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恐怖主義犯罪偵防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4878
- 條形碼:9787519504878 ; 978-7-5195-048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恐怖主義犯罪偵防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從偵防一體化的視角,對恐怖主義犯罪的基本問題及偵查與防控對策進行研究。首先從理論層面剖析恐怖主義犯罪,探討恐怖主義犯罪偵防的理論依據;之后結合實踐對我國恐怖主義犯罪偵防現狀及問題進行探析;對典型國家的恐怖主義犯罪偵防進行比較研究;進而提出革新偵防觀念、深化情報導偵、優化偵查機制、強化防控體系等恐怖主義犯罪偵防機制構建建議。
恐怖主義犯罪偵防問題研究 目錄
**章恐怖主義犯罪概述()
**節恐怖主義的概念與起源()
第二節恐怖主義犯罪解析()
第二章恐怖主義犯罪偵防的理論依據與原則()
**節恐怖主義犯罪偵防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恐怖主義犯罪偵防的刑事政策依據()
第三節恐怖主義犯罪偵防原則()
第三章恐怖主義犯罪偵防現狀及問題()
**節恐怖主義犯罪偵防立法現狀()
第二節恐怖主義犯罪偵防現狀()
第三節恐怖主義犯罪偵防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恐怖主義犯罪偵防的域外比較()
**節英美法系國家()
第二節大陸法系國家()
第三節域外恐怖主義犯罪偵防的異同與啟示()
第五章恐怖主義犯罪偵防機制構建()
**節革新偵防觀念()
第二節深化情報導偵()
第三節優化偵查機制()
第四節強化防控體系()
結語()
參考文獻()
恐怖主義犯罪偵防問題研究 節選
導論一、研究背景2017年3月22日,作為英國政治心臟部位的議會大廈附近發生恐怖襲擊,致5人死亡40多人受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宣稱對此負責,英國成為國際恐怖勢力的襲擊目標,而此時距離2016年3月22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遭遇恐怖襲擊剛好一周年。參見陸忠偉:《反恐初以力制終以道勝》,《文匯報》2017年第3期。2015年10月30日,俄羅斯客機在埃及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起飛后23分鐘失聯,后被發現墜毀在埃及西奈半島,機上217名乘客和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事發后長期活躍于埃及西奈半島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西奈省”隨即在網絡社交平臺用多種語言宣布“支持這次行動”。參見陶短房: 《俄羅斯客機在埃及墜毀:原因是什么》,《南方都市報》2015年第 11期。緊隨其后的11月13日晚,法國巴黎多個地點發生恐怖襲擊事件,襲擊者除了使用AK47進行射擊,還發動了自殺式爆炸襲擊,“伊斯蘭國”在網絡上公開贊揚巴黎襲擊行動,繼而有自稱“伊斯蘭網絡部隊”的黑客攻擊法國網站。多年來,反恐怖主義問題持續受到國內外各界的普遍關注。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這三股勢力沆瀣一氣進行暴力恐怖活動,企圖實現其政治性目的,破壞社會安定。縱觀十余年間的恐怖組織,從“基地”組織,到東突勢力,再到“伊斯蘭國”,諸多恐怖組織宣傳極端主義思想,煽動暴力恐怖活動。重視對恐怖主義相關問題的研究,對維護社會穩定、國際反恐、人類社會的長治久安及有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我國偵查學界而言,積極開展對恐怖主義犯罪的深入研究,提升應對暴恐犯罪的打防管控實際效能是當務之急。綜觀當前的研究,學者們大多從恐怖主義犯罪的角度展開研究,宏觀討論反恐問題;有部分學者從犯罪學角度對恐怖主義犯罪的特點、成因等問題進行研究。恐怖主義犯罪的偵防問題尚研究不足。由此,本書立足偵查學科,融合治安學、犯罪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對恐怖主義犯罪偵防的相關問題展開探討。二、研究現狀自“9·11”事件以來,恐怖主義犯罪問題持續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近年來,英國、法國、俄羅斯等相繼發生多起大規模暴恐事件,其中不乏“伊斯蘭國”的身影,中國北京、云南昆明、新疆烏魯木齊等地相繼發生的惡性暴力恐怖事件,極端勢力和分裂勢力都難逃干系。恐怖主義犯罪相關問題,成為學界及實務界研究的重點。目前,就我國學術界的研究情況來看,針對恐怖主義相關問題的研究在數量上較多,但在研究范圍與研究內容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而言,當前的研究范圍主要是政治學等學科學者對“恐怖主義”來龍去脈的剖析,研究“恐怖主義犯罪”涉及法學、犯罪學等問題的學者為數不多。