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與發展研究:以徽州區域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2052545
- 條形碼:9787312052545 ; 978-7-312-05254-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與發展研究:以徽州區域為例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數字化”兩個基本概念,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保護、傳播、利用現狀以及面臨的現實問題。運用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香農的信息論、布瓦索的信息空間論以及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保護、傳播與利用提供理論基礎;重點闡述了數字媒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技術與文化兩個層面如何應對數字化的抽象與編碼,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核心載體——數據庫的設計、建構、管理與運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下媒介環境下的傳播邏輯與路徑,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在不同領域的發展應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與發展研究:以徽州區域為例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發展繁榮
1.1.2 非遺境況窘迫
1.1.3 數字技術進步
1.1.4 產業發展需要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現實意義
1.3 外研究現狀
1.3.1 國外研究概況與趨勢
1.3.2 研究概況與趨勢
1.4 研究內容與方法
1.4.1 研究內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創新點
第2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闡釋
2.1.1 文化遺產
2.1.2 非物質文化遺產
2.1.3 徽州
2.1.4 數字化
2.2 主要理論基礎
2.2.1 編碼/解碼理論
2.2.2 信息論
2.2.3 I-space理論
2.2.4 文化遺產相關理論
2.2.5 互動儀式鏈理論
第3章 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與問題
3.1 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與特征
3.2 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與問題
3.2.1 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3.2.2 徽州非遺問題
3.3 數字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接合”
第4章 數字環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
4.1 移場與錯位
4.1.1 移場:物理場-數字場
4.1.2 錯位:時空-主體錯亂
4.2 轉譯與賦權
4.2.1 轉譯:以今譯古
4.2.2 賦權:自我增能
4.3 改變與忽視
4.3.1 改變:整體性變革
4.3.2 忽視:選擇性記憶
4.4 再現與傳承
4.4.1 再現:數字載體呈現
4.4.2 傳承:擴大數字受眾
4.5 傳播與認同
4.5.1 傳播:媒介即傳播
展開全部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與發展研究:以徽州區域為例 作者簡介
秦楓,博士,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2項,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重點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安徽省優秀青年人才重點項目2項,以及省級重點智庫課題、廳級課題若干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等多項。近年來圍繞數字媒體與文化傳播、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發表論文近20篇,出版相關教材及專著2部。
書友推薦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