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碼頭與源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5766
- 條形碼:9787552035766 ; 978-7-5520-357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碼頭與源頭 本書特色
全書圖文并茂,包含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通過解讀一個街區的演變,把街區成長與上海城市的歷史、共和國的發展結合起來,以“街區成長”這一獨特視角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現在讀者面前。全書史料考究,依據嚴謹,敘述通俗易懂。
碼頭與源頭 內容簡介
本書為“城市更新與人文遺產.上海系列”叢書之一,對北站街區的成長與歷史變遷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研究。 本書以位于蘇州河畔的“北站街區”為研究對象,依循其形成脈絡與演變邏輯,從獨特的視角揭示蘇州河與近代上海城市崛起的關聯性。作為蘇州河核心區域的一段河流,位于“公共租界之中區”,隨著蘇州河沿岸的開發,這里從*初的碼頭林立,到后來成為倉儲中心、工廠重地。清末,滬寧、滬杭甬等鐵路開通后,這些碼頭連同蘇州河航道,與鐵路上海北站(當時北站被稱為“京滬交通之總樞紐”)形成有效的水陸互動格局,更有力地推動了這一區域的城市化進程。本書緊扣北站街區在形成與發展中的特點,突出商貿活動中的“碼頭”角色,社會文化演進中的“源頭”地位,進而解析這一區域特有的人口結構、經濟樣態與功能嬗變,從中彰顯“北站”的文化內涵與街區特色。
碼頭與源頭 作者簡介
馬學強 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城市史、區域史等研究。在各類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從傳統到近代:江南城鎮土地產權制度研究》《江南席家:中國一個經商大族的變遷》《出入于中西之間:近代上海買辦社會生活》《八百里甌江》等。參與主編的有《千年龍華》《閱讀思南公館》《上海的城南舊事》《上海城市之心》《從工部局大樓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廈》《總目與研究》《上海石庫門珍貴文獻選輯》等二十余種。 近年來主持“百年名校·江南文脈”研究叢書(商務印書館陸續出版10種)、“城市更新與人文遺產·上海系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等已出版8種)。先后承擔多項國家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多項成果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張秀莉 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黨總支副書記、當代史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已出版專著《幣信悖論:南京國民政府紙幣發行準備政策研究》《國際視野下的南京國民政府紙幣政策研究》,譯著《移民企業家——香港的上海工業家》。《上海普陀城區史》主編、新修《上海通史》第13卷主編、《總目與研究》副主編、《海外中國當代史研究理論前沿》副主編、《國家戰略與地方經驗》副主編。合著有《上海金融業與國民政府關系研究(1927—1937)》、《出入于中西之間:近代上海買辦社會生活》、《上海工人生活研究(1843—1949)》、《盧灣城區史》、《上海:城市嬗變及展望》(上卷)、《中國太平發展簡史》、《西風東漸》、《國家戰略與上海發展之路(1949—2019)》、《正道滄桑:上海龍華革命紀念地研究》、《碼頭與源頭——蘇州河畔的北站街區》等。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上海哲社規劃課題1項,參與各類重大課題多項,主持或參與橫向課題多項。 李東鵬 歷史學博士,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后流動站聯合培養博士后,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史、影像史。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