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諸神的黃昏:通向經典搖滾的盡頭之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6665
- 條形碼:9787542676665 ; 978-7-5426-766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諸神的黃昏:通向經典搖滾的盡頭之旅 本書特色
1. 一場以專輯為神圣文本、以演唱會為宗教儀式的搖滾朝圣之旅 2. 著名音樂評論家史蒂芬·海登力作 3. 《滾石雜志》《公告牌》年度*佳書籍
諸神的黃昏:通向經典搖滾的盡頭之旅 內容簡介
搖滾是什么?是靈魂深處的吶喊、是掙脫束縛的自由、是接近自我的展現、是鮮活真實的心跳、是一代代人恣意瀟灑的青春歲月……隨著搖滾巨星們一個接一個地隕落,他們是否會被人們漸漸遺忘,搖滾是否會走向窮途末路,我們堅守的這份信仰又是否會隨風而逝?史蒂芬·海登舊地重游,尋訪搖滾之神的足跡,重現其生活片段,見證他們已經冷卻的昔日輝煌,而諸神們曾經的那一份炙熱則會穿過生命、穿過時光,讓一顆靈魂再度燃燒。
諸神的黃昏:通向經典搖滾的盡頭之旅 目錄
第1面:英雄出世,了解世界
第1曲:這首歌結束了
第2曲:歡迎來到機器
第3曲:搖滾樂
第4曲:我知道有個答案
第2面:英雄遇上精神導師,指引通向偉大的道路
第5曲:鮑勃·迪倫的夢想
第6曲:嗨,你好
第7曲:我的愛不會令你失望
第8曲:翻過這一頁
第9曲:劃清界線
第3面:英雄墮落
第10曲:克勞利先生
第11曲:如此糟糕
第12曲:狗咬狗
第13曲:繼續愛你
第14曲:你無法永遠心想事成
第15曲:搖滾已死
第4面:英雄發現人生意義,超越死亡,找到上帝
第16曲:你令我愉快
第17曲:年輕老爹
第18曲:繼續修行
第19曲:死神無情
致謝
諸神的黃昏:通向經典搖滾的盡頭之旅 節選
第1 曲 這首歌結束了 第1 曲說明:這是為我們的旅程定調的一曲。我們希望用這首開場曲,概括我們審美及總體的精神。讓我們明明白白地在歌詞中開始我們的核心主題——搖滾的力量、死亡的必然,以及當兩者和解時苦苦的掙扎。哦,還有,唐·亨利(Don Henley)糟透了。 打我記事起,世上就已有了經典搖滾。 齊柏林飛艇樂隊(Led Zeppelin)、平克· 弗洛伊德樂隊(Pink Floyd)、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迪倫(Bob Dylan)、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尼爾·楊(Neil Young)、誰人樂隊(The Who)、黑色安息日樂隊(Black Sabbath)、AC/DC 樂隊、大衛·鮑伊(David Bowie),他們形成我“獻給經典搖滾的青春”的堅固基盤。但是,經典搖滾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就如一切寶貴的礦物。有一天,它終會消失。樂隊將分崩離析,專輯將不復播放,*終將被世人遺忘,傳奇也會死。可是,即便如此,它看起來似乎依舊……深不可測。在我生命中的大把時光里,我心想,經典搖滾會永遠圍繞身旁。 我記得經典搖滾并非不死的現實**次降臨在我身上的時刻,那是2012 年,我正坐在一個芝加哥郊外的體育場舞臺里,等待誰人樂隊出場。當我說“誰人樂隊”,其實指的是這支樂隊的半隊人馬——皮特·湯申德(Pete Townshend)和羅杰·達爾特瑞(Roger Daltrey)。而另外兩位成員,基思·穆恩(Keith Moon)和約翰·恩特維斯托(John Entwistle),他們早已離世。穆恩去世正是在我出生一年之后(1978 年9 月7 日),他死于用藥過度——他服藥是為了戒掉酒癮。(這是搖滾史上*諷刺的一樁死亡。)恩特維斯托去世于2002 年,我初次看誰人樂隊表演的前一個月。恩特維斯托的離世在搖滾明星的案例中頗為典型——其尸體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家旅館房間里被人發現,他剛和一個名叫艾利森的脫衣舞女在那兒開了派對。在恩特維斯托的一生中,他的昵稱都叫“安靜的那一個”,看到他的*后時刻,我感到怪諷刺的。 在2002 年初次觀看誰人樂隊演出之前,我曾為此生再不能看到還有恩特維斯托的那支誰人樂隊而沮喪不已,一時間還想過放棄看演唱會——心里住著的那個純粹主義者想著:“那樣一來,我看到的還是不是‘真正的’誰人樂隊?”