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58765
- 條形碼:9787544758765 ; 978-7-5447-5876-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精) 本書特色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是德國政論大師兼歷史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納晚年的著作,被德國輿論界譽為“哈夫納留給后世的遺產”。他以時代見證者的身份口述這部遺產時,仿佛從遠方透過望遠鏡一般,回顧了“德意志國”的時代,將1871至1945年的德國現代史上精彩的一段娓娓道來,從而讓人們對德國歷史有更深入的理解。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精) 內容簡介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回顧了從普魯士王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創建德意志帝國,直到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將日耳曼民族的國家帶往毀滅之路的歷史。從俾斯麥到希特勒,本書為讀者提供了德國歷史發展的一條脈絡,并由此來激發讀者反思,現在的德國處境與當初德意志的發展有什么不同。通過與哈夫納的精神對話,讀者會對歐洲以及德國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精) 目錄
**章 德意志國的形成
第二章 俾斯麥時代
第三章 德皇時代
第四章 **次世界大戰
第五章 1918年
第六章 魏瑪與凡爾賽
第七章 興登堡時代
第八章 希特勒時代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十章 德意志國身后的歷史
初版后記與致謝
1990年版后記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精) 節選
當那個嶄新的德意志國為了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 泰因的緣故,打算在1848年向丹麥開戰的時候,便委 托普魯士軍方代為執行,而且戰事起先進行得還相當 順利(那是在1848年夏初,當時普魯士自己也仍然擁 有一個革命政府)。等到普魯士由于列強的干預而在 同年9月被迫退出戰局,同時法蘭克福也爆發騷亂之 后,普魯士軍隊又被召喚過來進行救援。時至革命的 *后階段,亦即1849年初,保羅教堂國民議會完成自 己建國大業的做法就是進行表決,以微弱多數通過將 普魯士國王選舉為世襲的德意志皇帝。但眾所周知的 結果是,普魯士國王拒絕了那頂皇冠,因為他再也無 意跟革命有所瓜葛。 對保羅教堂里面的那些先生們而言,此事不啻晴 天霹靂。但更加令人詫異的事情(起初就連他們自己 也大感意外),卻是那些議員竟然派團勸進,請求普 魯士國王接受德意志的皇冠。德意志民族運動其實向 來具有大德意志色彩,而且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成員 也一面倒地心懷大德意志:他們推舉出來的“帝國攝 政王”是一位哈布斯堡家族的大公爵;奧地利人在“ 德意志國政府”內的聲勢非常浩大;奧地利的代表們 還一起參加了投票。那么他們為什么會突然轉而投向 普魯士的懷抱呢? 這是一種權宜之計、一種退讓行動,以及向現實 投降——因為奧地利帝國非但出人意料地并未土崩瓦 解,反而還鉚足全力恢復原樣,并且再也不打算將自 己的德裔百姓釋放出去,讓他們加入一個新炮制出來 的大德意志國。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于是迫不得已而限 縮范圍,愿意接受一個由普魯士出面領導的小德意志 國。那是民族主義革命者所采取的“現實政治”,是 一種令人心痛的犧牲,更何況還是遭到拒絕以后所作 出的犧牲。但無論如何,德意志民族主義首度認同了 普魯士的小德意志方案,即便那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選 擇。結果早在俾斯麥登臺之前,德意志民族主義運動 已經一度主動著眼于這種替代性的聯盟。 這種普魯士與德意志的協同一致,甚至還在俾斯 麥主政以前第二度短暫成真,而且是直接發生于1848年革命結束后。但這一回是由普魯士采取主動。 