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時代:魯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67170
- 條形碼:9787515367170 ; 978-7-5153-6717-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時代:魯迅 本書特色
“先生,沒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謝,種子在,散播在青年的腦海。”
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時代:魯迅 內容簡介
本書由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等撰寫,依時序講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重點介紹了魯迅先生的家世,越文化的熏染,求學南京水師學堂、礦路學堂,東渡日本留學,執教杭州、紹興,直至成為新文學旗手,條分縷析地闡述了魯迅先生偉大的精神世界的構建歷程,介紹其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性貢獻,弘揚其“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愛民情懷。
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時代:魯迅 目錄
——魯迅在紹興(1881.9—1898.4)
祖上本是“汝南周”
越文化的滋養
新臺門的人物
“牛穿鼻”和“讀書三到”
“野孩子”和“野臺戲”
第二章 石頭城里月如鉤/039
——魯迅在南京(1898.5—1902.3)
烏煙瘴氣的水師學堂
礦路學堂的英俊少年
一次無疾而終的考秀才
第三章 東渡扶桑的“盜火者”/055
——魯迅在日本(1902.4—1909.8)
弘文學院的進修生
鬧退學、跑書店、聽講演
仙臺醫專和“幻燈片事件”
“新生”運動
學德文、俄文,聽《說文解字》
“母親的禮物”
第四章 “木瓜之役”/099
——魯迅在杭州(1909.8—1910.7)
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的生理教員
痛擊頑固勢力的“木瓜之役”
第五章 重回故里,促共和之進行/111
——重回紹興(1910.7—1912.2)
紹興府中學堂的教員
越社主席和山會師范學校校長
第六章 新文學的旗手/123
——魯迅在北京(1912.5—1922.2)
教育部的僉事
《新青年》同人
“狂人”的希望
阿Q的誕生
結 語:身內的青春與身外的青春/153
**章 誕生于報仇雪恥之鄉/001
——魯迅在紹興(1881.9—1898.4)
祖上本是“汝南周”
越文化的滋養
新臺門的人物
“牛穿鼻”和“讀書三到”
“野孩子”和“野臺戲”
第二章 石頭城里月如鉤/039
——魯迅在南京(1898.5—1902.3)
烏煙瘴氣的水師學堂
礦路學堂的英俊少年
一次無疾而終的考秀才
第三章 東渡扶桑的“盜火者”/055
——魯迅在日本(1902.4—1909.8)
弘文學院的進修生
鬧退學、跑書店、聽講演
仙臺醫專和“幻燈片事件”
“新生”運動
學德文、俄文,聽《說文解字》
“母親的禮物”
第四章 “木瓜之役”/099
——魯迅在杭州(1909.8—1910.7)
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的生理教員
痛擊頑固勢力的“木瓜之役”
第五章 重回故里,促共和之進行/111
——重回紹興(1910.7—1912.2)
紹興府中學堂的教員
越社主席和山會師范學校校長
第六章 新文學的旗手/123
——魯迅在北京(1912.5—1922.2)
教育部的僉事
《新青年》同人
“狂人”的希望
阿Q的誕生
結 語:身內的青春與身外的青春/153
**章 誕生于報仇雪恥之鄉/001
——魯迅在紹興(1881.9—1898.4)
祖上本是“汝南周”
越文化的滋養
新臺門的人物
“牛穿鼻”和“讀書三到”
“野孩子”和“野臺戲”
第二章 石頭城里月如鉤/039
——魯迅在南京(1898.5—1902.3)
烏煙瘴氣的水師學堂
礦路學堂的英俊少年
一次無疾而終的考秀才
第三章 東渡扶桑的“盜火者”/055
——魯迅在日本(1902.4—1909.8)
弘文學院的進修生
鬧退學、跑書店、聽講演
仙臺醫專和“幻燈片事件”
“新生”運動
學德文、俄文,聽《說文解字》
“母親的禮物”
第四章 “木瓜之役”/099
——魯迅在杭州(1909.8—1910.7)
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的生理教員
痛擊頑固勢力的“木瓜之役”
第五章 重回故里,促共和之進行/111
——重回紹興(1910.7—1912.2)
紹興府中學堂的教員
越社主席和山會師范學校校長
第六章 新文學的旗手/123
——魯迅在北京(1912.5—1922.2)
教育部的僉事
《新青年》同人
“狂人”的希望
阿Q的誕生
結 語:身內的青春與身外的青春/153
**章 誕生于報仇雪恥之鄉/001
——魯迅在紹興(1881.9—1898.4)
祖上本是“汝南周”
越文化的滋養
新臺門的人物
“牛穿鼻”和“讀書三到”
“野孩子”和“野臺戲”
第二章 石頭城里月如鉤/039
——魯迅在南京(1898.5—1902.3)
烏煙瘴氣的水師學堂
礦路學堂的英俊少年
一次無疾而終的考秀才
第三章 東渡扶桑的“盜火者”/055
——魯迅在日本(1902.4—1909.8)
弘文學院的進修生
鬧退學、跑書店、聽講演
仙臺醫專和“幻燈片事件”
“新生”運動
學德文、俄文,聽《說文解字》
“母親的禮物”
第四章 “木瓜之役”/099
——魯迅在杭州(1909.8—1910.7)
