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電影行知錄:鄭洞天自選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851434
- 條形碼:9787507851434 ; 978-7-5078-514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影行知錄:鄭洞天自選集 本書特色
本書是“北京電影學院學者文庫”系列的一種,本系列圖書匯集了北京電影學院具有影響力的一批知名學者的優秀科研成果和從業經驗總結。不僅是對北京電影學院自身教學、研究等經驗的梳理,也從一個側面為中國特色的電影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構做出獨特、全面而重要的貢獻。 * 本書為我國著名導演、電影教育家、電影學者、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鄭洞天教授的經典文章匯集,從電影創作、電影研究、電影評論、電影教學各方面展現鄭洞天教授的思考與研究。 * 本書收錄鄭洞天教授幾部重量級電影在拍攝前的導演構思與拍攝后藝術總結,可以一窺鄭洞天教授在電影創作上的心得與反思。鄭洞天教授作為觀眾研究與產業研究的主要倡導者,從1984年至2007年的代表性文章、發言與訪談,探討了電影的商品屬性與產業規律。可從中一探鄭洞天教授對中國電影的研究心得。 * 本書收錄的文章對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創作經驗和重要作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也深入探討了中國電影轉型時期的一系列關鍵問題,對中國電影史研究,尤其是導演研究和產業研究具有極高的史料和理論價值,對影視研究者、專業學生和專業人士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電影行知錄:鄭洞天自選集 內容簡介
《電影行知錄——鄭洞天自選集》收錄了鄭洞天教授在電影創作、電影理論和電影評論方面的著述。其中“創作談”編收錄了鄭洞天教授對其電影作品的導演闡釋與創作總結;“中國導演史”編以一系列專題文章及發言從創作總結和理論探討的不同方面,提出了“中國導演史”這一中國電影史研究的學術構想,并劃定了研究路徑,是鄭洞天教授長期致力于的電影藝術創作理論研究工作的系統呈現;“電影產業研究”編的專題論文和發言則是鄭洞天教授作為*早從事中國電影產業研究的學者在這一領域的奠基性著述;“電影教育”編則收錄了鄭洞天教授對中外電影教育的探討文章。本書還收錄了鄭洞天教授代表性的電影評論文章,以專題論文和影評分為兩編。 本書收錄的文章對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創作經驗和重要作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也深入探討了中國電影轉型時期的一系列關鍵問題,對中國電影史研究,尤其是導演研究和產業研究具有極高的史料和理論價值。
電影行知錄:鄭洞天自選集 目錄
目錄:
001 我的自述
**編 創作談
003 《鄰居》導演探索
025 《鄰居》里的“鄰居”們——談談彩色故事片《鄰居》里的演員
028 從話劇演員演《鄰居》說起
031 《鄰居》二題
039 《鴛鴦樓》導演闡述
050 《人之初》導演闡述
059 《人之初》創作絮語
073 《故園秋色》導演闡述
078 關于電影《故園秋色》的訪談
091 《劉天華》導演闡述
097 《臺灣往事》導演闡述
102 《鄭培民》導演的話
第二編 中國導演史
105 從幾部影片看八二年的導演成就
113 僅僅七年:1979—1986 中青年導演探索回顧
130 中國電影如何走向世界——現狀和展望
133 認識“新生代”——一個現在進行時的話題
136 成長的煩惱——城市電影心路掃描
142 純真年代——新時期電影創作回顧
151 兩個矛盾的觀感
155 “第六代”電影的文化意義在2003年首屆中國電影導演研討會上的發言
162 代與無代——對中國導演傳統的一種描述
168 理想電影與電影理想——鄭洞天訪談錄
189 一群中國年輕電影人與一個外國智者的神交
195 這就是我這五十年見過的中國導演——在中國導演協會2014表彰大會上的答謝詞
第三編 電影產業研究
203 關于電影商品性的再認識
212 假如換一些框架來看
220 對話:娛樂片(節選)
227 大陸電影工業機制及其改革前景
