有待其他臨床研究者的檢驗與擴充。 灌注希望 研究一致表明,灌注希望和維持希望在任何心理治療中都是至關重要的。一些研究表明,來訪者對幫助的高期望與積極的治療結果顯著相關。大量數據記錄了信念治療(faith healing)和安慰劑治療的有效性—它們都是完全通過希望和信心來起作用的治療方法。在團體治療中,心懷希望的來訪者更愿意深度參與治療工作。當來訪者和治療師對治療抱有同樣的積極期望時,心理治療中出現積極結果的可能性會更高。這種積極期望的力量遠遠超過簡單的想象:腦成像研究證明,安慰劑并不是無效的,它能夠對大腦產生直接的生理影響。 團體治療師可以利用這一點,竭力提升來訪者對團體治療療效的信任和信心。這項任務應當始于治療開始之前。在團體開始前的介紹中,治療師要強化來訪者的積極期望,糾正他們的負性成見,還要對團體治療的療愈性質給予清晰、有力的說明。這種說明要結合治療師對來訪者的具體困難的解釋,讓人容易理解并能夠在文化層面產生共鳴(第9章和第10章對團體開始前的準備程序做了詳細的討論)。 團體治療的進展不僅來自正性期望所帶來的整體改善效果。對于團體治療這種特定形式的希望感也是治療進展的重要資源。治療團體中的成員總是處在應對—崩潰(coping-collapse)的連續譜上的不同位置。因此,每個成員都會不斷地接觸到接受治療后狀況有所改善的其他團體成員—經常是和自己有類似問題的人。我經常聽到來訪者在團體治療結束時感嘆,看到其他人的進步對他們來說有多么重要。 團體治療師應該努力發揮這一療效因子的*大作用,時常提醒團體成員注意他們所取得的進步。如果我們收到*近結束治療的成員的信息,得知他們在持續取得進展,那么我們會特意與現在的團體分享這一消息。長程的團體成員經常發揮同樣的功能,自發地為充滿疑惑的新成員提供例證。 以下是一個老年精神專科日間醫院中的團體案例。 貝蒂是一名86歲的抑郁女性。她對治療充滿抵觸,也是**次參加團體。團體中有另一名成員,88歲的薩拉。薩拉對貝蒂說的一番話,效果遠遠超出治療師對貝蒂所做的準備和鼓勵工作。薩拉是這樣歡迎新成員的:“貝蒂,歡迎你來到這個團體。如果你像我一樣,你可能從未想過自己會來這里,或許是你的女兒逼你來的。但是,我想告訴你,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這個團體改變了我的生活。我已經準備好結束治療了,但團體工作令我受益匪淺—我是帶著寶貴的財富離開的,這些財富會讓我今后的生活變得更好。在這里,我認識到,孤獨是很糟糕的,我學會了如何尋求幫助和主動接觸別人,我也知道自己值得被人關愛和關注。相信我,如果你參加這個團體并投入治療,改變同樣會發生在你的身上。” 研究表明,治療師相信自己、相信團體的有效性同樣是至關重要的。這對于培育和維持治療師的效能感必不可少(更多關于治療師自我照顧的內容請參見第16章)。在初始會談中,治療師應與來訪者分享自身的信念,努力將這種樂觀精神傳遞給來訪者。 許多自助團體—比如,由喪親的父母組成的慈愛伙伴團體(Compassionate Friends)、由施暴的男性組成的戰勝暴力團體(Men Overcoming Violence)、亂倫幸存者團體(Survivors of Incest)、面向癌癥患者及其家人的吉爾達俱樂部(Gilda’s Club)、抑郁癥和雙相情感障礙支持團體(the Depression and Bipolar Support Alliance)以及由接受過心臟手術的患者組成的修復之心團體(Mended Heart)—都非常強調給個體灌注希望。在匿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匿名戒毒會(Narcotics Anonymous)和過量進食者匿名會(Over-eaters Anonymous)等12步康復項目中,大多數的會談都以組員分享他們的“經驗、力量和希望”作為開場。在匿名戒酒會中,戒酒成功的成員一次次地講述他們在康復項目的幫助下從低谷走向康復的故事,這樣做不僅僅是給新成員灌注希望,同時也在提醒自己,只要他們不再碰酒杯,生活就能不斷“變得更好”。這類組織的優勢在于,它由成員而不是專業人員管理;發言者、帶領者和其他工作人員都是康復中的嗜酒者—他們本身就是其他成員鮮活的榜樣。 同樣,有些物質濫用治療項目也會雇用處于康復期的戒毒者,讓他們擔任同輩團體的帶領者,以此讓團體成員感受到希望。很多項目都是由已經成為專業心理咨詢師和治療師的戒毒康復者所創立和(或)運營的。項目成員會受到這些康復者的鼓舞:通過接觸這些曾經沉淪又浪子回頭的人,成員對康復有了更多的憧憬。