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枷鎖與銀器:博物館中的殖民歷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879442
- 條形碼:9787500879442 ; 978-7-5008-794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枷鎖與銀器:博物館中的殖民歷史 本書特色
探索的、通俗的、扣人心弦的……普羅克特對西方博物館文化的剖析是如此犀利,以至于會顛覆讀者看待這些機構的方式。 ——金融時報
枷鎖與銀器:博物館中的殖民歷史 內容簡介
博物館不只是用于收藏的空間,它們的目的是塑造身份和記憶。本書構建了一座由宮殿、教室、紀念館和游樂場組成的虛擬博物館,從“偽造的圣物”到“邁索爾之虎”,從毛利人的文面人頭到“枷鎖與銀器”,作者愛麗絲·普羅克特試圖挖掘潛藏在博物館玻璃后面的殖民敘事,探討在種族主義的非人化現象之中,機構如何成為同謀。 用反殖民思維去看待博物館至關重要,誠如普羅克特所言: “我很清楚自己是帝國主義的產物——我是一個白人,我的祖先參與了對澳大利亞的入侵與殖民,取代了那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我不認為愧疚可以傳承,但責任可以。如今活著的人,其命運都與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息息相關。”
枷鎖與銀器:博物館中的殖民歷史 目錄
**章 宮殿
花瓶與“姿態”
石棺
皮特的鉆石
上貢
偽造的圣物箱
第二章 教室
袋鼠與野狗
麥
邁索爾之虎
廢奴主義者
偉大的英國
盾牌
第三章 紀念館
海達人雕塑
文面人頭
挖掘博物館
人類動物園
棺材
第四章 游樂場
博物館的亮點
控制人群
船
糖人
“改變日期”
回歸
尾聲
致謝
注釋
參考文獻
枷鎖與銀器:博物館中的殖民歷史 節選
第七節 麥 1774 年,**個訪問英國的太平洋島民下了船,走進公眾的想象。 麥[Mai,通常被錯誤地拼寫成“奧麥”(Omai)或“奧米亞”(Omiah)]是一個生活在塔希提島上的賴阿特阿人。他加入了庫克船長的第二次旅行,他們一起穿越太平洋,來到倫敦,麥成為轟動一時的人物。麥是我們已知的**個拜訪英國的太平洋島民,雖然他并不是**個來到這里的原住民。幾個世紀以來,許多原住民作為大使、商人、賓客和罪犯踏上英國的土地。麥的壽命很短——到歐洲時,他大約 20 歲,并在 1780 年前后死去。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他,但是從 1774 年來到倫敦直至 1777 年回到塔希提島,麥始終是一個名人,他被畫成畫像、被參觀、被人們討論、在王宮中被展覽,還成為很多諷喻詩、諷喻文章的寫作對象。 “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是一個存在已久的概念,通常可追溯至讓-雅克·盧梭。盧梭認為,那種與大自然密切相關、沒 有被腐化的生命中蘊含著力量與美感。從 17 世紀起,早在盧梭之前,歐洲旅行家們便描述了他們見到的北美原住民的尊嚴,他們試圖用這種方式調解心中困惑,因為他們發現那些令人恐懼、被人虛構為怪物的部落居民其實也是人類。隨后,這種敘述進一步發展,將某些原住民個體視為“高貴的人”,因為他們更愿意融入新生活,尤其是信仰基督教。“高貴的野蠻人”是一種高度種族化的概念,通常用于描述那些膚色較淺、外貌特征更接近歐洲審美的人類。 關于“高貴的野蠻人”的想象是歐洲人帶到太平洋的偏見之一。18 世紀末,塔希提島的居民成為這種幻想的對象,約瑟夫·班克斯和庫克船長等英國啟蒙者認為這里的人們天真但并不粗野。在這種想象中,塔希提島的女性變得非常性感。在庫克首次登陸塔希提島的前一年,路易斯·安托萬·德·布干維爾的法國船組來到島上。這位海軍上將把這里稱作“新基西拉島”(Nouvelle Cythère),基西拉島是女神阿佛洛狄特的誕生之地,由此可見他對此地的迷戀之情。
枷鎖與銀器:博物館中的殖民歷史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愛麗絲·普羅克特 倫敦大學學院物質文化歷史、藝術歷史學者,“不安藝術之旅”發起人。她寫作、策展、制作播客、組織活動,致力于后殖民藝術實踐和殖民物質文化的交叉研究。 譯者簡介: 趙安琪 北京大學中文系創意寫作專業碩士。出版譯作《亞瑟與喬治》《神秘大道》《大遷徙》。長篇小說《奚水落絮》獲第八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小說獎一等獎。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