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的生理教員
痛擊頑固勢力的“木瓜之役”
第五章 重回故里,促共和之進行/111
——重回紹興(1910.7—1912.2)
紹興府中學堂的教員
越社主席和山會師范學校校長
第六章 新文學的旗手/123
——魯迅在北京(1912.5—1922.2)
教育部的僉事
《新青年》同人
“狂人”的希望
阿Q的誕生
結 語:身內的青春與身外的青春/153
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時代:魯迅 節選
結 語 身內的青春與身外的青春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劃分,會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聯合國曾于1985年將15歲至24歲的人劃為青年范疇;而到了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青年”的上線劃定在44歲。 魯迅誕生于1881年9月25日,他44歲那年,是1925年。 那么,魯迅的青年時期,給我們留下了多少文化遺產呢?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組編撰的《魯迅著譯系年》,從17歲撰寫《戛劍生雜記》算起,魯迅青年時期留下的或長或短的不同體裁作品(包括譯文)約有400余篇,其中包括他30歲撰寫的文言小說《懷舊》、37歲發表的《狂人日記》、41歲發表的《阿Q正傳》。魯迅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和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中的不少經典之作都是在他青年時代創作的。也就是說,魯迅在青年時期已經奠定了他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旗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先驅、世界級文學家的地位。39歲那年魯迅登上北京大學的講壇,他的講稿《中國小說史略》成為中國小說研究史的開山之作,以致在當下的“國學熱”中,魯迅也進入了國學大師的行列。 1925年元旦,44歲的魯迅寫下了新年抒懷的散文詩《希望》。他感慨自己青春的流逝:“我大概老了。我的頭發已經蒼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但那只是純屬個人的身內的青春;魯迅認為還有另一個青春,那是身外的青春,屬于同時代的青年人。魯迅寫道:“我早先豈不知我的青春已經逝去了?但以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墜的蝴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的不詳之言,杜鵑的啼血,笑的渺茫,愛的翔舞……” 身外的青春,正是“希望”之所在!他希望青年人朝氣勃勃,而不能暮氣沉沉;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而不必等待炬火。如果青年人都寂寞了,那他覺得自己連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了。 是的,魯迅摯愛青年,寄望于青年。魯迅有句名詩,“俯首甘為孺子牛”,其中“孺子”可以寬泛地理解為民眾,但準確講首先指的是青年。 魯迅出生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年代。1894年,魯迅13歲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翌年清政府跟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魯迅切身感受到了作為弱國子民的屈辱。 為振興中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并于1912年建立了中華民國。魯迅希望新的政治制度能給中國帶來希望,感到民國初年的氛圍的確比腐敗的清王朝光明得多,以為從此可以“紓自由之言論,盡各人之天權,促共和之進行,尺政治之得失,發社會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 。然而,接連出現的袁世凱稱帝、孫勛復辟等逆流鬧劇,使魯迅“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 任何人在奮斗的過程中,都可能經歷一時的苦悶,短暫的彷徨,由希望而絕望,由積極而頹唐……難能可貴的是,魯迅經過嚴格的自省、靈魂的搏斗、艱辛的求索,終于能夠用光明搏擊暗夜,用希望戰勝絕望。他像《秋夜》中的棗樹,即使受到皮傷,僅存樹干,仍然會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像《過客》中的那位行者,黑須亂發,衣衫破碎,腳早已走破,有許多傷,流了許多血,仍然要在似乎沒有路的荊棘叢中走出一條路來;他更像《這樣的戰士》中的那位投槍手,面對披著各式偽裝、扛著各種漂亮旗幟的敵人,舉起了投槍。不克厥敵,戰則不止。 促使魯迅上下求索、永不休戰的動力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愛國。愛國主義表現為對國家有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表現為對民族有自尊心、自信心。22歲的魯迅在《中國地質略論》中發自肺腑地贊嘆:“吾廣漠美麗*可愛的中國兮,而實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中國者,中國之中國。