在進行文獻分析時,本書選擇“恐怖主義犯罪”“恐怖主義”“反恐”作為檢索的關鍵詞,在中國知網的檢索結果分別為2701篇、63834篇、25315篇。檢索結果顯示,我國學界對恐怖主義犯罪相關問題的關注起始于2001年“9·11”事件之后,在2010年達到一個高峰,當前研究呈現出熱點化的趨勢。對恐怖主義犯罪現有的相關研究內容進行分析,可將文獻分為以下五類:其一,探討恐怖主義的性質、類型、特點等基本問題;其二,對恐怖主義犯罪引起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問題的關注;其三,研究反恐立法的相關問題;其四,研究我國反恐情報、策略、組織體系等某一重點方面的具體問題;其五,對域外應對相關犯罪的機制與策略進行比較研究。其一,較多學者探討恐怖主義的性質、類型、特點等基本問題。對恐怖主義、恐怖主義犯罪的定義是相關研究的邏輯起點,但無論是《刑法》還是《反恐怖主義法》均無明確的概念界定,因此眾多學者的研究中均對此展開探討。部分學者從刑法學角度界定恐怖主義犯罪,強調恐怖主義犯罪作為一種犯罪行為應受刑罰處罰的特性。如趙秉志、陰建峰《“當代國際刑法與國際犯罪問題學術研討會”綜述》(人民法院報2020年6月17日)中,恐怖犯罪指以極端恐怖的方式實施的、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應受刑罰處罰的、具有特定意義的犯罪行為,恐怖主義犯罪是指在恐怖主義旗幟下,以違反現代文明社會的犯罪形態出現的一種特別犯罪行為。如俞義東《論恐怖主義犯罪在刑法分則中的地位》(《法學》2005年第2期)認為,恐怖主義犯罪是指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的,通過暴力或暴力威脅以及其他非暴力手段制造社會恐怖、侵害他人生命財產的犯罪行為,更強調犯罪的恐怖性和目的的政治性。有學者對特定類型的恐怖主義行為展開具體研究,如高銘暄、李梅容《論網絡恐怖主義行為》(《法學雜志》2015年第12期)認為,網絡恐怖主義是恐怖主義的一種,是以計算機作為攻擊目標或使用工具的“新的恐怖戰術”,但并不是每一個干涉計算機系統的行為都是網絡恐怖主義,一些干預可能僅僅是網絡犯罪,并具體分析網絡在恐怖主義中的運用,梳理打擊網絡恐怖犯罪的國際立法,提出我國打擊網絡恐怖主義犯罪的對策。其二,有學者綜合跨學科研究方法,對恐怖主義犯罪引起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問題進行綜合研究。如丁梓越、劉海硯、陳曉慧、麻洪川《顧及時空因素的國家恐怖襲擊事件Cox回歸分析》(《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20年第12期)基于全球恐怖主義數據庫,以國家恐怖襲擊高風險狀態再次發生的概率為研究對象,通過引入時間交互、空間滯后解釋變量,提出顧及多種時空因素的重復事件Cox回歸分析方法,研究結果表明,在1995—2016年間,相比于經濟社會與地理類因素,政治、軍事類因素對國家恐怖襲擊高風險狀態再次發生概率的影響程度更為明顯。如周松青等《全球網絡恐怖主義演進趨勢與中國國家安全對策》(《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從國家安全視角著眼,探討全球網絡恐怖主義的發展特征與演進趨勢,進而剖析網絡恐怖主義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及在國家安全方面的應對策略。如李亞波、楊榮海、張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恐怖襲擊對中國海外并購影響分析》(《國際經貿探索》2020年第8期)利用2001—2016年中國海外并購數據以及全球恐怖主義數據庫,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東道國恐怖主義活動與中國海外并購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海外并購總體呈現風險規避特征。其三,學者們研究反恐立法的相關問題。有學者從以刑事司法理念為指引、刑法規制角度探討反恐立法,如齊文遠、夏涼《運用刑事司法理念應對恐怖主義犯罪問題研究——以美軍利比亞反恐為切入點》(《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提出我國反恐策略應以刑法正面預防為主,做到刑法提前介入,同時應當制定一部反恐單行刑法,以明確恐怖主義犯罪的范圍,還應當將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中涉及的相關罪行及時轉化為國內刑法的罪名,以加強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力度,確保刑法反恐機能的充分發揮。有學者從國際法視角研究恐怖主義犯罪,如張一、斯坦·伊德里斯·費爾赫芬《論國際法中的煽動恐怖主義犯罪》(《刑法論叢》2020年第2卷)梳理煽動恐怖主義的國際法律框架,分析國家法律制度下的煽動恐怖主義,討論國際公認的煽動恐怖主義定義,提出在國際層面對煽動恐怖主義犯罪作出明確具有必要性。