面向患有關節炎和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團體,也會借經過受訓的成員來鼓勵新成員去積極面對他們的健康問題。通過其他成員來為參與者提供激勵是這類治療方案的關鍵部分。這樣的團體可以改善成員的健康狀況,降低醫療護理的成本,提高成員的自我效能感,同時也常常使得團體治療的效果優于個體治療。 普遍性 許多人進入治療時憂心忡忡,認為只有他們自己是不幸的,只有他們有著某種恐怖的或者不被接受的問題、想法、沖動和幻想。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憂慮,但極端的社交孤立使這些來訪者的獨特感被放大了。他們的人際困難使其無法與人深交,無法形成深入的親密關系。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既無法得知他人類似的感受和經歷,也無法對他人吐露真心,從而得到來自他人的確認和接納。 在治療團體中,特別是在早期階段,消解來訪者的這種獨特感,會讓他們大感寬慰。當聽到其他成員坦露類似的擔憂時,來訪者的共鳴油然而生,感覺和這個世界有了更多關聯。他們可能會把這個過程形容為“歡迎來到人類世界”的體驗。簡單地套句老話,就是“同舟共濟”,或者更悲觀地說—“同是天涯淪落人”。對于有的來訪者而言,感受到自身狀況的普遍性正是康復的開始,也是團體治療師竭力創造的治療環境所具有的核心特征。 沒有任何人的行為或想法會完全脫離他人的體驗。在治療中,團體成員會坦露各種各樣的行為,比如亂倫、酷刑、盜竊、挪用公款、謀殺、自殺嘗試甚至一些由更深的絕望所驅動的幻想等。通常,當一個團體成員帶著信任或勇氣敞開心扉時,其他團體成員也會以真誠相待,接納這些行為,將其視作自己也可能會有的經歷,并隨之吐露心聲。這種方法的應用并不限于團體治療:普遍性在個體治療中也發揮著作用,只是在個體治療中,來訪者得到一致性確認的機會更少,因為治療師在自我暴露方面更為節制。 在我(亞隆)進行的600小時的自我分析中,我曾體驗過“普遍性”這個療效因子,印象深刻。當時,我在描述我對母親懷有的極其矛盾的情感。讓我非常困擾的是,盡管我對母親懷有強烈的積極情感,但我同時也希望母親早早去世—這樣我就能繼承她的部分財產。在那一刻,我的分析師只說了一句話:“那似乎是我們都會有的想法。”這句樸實無華的回應給了我很大的安慰,而且使我能進一步探索自己更深層的矛盾情緒。 盡管人類的問題紛繁復雜,但仍然具有某些明顯的共性,治療團體的成員很快就能看到彼此間的相似之處。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很多年來,我都會讓培訓團體(T-groups)的成員(這些團體的成員并非來訪者,而是專業人員,如醫學生、精神科住院醫師、護士、精神科技術人員及和平隊的志愿者)完成一項名為“*高機密”的作業。團體成員被要求在紙上匿名寫下他們*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的一件事。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秘密竟如此相似,而且可以劃歸為幾大類。*常見的秘密是深信自己能力不足—感覺自己是無能的,只是靠虛張聲勢過日子。第二類常見的秘密是人際間深深的疏離感—不論表面看起來如何,許多人認為他們內心深處不會也無法真心地去關心或愛一個人。第三種常見的類型是各種與性有關的秘密。那些尋求專業幫助的人,他們的主要困擾在性質上也大同小異。在自我價值感和與他人建立關系的能力方面,來訪者幾乎總是懷有深深的憂慮。 當這種內心秘密對于個體而言尤其重要并導致其與他人隔絕時,加入一個由有類似體驗的人所組成的特定團體,將有助于消除個體的恥辱感和羞恥感,尤其是當團體強調普遍性的時候。對于這類個體,團體治療可能比個體治療更有效。例如:針對暴食癥患者的短程結構化團體會將這一點納入治療方案,包括要求來訪者進行自我暴露,分享自己對于身體形象的態度,以及有關進食習慣和催吐行為的詳細描述。當來訪者發現自己并不孤單,發現其他人也有相同的困境和生活經歷時,他們常常會如釋重負。 同樣,性虐待團體中的成員也能從普遍性的體驗中獲益匪淺。對于這些團體的成員來說,分享(通常是**次)他們受虐經歷的細節以及隨后感受到的內在重創,是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項2013年的研究比較了團體治療和個體治療對遭受性虐待的剛果女性的療效,她們的主要癥狀與恥辱感、羞恥感和社交孤立有關。