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剛果戰爭:失敗的利維坦與被遺忘的非洲大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8598
- 條形碼:9787559848598 ; 978-7-5598-485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剛果戰爭:失敗的利維坦與被遺忘的非洲大戰 本書特色
★ 歷時十年的一線調查,追蹤延燒至整個非洲大陸的戰火,思考剛果未能走向和平與發展的原因 本書以兩次剛果戰爭為切入點,基于作者在剛果長達十年的生活和數年的研究,通過展現剛果乃至中非諸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及國際關系的面貌,力圖挖掘剛果自獨立至今屢屢陷入動蕩和戰亂、中非國家長期落后的原因。 ★ 采訪對象分屬不同階層、不同派別,多角度、多層次展現剛果的政治與戰爭局勢 作者采訪的對象五花八門:總統心腹、政府高層、叛軍首領、前線軍官、商人、村民、難民;他們的立場也各不相同,有支持政府的,有反對政府的,還有戰爭中的平民百姓。多樣的信息來源賦予了本書不帶預設立場的客觀視角。 ★ 孤身出入難民營、遭遇屠殺的鄉村、叛軍藏身的叢林,近距離觀察平民與士兵在戰火中的生存境況 作者除了從宏觀、高層的角度解析剛果政治局勢之外,也不忘從底層的視角觀察剛果戰爭。他走進難民營,調查屠殺現場,采訪軍官和士兵,借助普通人的雙眼和語言,毫不掩飾地揭露了戰爭給剛果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 拒絕簡單化思維,深入政治人物的精神深處,呈現剛果沖突中萬般復雜的人性與糾纏不清的權力脈絡 作者未止于描述政治事件和現象,而是力圖深入到歷史與政治人物的內心。他想方設法找到剛果總統的親信,采訪數支剛果叛軍的首領,有力地質問他們的動機,將這些政治人物的言行不一展現出來,為剛果沖突在政治上的糾葛更添上一層人性層面的復雜。 ★ 拒絕成見與刻板印象,向讀者講述一個復雜的而非單純野蠻的、有問題但絕非毫無希望的非洲 書中的非洲人,無論是政府高官、企業老板,還是叛軍領袖、普通村民,對他們的現狀與未來都懷有清晰的看法和希望。他們并非落后的野蠻人;他們和地球上的其他人一樣,期望著戰爭結束、國家正常化,自己能過上好的生活。
剛果戰爭:失敗的利維坦與被遺忘的非洲大戰 內容簡介
20世紀60年代,今天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從比利時的殖民壓迫下獲得解放,開啟了民族獨立的紀元。然而,這個面積與西歐相當的礦業大國并未就此走向繁榮。自1996年起,剛果接連爆發兩場戰爭,九個非洲國家卷入其中,數百萬生靈死于非命,無數人流離失所;在延綿數千里的戰火中,滅絕人性的屠殺頻頻發生,孕婦被活活剖腹,平民被成批活埋,五六歲的孩童慘遭性侵…… 但是,這場被稱為“非洲世界大戰”的浩劫,卻鮮見外界關注。它的源頭常被簡單歸結于野蠻落后、道德墮落或西方列強的無恥貪婪,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賈森·斯特恩斯傾盡十年心血,深入非洲腹地,采訪剛果之亂背后的權力人物與屠殺事件的幸存者,從千頭萬緒中提煉大量細節,還原這段歷史的真實面貌,打破世界對剛果與中非地區的刻板印象。在這里,一個人可能既是在戰亂中四處逃命的難民,也是散播暴行的罪犯,可能一邊心懷救國濟民的誠摯理想,一邊縱容軍隊燒殺搶掠。這里沒有正與邪的清晰界限,只有復雜叵測、難以逆料的人性。
剛果戰爭:失敗的利維坦與被遺忘的非洲大戰 目錄
序
引言 理解暴力
**部分 戰前
**章 屠殺的遺產
第二章 救援和教唆
第三章 廢墟中的國家
第四章 六天
第五章 洋蔥瓣
第六章 “長者”
第二部分 **次戰爭
第七章 戰爭中的戰爭
第八章 推倒多米諾骨牌
第九章 穿越千里雨林
第十章 打仗就是這樣
第十一章 受傷的獵豹
第十二章 國王已死;國王萬歲
第三部分 第二次戰爭
第十三章 一場無法承受的戰爭
第十四章 叛亂教授
第十五章 叛亂發動
第十六章 該隱和亞伯