然而,我又哪會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誰人樂隊呢?我是從20 世紀90 年代青少年時期開始聆聽經典搖滾的,那時,我*愛的樂隊之中,有很多早已或是解散,或是離世,或是淪為表演致敬曲目的樂隊。但在我心里,世上*偉大的搖滾樂隊,永遠冰凍封存在了鼎盛時期。對我來說,誰人樂隊的模樣,依舊停留在專輯《誰是下一個》(Who’s Next)的封面上。 毫無懸念的是,起初對看缺少原貝斯手和原鼓手的誰人樂隊的遲疑,在**首歌《我無法解釋》(I Can’t Explain)開始大約1.2 秒后立刻煙消云散了。我無比崇拜我的英雄們。 熱愛經典搖滾一直是我的一種信仰:專輯是神圣的文本,現場演唱會是宗教儀式,而搖滾神話學就如同一種自我探索的途徑。自打我于中學時代伊始發現了經典搖滾,我虔誠地吃透一切搖滾經典——讀遍所有書籍,訂閱所有雜志,看遍所有紀錄片。我找遍大量主流和標準搖滾脈絡中舉足輕重的黑膠唱片,一遍遍地播放它們,直到那些歌詞都融入我的氣質。我愛那些吉他連復段,奔放夸張的鼓,還有那些自負的歌聲。不過,經典搖滾令我*癡迷的一點,是它教會我相信自己正踏入一個比生命更為博大精深的領域。我自己并非什么教徒,但是,倘若真有神的存在,我確信我已在專輯《艾比路》(Abbey Road)的B 面發現了他。 就是這神話,勾住了我的魂。有些孩子閱讀漫畫書刊,有些孩子崇拜運動健將,我的超級英雄則是搖滾明星,我發現他們的時候,他們或已歸天數十年,或正苦于中年危機,可我從不在乎——那恰好令我的經典搖滾英雄個個更具神話色彩。我崇拜皮特·湯申德、鮑勃·迪倫、基思·理查茲(Keith Richards)、吉米·佩奇(Jimmy Page)、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還有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正因為他們是遙不可及、無可匹敵的人物。我還暗自相信,如果我對經典搖滾神話懷有足夠信仰,他們就有本事令我自身百無聊賴的生存狀態提升層次,他們就是那樣的神。 然而,毫無疑問,那些人并不是神,他們是凡人,會變老,會與唐·沃斯或杰夫·琳恩一起做復出專輯,會為他們定價過高、出于懷舊之感舉行的巡演賺取啤酒公司的鈔票。我曾一度忽略這些現實并醉心于神話里。可是,在2012 年的那個晚上,在那個芝加哥郊外的冰球競技場,我那經典搖滾的信仰再也無法將真相藏掩得那般嚴嚴實實。 我還是得先說:我覺得誰人樂隊太了不起了,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怎能不那樣說?那次巡演,他們完完整整地表演了我*愛的專輯之一:1973 年的《四重人格》(Quadrophenia)。完整表演豐碑式的專輯已成經典搖滾樂隊的標配。過去強迫觀眾去聽某張有所企圖、卻是職業生涯晚期沒人要聽的爛專輯里的三四首歌的日子基本上一去不復返。時光何等寶貴,如今經典搖滾巡演,就是要表演*熱門、*成功的曲目。 去往演唱會的路上,我經過一家奧特萊斯商場,二十多年前,正在讀八年級的我正是在那個商場買下了《四重人格》的卡帶。這張雙專輯搖滾歌劇,講述一位孤僻的青少年經受多重人格障礙的痛苦。它真該對每個不適應環境的十四歲青少年免費發放。曾經,我在隨身聽里猛地塞進這盤卡帶,一遍一遍沒完沒了地聽《剪去頭發》(Cut My Hair)——皮特·湯申德在副歌里唱著拼命努力只為了讓自己合群,就像我在做的那樣,基思·穆恩狂亂的鼓點堆疊出青少年支離破碎、慌亂無依的心潮涌動。 芝加哥的舞臺上,誰人樂隊努力地再現來自我青春記憶的精華聆聽體驗。表演《真正的我》(The Real Me)時,達爾特瑞轉動著麥克風,他的動作正是我腦海里長久以來的模樣。隨后是那首自殺性的搖滾曲《淹沒》(Drowned),湯申德猛耍吉他彈獨奏,以肩膀為軸狂轉胳膊化作一打猛烈的風車。這些家伙依舊極度擅長扮演他們在誰人樂隊中的形象,我愛死了。
諸神的黃昏:通向經典搖滾的盡頭之旅 作者簡介
史蒂芬·海登Steven Hyden 美國作家、音樂評論家。他目前是UPROXX的文化評論員及名人搖滾播客的主播。其音樂評論文章多見《滾石》《公告報》《紐約時報》等權威媒體,著有《你最愛的樂隊簡直要我的命》《諸神的黃昏》等作品。 朱靜雯 網名VANCA,英日譯者,資深搖滾樂迷,旅日十余年,現居上海。譯有《可士和式》《洞察》等。
- >
推拿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