研究發現,團體干預所帶來的積極效果比個體治療更為顯著和持久。 同質性團體中的成員由于有著共同的親身經歷,他們之間的對話帶有一種強有力的真實性,這或許是治療師也難以企及的。在我(萊茲克茲)剛開始從事團體治療工作時,我帶領了一個由七八十歲的抑郁男性組成的團體。有一次,一個剛剛喪妻的77歲男性表達了想自殺的想法。當時的我比他年輕得多,因此猶豫了,擔心自己的任何回應都會被認為是幼稚的。這時,一位91歲的團體成員開口了,分享了他痛失相伴了60年的妻子的經歷。他也曾陷入自殺的絕望中,但*終走了出來,重新開始他的人生。他的敘述引起了其他團體成員深深的共鳴。 某種程度上,當代的治療團體是社會的縮影,團體成員有著不同的性別、性取向和文化背景,因此團體帶領者尤其需要注意團體成員對普遍性的感受。在以白人為主的團體中,少數族裔成員可能會因不同文化在自我暴露、相互交流、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差異而倍感孤立。有關種族、性別認同和性取向的討論頗具挑戰性,需要團體成員的勇氣、信任和人文關懷。治療師必須幫助團體成員認識到文化傳統、壓迫、邊緣化和特權對個體身為一個人的感受所產生的影響。我們同時也需關注對于人類處境和悲劇的跨文化回應,即普遍性回應。只有在團體治療中,文化背景差異懸殊的個體才能找到共同點,例如:一個年輕的巴勒斯坦男同性戀者和一個年長的、信仰共產主義的猶太女異性戀者,可能對于追求社會公平的邊緣化群體身份都有著強烈認同。因此,治療師應盡可能地了解團體成員的文化、社群背景,以及他們對自身文化的依戀程度。治療師的多元文化勝任力和他們工作的有效性是密切相關的。 普遍性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它與其他療效因子相結合,共同起效。當來訪者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相似之處并且與人分享自己*深層的憂慮時,伴隨而來的宣泄和來自他人的接納,都會使他們進一步獲益。
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原著第6版)(精)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歐文·D. 亞隆(Irvin D. Yalom) 醫學博士,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榮譽退休教授;著有《叔本華的治療》《當尼采哭泣》《媽媽及生命的意義》等小說和《存在主義心理治療》《覺醒與超越:住院病人的團體心理治療》等經典教科書;目前居住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托。 默林·萊茲克茲(Molyn Leszcz) 醫學博士,加拿大皇家內科醫師學會會員,國際團體治療師認證委員會認證團體治療師,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協會榮譽會員;擔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教授和美國團體治療協會主席;目前居住在加拿大多倫多。 譯者簡介 蔣??娟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詢師,高校心理咨詢師;員工幫助心理咨詢師;師從李鳴教授學習精神分析技術并接受督導;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hina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lliance,CAPA)初級組在讀。 李??鳴 蘇州醫學院醫學學士(1983),華西醫科大學精神醫學碩士(1991),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咨詢心理學碩士(1995),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博士后工作(2002);長期從事臨床心理治療和教學工作,曾任“中德心理治療研究院”中方理事和“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中方教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