第十七章 魔法師學徒
第十八章 刺殺“長者”
第十九章 戰爭的代價
第四部分 既非戰爭亦非和平
第二十章 下蛋的人
結語 站在剛果的立場看剛果
注釋
致謝
索引
剛果戰爭:失敗的利維坦與被遺忘的非洲大戰 節選
序 創作者們被毫不寬恕地和自己創作的歷史牢牢捆綁在一起。剛果戰爭由許多故事構成,這些故事中又套著更多故事。一旦你提起筆,就難免囿于其中一個畫面、一條故事線,不能兼顧其他部分。因此在這本書中,我們必然會為疏忽和省略而感到遺憾。 在本書首次出版之后,我兩次回到剛果東部,調查將于2011年11月這個關鍵時刻舉辦的大選,跟蹤它的準備工作。在剛果東部地區旅行的途中,我越發為這本書的兩處遺憾感到煩惱。首先要提的就是,我擔心我沒有突出剛果人的許多優點,只是強調了這里的悲劇和血腥。 剛果不僅有鮮血和痛苦。它還有一種炙熱的、原始的能量,一種堅韌的忙碌喧囂,無論是在路邊的販夫走卒還是衣著光鮮的部長高官的身上,都能看得到。這種魅力有點像美國那傳說中的狂野西部,到處是殺手、狂熱的傳教士、妓女、混混和奸商。這就是剛果的矛盾之處:雖然它有著悲劇的過去,但或許部分是因為政府腐敗造就的自力更生與心靈手巧,它是我知道的*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這種活力在我*近前往剛果東部的邊境城市布卡武(Bukavu)的途中隨處可見。我去那里是為了觀察大選的動向,并和我的朋友齊武(Tshivu)住在一起,他是一名聯合國駐當地的人權官員。晚上,在穿過泥濘的街道回家的途中,我們會在街角碰到一群表情嚴肅的士兵,手持AK-47,身旁放著火箭筒。齊武抱怨道,就在幾天前,這些士兵四處亂跑,阻斷交通,威脅說如果領不到兵餉、得不到晉升的話,他們就發動兵變。早上,我會在天剛亮的時候被隔壁五旬宗教會里的布道聲和唱詩聲吵醒。齊武睡眼惺忪地抱怨說:“如果我們的經濟全靠哇哇亂叫式的祈禱,我們現在就會和韓國一樣了。” 剛果人對選舉表現出了同樣的智慧。總統競選已經只剩下兩名候選人。一位是現任總統約瑟夫·卡比拉(Joseph Kabila),他在2001年他的父親遇刺后上臺當政,他的競選口號是“五個建設”(Cinq Chantiers):水電網絡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就業崗位建設、健康保障體系建設和教育體系建設。他眼窩深陷、棱角分明的年輕臉龐貼滿了布卡武的大街小巷,但他在布卡武的支持率已經因為安全情報部門的胡作非為和業已失控的腐敗局面而大幅下跌。每當城里停電,或者我們走在一條坑坑洼洼的路上時,我的剛果朋友們就會抱怨說:“瞧!這就是五個建設!”有些人甚至開始挖苦說這哪是五個建設,明明是“五首小調”(Les Cinq Chansons):唱得好聽,不見動靜。 說到歌曲,這里的歌聲真是不絕于耳。剛果人癡迷音樂,而卡比拉總統成功說服了國內的大部分明星歌手來給他唱贊歌。看到這種唯利是圖的投機分子真是讓人心寒,不過你要是認真聽了那些林加拉語歌詞,你就會懷疑,這些歌手是不是話里有話。就拿剛果的倫巴之王科菲·奧隆米代(Koffi Olomide)來說,這位以夸張的造型和熱辣的伴舞女郎聞名的流行巨星在支持卡比拉競選的時候含蓄地唱道:“如果有人給你一只蛐蛐,接受吧!這總好過許諾給你一頭大象但卻從不兌現的人!”我的朋友塞爾日(Serge)笑道:“那我們就活該接受這只爛蛐蛐?我覺得我還是等那頭大象吧。”于是,我的朋友們心血來潮,在擺滿了啤酒瓶的酒吧桌子上決定成立他們的政黨:象人黨(Batu ya nzoku)。 唯一有機會擊敗卡比拉贏得大選的是已經年屆七十八歲高齡的反對派領袖艾蒂安·齊塞克迪(Etienne Tshisekedi)。如果你跟不同的人交談,會發現有的人說他是個有道德操守的夢想家,為了自己的信仰甘愿忍受折磨,把牢底坐穿;但還有一些人則說他是個頑固的煽動者,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國家。這兩種特點在他的競選活動中都被表現了出來。在南非接受治療時(傳言有的說他得了糖尿病,有的則說他的心臟有問題),他就自封總統了,這時距離他的剛果同胞投票還有兩個星期呢。“我們不用等待大選結果,”他說,“在民主國家,誰代表絕大多數人民,誰就掌握權力。