普魯士雖曾拒絕從革命者手中接受德意志的皇冠,可 是有關普魯士出面領導小德意志統一的構想,在柏林 并未被當成耳邊風看待。柏林當局的構想是組成一個 諸侯同盟,它固然結構松散,不過*起碼已初具邦聯 的形式,并且還擁有一個國會——更何況那一切當然 與革命無關。于是普魯士在腓特烈·威廉四世國王主 導下,在1849年成立了“德意志聯盟”,一個由二十 八個德意志邦國所組成的邦聯。其涵蓋范圍與日后的 德意志國不盡相同,因為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白始就不 捧場。漢諾威和薩克森兩個王國也在加入不久以后便 退出了。 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殘 余成員在哥塔繼續集會,并決議支持“德意志聯盟” 。他們對此作出的解釋是:應以實現之前在法蘭克福所追求的“目標” 為重(即統一德國,必要時不惜采取小德意志統一方案),而非斤斤計較表面上的形式。 因而,民主派的民族主義者并非導致“德意志聯盟” 失敗的理由,外交方面的因素才使得它未能成功。 奧地利在俄國的支持下強力反對“德意志聯盟”,*后并以戰爭為威脅,要求重建昔日的“德意志邦聯”。 結果普魯士被迫讓步,同時俾斯麥在普魯士下議院發表了關鍵性的演說來聲援退讓措施。 俾斯麥當時仍然反對與德意志民族主義結盟、支持恢復舊邦聯,并贊成重建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的良好關系—正因為這層緣故,他在 1851 年 7 月被送去法蘭克福,擔任普魯士派駐重建后的德意志邦聯之代表。 俾斯麥在法蘭克福一直任職到 1859 年 3 月初。 他是在那段期間才逐漸痛下決心,要讓普魯士與德意志民族運動結盟。 接下來必須對俾斯麥多加著墨。 但是,我們在轉向俾斯麥的故事之前*好先說明一下,普魯士與德意志民族運動矛盾百出的結合,如何在 1866 年和 1870 年被俾斯麥帶向成功之前,就已經曇花一現地有過具體結果。 1849 年至 1850 年的“德意志聯盟”,在宗旨上已經與 1870 年至 1871 年的德意志帝國相同,在實務上則有些類似 1867 年俾斯麥的“北德意志邦聯”—若無法涵蓋整個德國的話,那么至少也應該在德境北部組成一個由普魯士出面領導的諸侯同盟,并且將奧地利排除在外。 不過,這種行動必須獲得德意志民族主義者以及議會成員的積極認同與配合。 至于在普魯士與民族革命運動結成的同盟里面,到底應該由誰來當馬、由誰來當騎士呢? 就連這個問題也已經完全用類似日后俾斯麥的方式加以解決。 1848 年至 1849 年的時候,民族革命運動還打算讓普魯士為自己出力,可是那種做法遭到拒絕。 到了 1849 年至 1850 年,卻是普魯士讓民族革命運動為普魯士的德國政策效勞。 隨著主客形勢的易位,雙方于是在哥塔締結了盟約。那整個行動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則在于缺乏外交上的保障與作戰的意愿。 俾斯麥后來在 1866 年和1870 年補足了這兩樣東西。 俾斯麥個人對德意志建國所作出的貢獻就在于此—而且基本上僅止于此。 建國構想本身在他之前早已存在,所需要的只是爭取到俾斯麥,讓他皈依過來罷了。 此事發生于俾斯麥派駐法蘭克福的時期,亦即 19世紀 50年代;促成俾斯麥改變信念的因素,則是他在重建后的德意志邦聯所親身領教的奧地利政策。 1855 年他在一份遞交柏林的報告中寫道:當我四年前過來的時候,我絕非徹頭徹尾地與奧地利為敵;然而現在,除非我否認自己的每一滴普魯士血液,否則便無法對時下奧地利當權者所認知的那種奧地利維持*起碼的好感。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精) 作者簡介
塞巴斯蒂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1907生于柏林,逝于1999年,被公認為20世紀德國歷史重要的時代見證者之一。1938年移居英國擔任記者,1954年以英國《觀察家報》海外特派員的身份重返德國后,自1961年起先后為德國《世界報》《明星周刊》撰寫政論專欄。哈夫納著有一系列以歷史為主題的暢銷書,其中包括《解讀希特勒》《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不含傳說的普魯士》《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回憶錄,1914—1933 》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