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撿;可容外族之贊嘆,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他嘗試探尋一條科學救國的道路,力圖將“科學”與“愛國”結合在一起。在日俄戰爭期間,他深感“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終于棄醫從文,以“精神界之戰士”現身。所以,魯迅無論是選擇“科學救國”的道路,抑或選擇“精神救國”的道路,引導他不斷探尋真理之路的始終是愛國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珍貴的思想就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愛國,首先要摯愛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的百姓。魯迅畢其一生,都在為勞苦大眾的生存、溫飽與發展而吶喊。他補充說道:“我之所謂生存,并不是茍活;所謂溫飽,并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 魯迅身上值得青少年學習的地方很多,但歸根結蒂,首先應該弘揚的還是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精神,“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愛民精神。 魯迅之所以摯愛青年,寄希望于青年,這跟他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是一脈相承的。因為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未來。魯迅認為,在中國改革絕不可緩,否則中國就會失去了世界,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這是使他感到“大恐懼”的事情。 然而在舊中國,要進行哪怕是點點滴滴的改革都十分艱難,因為必然要跟積習發生抵觸,不可能一個筋斗便告成功,而必須經過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改革的成敗終究取決于青年!中國的明天終究取決于青年! 魯迅對青少年有什么期盼? 1919年10月,38歲的魯迅雖然還未成為父親,但他卻寫出了一篇著名的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希望青少年能“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這句話,包含了魯迅對青少年體格、道德和思想方面的諸多期待。 道德是立人之本。新文化運動提倡“人我兩利”“自利利他”的新倫理、新道德,但在天平的兩端,“人”和“我”往往無法做到絕對均衡,天平難免會向一邊傾斜。魯迅崇尚的道德境界是“損己利人”,就像《為了忘卻的記念》中的柔石烈士那樣,“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我先前何嘗不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 這就是“損己利人”的生動體現。當然,這并非對一切人的要求,也不是人人都能到達的境界,但魯迅卻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給青少年做了榜樣。 “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魯迅倡導的“拿來主義”精神。青少年要容納新潮,就必須與時俱進,對古今中外一切有利于中華民族復興的知識廣采博覽,就像蜂蜜釀蜜之前,必須采集百花,而不能只叮在一朵花上。容納新潮,也必須進行獨立思考,比較鑒別,咀嚼消化,化為自己的血肉,不能讓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的跑馬場。魯迅借《狂人日記》中“狂人”之口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聲音,提倡的就是一種科學的懷疑精神,既不是迷信盲從,也不是懷疑一切,歷史虛無。 “耐勞作的體力”指的是良好的體質。魯迅希望中國青少年朝氣蓬勃,軒昂活潑,那就要以健壯的體格為基礎。魯迅在南京求學期間就經常騎馬,留學日本時期也學過柔道。但魯迅因過于操勞,熬夜時抽煙過度,導致肺部病情加劇,55歲就辭世了。1936年6月5日,宋慶齡在一封敦促魯迅就醫的信中誠懇地寫道:“你的生命,并不是你個人的,而是屬于中國和中國革命的!!!為著中國和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體的必要,因為中國需要你,革命需要你!!!”可惜,魯迅以令人痛悼的方式,為青少年上了這堂生命課。 魯迅去世后,廣大讀者為魯迅舉行了盛大的“民眾祭”,并為他敬獻了題有“民族魂”的錦旗。不少青少年在魯迅墓前宣誓:“先生,沒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謝,種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腦海。” 魯迅雖然去世了,但一代接一代的青年看著魯迅的精神背影奮然前行。 這就是薪火相傳,名副其實的后浪推前浪。
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時代:魯迅 作者簡介
陳漱渝,原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魯迅博物館副館長,著有《魯迅在北京》《搏擊暗夜:魯迅傳》等。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