而絕大多數剛果人民都選擇和信任我齊塞克迪。” 對一個曾多次因要求選舉總統而被丟進大牢的人來說,發出這樣的宣言是很奇怪的。隨后,齊塞克迪造訪了剛果東部,并繼續散布他這套煽動性言論,他告訴民眾,卡比拉實際上是個盧旺達人,是一個來奴役和剝削他們的外族候選人。這種排外言論是為了彌補他在剛果東部低迷的人氣,這里很多人都不熟悉他。他在一些地方取得了成功—濃烈的反盧旺達情緒令一小群人對他十分買賬。在一些邊境城鎮的集會上,人們見到他時會指著盧旺達的方向說:“我們會把卡比拉送回他的老家去。”電腦和手機上廣泛流傳著一張被軟件處理過的照片,照片上的齊塞克迪變成了一個身材魁梧的警察,銬著卡比拉把他押回盧旺達。“我們要選舉,不是‘雄起’”,一些齊塞克迪的狂熱支持者用這樣低俗的笑話攻擊對手,因為盧旺達人說話時l、r不分,常常把這兩個詞弄混。* 這場選舉展現了剛果*好和*壞的一面。人們會排幾個小時的隊去投票。我見過婦女們用毛毯裹著嬰兒,離投票站開門還有好幾個小時的時候就在門前排隊等著,也見過為了投票從數英里外蹣跚而來的老人。*重要的是,即使剛果人內心深感懷疑,依然能尋找到幽默和希望。但這里也有貪婪作祟。政客們用現金拉攏選民,而一些地區的軍隊則威脅農民,要么選卡比拉,要么選戰爭。 * * * 這本書的第二個遺憾—更貼切的詞可能是惱人—之處在于,總有一些人想用幾句簡單的話講清楚這本書的“精華”,想把它的主要內容提煉出來。“這本書是寫什么的?”許多人會這樣問,這完全可以理解,但問過之后就得忍受我的惱怒。 原因很簡單。我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消除“剛果問題簡單化”的態度—人們往往把這里的沖突簡單地看作殘暴的軍閥、貪婪的商人和無辜的受害者上演的一出歌舞伎。一些人認為,這場戰爭僅僅是盧旺達人在興風作浪;還有人認為,這場戰爭不過是因為西方國家垂涎于當地的礦產資源。一位原本可能負責這本書的編輯(幸虧不是這本書*終的編輯)勸我把這場沖突描繪成“全球化”導致的惡果。*近,有人呼吁說要單純地從性暴力和“沖突礦產”(conflict minerals)的角度來看待這場戰爭。 但剛果的沖突沒法契合這些簡化模式。我并沒有什么“剛果戰爭的統一理論”,因為這樣的理論是不存在的。這場沖突錯綜復雜,包含數十個不同的角色。由于剛果政府長期性、系統性的腐敗—或者更準確地說,由于剛果無法建立強有力的體制機構—參戰勢力大量涌現,在缺乏一個強力政府的情況下爭奪權力和資源。在戰爭的白熱化階段,僅僅在東部地區就有超過四十支不同的剛果武裝力量,同時還有九支來自其他非洲國家的武裝。這種復雜局勢讓記者和外交官之流望而卻步,但這本書想告訴大家的是:要警惕將這里的問題簡單化的行為,它會將你引入歧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推薦一種跟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著名的“奧卡姆剃刀”理論截然相反的觀點:我們不應該總是為了得到清晰明確的理論,試圖簡化問題。要深入掩蓋故事的泥沙之中,厘清其中的來龍去脈。 強調這場沖突的復雜性是本書在哲學層面的動力。如果這里的暴力沖突和其他戰爭罪行—例如納粹分子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有本質上的不同,我們該如何界定其中的責任和罪行?剛果戰爭的大部分遇難者死于戰爭造成的饑荒和疾病。沒有工業式的屠殺機器,沒有滅絕該國公民的總體規劃。我這樣說并不是為了淡化這里遭受的沉痛苦難,也不是為了開脫許多駭人的罪行,這些罪行在書中有詳細描述。我的意思是,這場戰爭犯下的很可能是另一種不同的罪行。 比如說外國勢力扮演的角色。我對剛果和盧旺達的戰爭勢力進行了數十次采訪,并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明美國在背后對參戰各方有任何直接支持,盡管美國的情報機構在沖突期間確實非常活躍。推翻蒙博托政權(1996—1997)的解放剛果—扎伊爾民主力量同盟(Alliance of Democratic Forces for the Liberation of Congo-Zaire)—有許多傳言說他們背后有美國的軍事支持—是從盧旺達、烏干達、坦桑尼亞、厄立特里亞和安哥拉獲得充足的火力支持的。