240 關于電影商品—工業體系的再描述
249 TO BE,OR NOT TO BE?——進入 WTO 以后的中國電影生存背景分析
260 在 2000 年國產新片創作座談會上的發言
265 在 2003 年“中國電影導演懇談會”上的發言
271 關于中國電影的三個“告別”
275 現狀的無奈
第四編 電影教育
285 美國電影教育印象記
299 面向實實在在的生活
304 導演系記事
307 要拍出有人文價值的作品
005 第五編 專題論文
313 誠實的探索——論影片《苦惱人的笑》的美學意義
322 兼收并蓄之后
339 在香港看電影
348 《黃土地》隨想曲
360 《野山》拾萃
005 第六編 電影評論
375 味雖清淡,余韻不絕——看影片《似水流年》
378 從前有塊紅土地
384 它不是我心目中的《紅高粱》
391 DV 時代的蒙太奇——《誰說我不在乎》導演讀解
399 “怎么說”作為技術
404 在家里敘舊
407 《當代電影》封面人物欄目主持人導語
423 《電影行知錄——鄭洞天自選集》編選小記
電影行知錄:鄭洞天自選集 節選
我看電影 念小學的時候,我家住上海虹口區海南路,從家出門一百米是武進路,拐彎再走兩百米,就到了乍浦路海寧路口,那里是當時虹口的一個中心,商店集中不說,那么小一個五岔路口,就有“乍浦”“虹口”“國際”“勝利”四間影劇院,不用十分鐘就可以轉一圈。“乍浦”“虹口”是專演戲劇的;大而光鮮的“國際”上映首輪新片,小而典雅的“勝利”有兩層樓,上映舊一些的影片。每到星期天或者放學早,那一帶的孩子*喜歡去那里“軋鬧猛”①,那時我們大多數兜里都沒有零花錢,看著影院門口花花綠綠的海報,心旌飄蕩不得而入,有時把家里給的早飯錢湊在一起,在小攤上買幾塊油炸臭豆腐,用稻草穿成一串,站在電影院門口你一嘴我一嘴地吃,邊看一張張新換的劇照,那可以算童年里*開心的時刻。 整整50年以后,為了寫一篇有關上海早期電影的文章,我翻開《上海電影志》查找有關資料,意外地看到如下一則記載1908年,西班牙商人安??雷馬斯(A.Romas)在上海虹口鬧市海寧路和乍浦路口的一家溜冰場上,用鐵皮搭建了裝有250個座位的“虹口活動影戲園”,這是中國**家正式的電影院。原來,那四家影劇院中*不起眼兒的虹口大戲院,竟有如此顯赫的前身! 在我的記憶中,當時的虹口大戲院是周圍*老舊的一幢建筑,鐵皮房頂已經見不著了,門口暗淡的燈光廣告牌上,張貼的海報也*簡陋,通常是一些地方戲曲或者評彈的低檔班底的演出,比起斜對面上海人藝經常來演外國話劇的乍浦大戲院和那兩家人頭攢動的電影院,它的門前顯然冷清多了。對于我們這些孩子,它的吸引力甚至還不如緊挨著它的一間賣印度香料的小店。好像在我家搬離那一帶后不久,虹口大戲院就無聲無息被拆掉了。現在想起來,如果我那時知道它是中國電影的一處圣地,盡管不至于像今天這么景仰,至少也會再多看它幾眼。 那個熙攘的五岔路口讓我*初接觸了電影。 我記得起來看過的**部電影是《人猿泰山》,時間是1949年春天.我五歲。偌大銀幕上似猿非猿的泰山在叢林間飛來蕩去的神奇身影,是電影給我的*初印象。隨著慢慢懂事,我從電影里驚喜地見識了未知世界的一幅幅具象,也貪婪地體味著那些未曾經驗的生活。還記得根據高爾基小說改編的電影《我的童年》給我帶來的震撼,被騙的大哥背負沉重的十字架爬上山坡的那個場面,好像讓我**次意會了真正的苦難,以及人生注定要承受苦難的神圣感;貫穿全片的那個悠遠而傷感的音樂主題,至今我還能隨口吟唱出來,那也許是電影音樂對我*早的啟蒙。1959年的一個下午,我看了蘇聯影片《一個人的遭遇》,走出勝利電影院,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會漫無目的地在街上一直遛到天黑,此后好多天,我在學校里從一個特愛說話的人突然變得沉默寡言,面對老師、同學們關心的詢問,我因為沒辦法說清楚那部電影帶給我的感受而更加無言。似乎一夜之間,邦達爾丘克扮演的戰士索科洛夫和他一家人在戰爭前后悲歡離合的命運,讓即將走進成年的我意識到自己的一生將要面臨的那么多復雜的事情生與死、信念和犧牲、榮譽與屈辱、愛情和家庭……這種無形的沉重,好像還撥動了我的另一根神經,那就是電影或者藝術之于它的接受者,應該或者可能達到怎樣的一種關系。 90年代初的一個六一兒童節,應《人民日報》之約,我為一位學生拍的一部兒童電視劇寫了篇評論,我從小時候看《一個人的遭遇》的那次體驗說起,寫了如下一段文字∶“……人都是有憂愁的,孩子也不會例外,如果說憂愁在大人的世界里是一種想甩卻甩不掉的精神包袱,對于現在的孩子——我們也許想不到的是——他們反而覺得憂愁是一種‘酷’。我們為孩子拍的東西總是甜甜的,不希望他們過早分擔生活的重荷,但我們很少問他們是否真的喜歡這種甜,更很少有作品認真對待他們心中對憂愁的需求。” 