有學者研究特定類型恐怖主義犯罪的法治化治理,如李海瀅、付祎《我國宗教極端主義犯罪的法治化治理路徑探析》《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1期》提出應以懲治犯罪為訴求基點,構建以《憲法》《刑法》《反恐怖主義法》等基本法律為核心的立法體系,配合部門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依法打擊宗教極端主義犯罪行為。其四,有學者重點研究我國反恐的情報、策略、組織體系、國際合作等具體問題。例如:郭永良《論我國反恐模式的轉型——從精英模式到參與模式》(《法學家》2016年第2期),張偉偉、王萬《暗網恐怖主義犯罪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王沙鵬《我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及情報反恐研究》(《中國軟科學》2014年第2期),劉仁文《中國反恐刑事立法的描述與評析》(《法學家》2013年第4期),何榮功《“預防性”反恐刑事立法思考》(《中國法學》2016年第3期),都伊林、吳驍《智慧城市視角下完善反恐預警機制研究》(《情報雜志》2015年第7期),劉銘《大數據反恐應用中的法律問題分析》(《河北法學》2015年第2期),姬艷濤、尹偉《反恐社區警務的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張力偉、趙吉、李慧杰《“分析為中心”的情報方法及其對恐怖主義風險評估的啟示》(《情報雜志》2020年第12期)等。學者們選擇了其擅長的特定視角,對具體問題的研究較為深入,對恐怖主義犯罪相關問題的后續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其五,還有學者專注于對恐怖主義犯罪的域外比較研究。如趙秉志教授《國際恐怖主義犯罪及其防治對策專論》對打擊恐怖主義犯罪的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外國反恐刑事立法及相關法律制度以及懲治恐怖主義犯罪的國際公約等問題進行了論述。又如劉仁山教授等所著《國際恐怖主義法律問題研究》對在聯合國框架下的反恐法律機制、區域性組織框架下的反恐合作機制進行了體系化的梳理與論述。關于域外反恐研究的文章十分豐富,例如:張波《以色列反恐戰略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許桂敏《俄羅斯反恐立法特點評介》(《環球法律評論》2013年第1期),孫遜《奧巴馬政府國家反恐戰略評析》(《外交評論》2013年第4期),戴艷梅《俄羅斯反恐機制研究》(《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12年第5期),羅剛《反恐對策:美國經驗與中國選擇》(《政法論叢》2014年第5期)等。學者們對某一國家及地區的反恐立法、機制、對策等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在比較研究中得出對我國的啟示。以陸忠偉等為代表的國際關系學者則以熱點事件為切入點進行國際反恐局勢分析,如《國際反恐15年之啟示》(《光明日報》2016年1月7日)、《正本清源,潤物無聲——對穆斯林激進主義的回顧與思考》(《現代國際關系》2015年第10期)、《英國反恐“走曼城”》(《文匯報》2017年5月31日)、《美國“10·21”網襲事件之啟示》(《人民政協報》2016年11月16日)等。總體上,我國恐怖主義犯罪問題研究在“9·11”事件后20年間取得很大的進步,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在恐怖主義犯罪基本問題、反恐法治化治理、反恐情報、反恐機制的域外比較領域涌現出一些較為深入的研究。近年來關于恐怖主義犯罪的研究逐步細化,恐怖主義犯罪的理論研究也日漸多樣。但是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學者們傾向從宏觀上就恐怖主義犯罪問題、反恐問題進行探討,針對恐怖主義犯罪的應對機制的具體研究不多,立足于公安學領域對恐怖主義犯罪的研究較少,具體到偵查學領域對恐怖主義犯罪的偵查與防控進行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數。另一方面,致力于在公安學視域開展的對恐怖主義犯罪的研究不夠全面系統,現有研究與……
恐怖主義犯罪偵防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田野, 法學博士。現任山西警察學院偵查系講師,主要從事偵查學、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已在《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篇、出版學術專著一部、主持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