文章的題目是《給孩子一點憂愁》,我跟編輯說,大過節的,不知道這個題目你們敢不敢用。后來文章刊登了,題目果然換成了“希望在人間”之類,我雖然也理解報社的苦衷,但總有一種言猶未盡的感覺。 上高中時,我們家搬到北蘇州路河南路口。從我家走到學校,每天要路過蘇州河上的三座橋∶四川路橋、乍浦路橋和外白渡橋。那時在乍浦路橋南頭有一家曙光電影院,放學以后,我常走進“曙光”去看場電影。那是一家專放紀錄片的影院,當時全上海好像只有這一家,對于我一個中學生,它*先吸引我的是票價便宜,只要掏五分錢,就能看一個小時左右,但慢慢地,看多了,也就迷上了。在每周一期的《新聞簡報》里,在跟隨領導人出訪而拍下的各國風光中,在那一部部并不連續的革命歷史文獻片里,逐漸構筑起我心馳神往的那個世界的真實影像,無意之中,還孕育了我對銀幕上一切虛假和矯飾的反感。我不清楚這段看紀錄片的體驗,跟我后來念完導演系的志愿選擇有多大的關系,我的畢業作業就是一部關于雁北山區農村文化工作隊的紀錄片,填畢業分配志愿時,我在**行寫的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不過,因為“文化大革命”的開始,這張志愿表也就作廢了。 今天,在我們發達得多也花哨了許多的城市里,像當年上海“曙光”、北京“紅樓”那種專演紀錄片的影院,好像一家也沒有了。有人說它被遍及家家戶戶的電視機代替了。但每當夜幕降臨,走過一個個閃動著彩色光斑的窗前,聽到此起彼伏矯情造作的臺詞配音,我心里總有一種莫名的惋惜。 我小時候上語文課不大費勁,從高小到高三,又一直為班級、學校里的壁報、黑板報寫稿或者做主編。考大學時,我本來一門心思報新聞專業,想做一個漫游天南海北的記者。藝術院校提前招考,電影學院在上海設了考點,那是1961年夏天,當時年輕人中間剛剛轟動過一部叫《青年時代》的蘇聯電影,那個從戲劇學院考場開始的愛情故事,“煽”得同學中好些人想去考演員,因為此前他們跟我在學生會搞活動混得爛熟,一幫人拉我一起去見見世面,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要考就考導演,學出來也是導你們的。大家一哄,連跟老師、家長都沒商量,就奔了靜安寺那邊的上海戲劇學院。記得考場外的走廊上,有一些好像考過多年的人主動來傳授經驗,說如果考官問為什么想學藝術,你們一定要說得如此這般,才能博得老師的賞識也許別人聽得虔誠,我本來就把考試只當一次體驗,也就沒聽進去。過一會兒進了考場,老師果然問到報考導演系的原因,我即興答道,我覺得一個導演什么都應該知道,我這個人從小對什么都感興趣。后來聽人說,就是這句跟別人不大一樣的真實表白,把我懵里懵懂送進了電影學院。 一個人長大以后干什么和干了什么,跟他小時候所處的年代、住的地方、家族和教育背景,以及給他印象*深的東西,肯定有一些關系,但從我和我周圍許多人看,這種考量不必太較真,更總結不出什么規律。人生有太多偶然,而每一天卻是特別實在的,所以,想了解一個人,看他現在怎么活著也許更準確。
電影行知錄:鄭洞天自選集 作者簡介
鄭洞天,中國著名導演、電影教育家、電影學者,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曾任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系主任、青年電影制片廠廠長等職務。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其中《鄰居》獲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影片獎,《人之初》獲第5屆中國電影童牛獎最佳影片獎,《故園秋色》獲第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臺灣往事》獲第10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及優秀導演獎。2005年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2015年獲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表彰大會杰出貢獻導演獎。 自1980年代起從事電影理論研究和評論工作,在《電影藝術》《當代電影》等學術期刊和《人民日報》《大眾電影》等報刊發表電影評論及理論文章百余篇,是中外導演研究及電影經濟學研究領域重要學者。著有《電影導演的藝術世界》等。
- >
推拿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