我在采訪中也沒有發現什么國際組織在暗中支持這場戰爭,盡管確實有不少外國公司在戰爭期間發了大財。他們或許是過失犯罪,但大多數時候都不是故意殺人。 可悲的是,美國以及某些時候歐洲針對剛果的外交政策大多是目光短淺的,尤其是它們支持盧旺達以自衛的名義對剛果進行軍事干預。然而,總的來說,西方政府*大的罪過在于無知和無視,而不是直接的剝削。我們對這場復雜到無法用一句金句概括(而且遙遠到與地緣政治無關)的危機根本漠不關心。這導致我們經常制定單調的政策,用正義對抗邪惡的簡單目光來看待這場遠比黑白分明要復雜得多的戰爭。 * * * 當我寫下這些話時,金沙薩(Kinshasa)正在準備迎接2011年總統大選的勝利者。當外交大使和記者們會集于選舉委員會總部時,一股怪異的情緒正彌漫在這個擁有九百萬人口的反對派重鎮里。在一些街區,有傳言說反對派領袖齊塞克迪已經贏得了大選—吵鬧的慶典和頌歌已經開始了。在另外一些地方,認為卡比拉贏得了大選的人們有的悶悶不樂,有的在偷偷慶祝。當天深夜,委員會決定再次推遲宣布競選結果,*終結果將在第二天公布。終于,12月9日,大選結果被公之于眾—卡比拉以49%的得票率贏得了大選,他的對手得票率是32%。 這場大選就是愚笨的國際政策的一個典型事例。 從一開始,大選就陷入了爭議。早在2011年1月,卡比拉的執政聯盟就修改了憲法,取消了大選中的第二輪投票,即決勝輪投票。這意味著只要他能擊敗排在自己后面的男人(沒有女性候選人參加選舉),哪怕他的得票率只有30%,他也能贏得大選。這一招非常聰明,總統卡比拉認為,這樣可以讓他的對手們自相殘殺。果然,四分五裂的反對派無法團結一致,反卡比拉勢力的票數被分化了。 幾個月后,卡比拉在國會的盟友修改了選舉法,從而掌握了大多數選舉專員的任命權。總統的親密盟友和精神導師丹尼爾·恩戈伊·穆倫達(Daniel Ngoy Mulunda)成了選舉委員會的總負責人。總統的另外一些盟友則掌握著*高法院—選舉中的所有爭議都要經由*高法院裁決—和媒體委員會,現任總統有著明顯的優勢。 或許,總統卡比拉*大的資本還壓在箱底。在大選的準備階段,政府拋售了總價值相當于約五十八億美元的礦產公司股份。問題在于,從隨后公開的政府和公司文件來看,購買這些礦產股份的公司僅僅支付了總價值大約十分之一的合同款,然后就轉手將股份在國際市場上以全價售出,賺了一筆錢。這筆交易的受益方全都是在英屬維爾京群島(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注冊的無名公司,其中一些公司還是在交易前幾個月才剛成立的。這些公司多數跟一個名叫丹·格特勒(Dan Gertler)的以色列商人有關,他是總統卡比拉的親密伙伴。盡管無法證實這些交易的利潤*終被投入了卡比拉的競選活動中,但是總統身邊的一位工作人員私下向我透露說,丹·格特勒還參與過類似的交易,這些交易的收益曾被用來支持卡比拉在2006年參加的總統大選。 盡管手握這些優勢,卡比拉依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他能贏得2006年的大選,靠的是剛果東部極高的民眾支持率,那里的民眾感激他統一了國家,趕走了盧旺達軍隊。但在那之后,剛果東部的暴力升級,剛果和盧旺達政府簽訂了一項和平條約,在卡比拉的許可下,盧旺達將軍隊調入了這一地區。總統在剛果東部許多地區的民意支持率大幅下滑。除此之外,艾蒂安·齊塞克迪的回歸給反對派打了一針強心劑。數萬名群眾聚集在金沙薩和其他地區聆聽齊塞克迪的演說。 隨著大選臨近,局勢越來越清楚地表明大選投票無法按照預期的時間表正常舉行。許多事情都被拖延了:選票還沒有被全部派發到民眾手中,選民和投票站名單錯誤百出。但選舉委員會急于完成選舉,因為現任總統的任期截止于12月6日。因此,投票還是按預定的時間開始了。 在廣闊的國土上,六萬四千個投票站能夠同時投入使用要完全歸功于選舉委員會。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涉及數十萬面對各種艱苦條件的工作人員。但匆忙召集選舉是有代價的:在一些地區,選民們在名單上找不到自己的名字,不得不花幾個小時去一個又一個投票站找自己的名字。而另外一些人則干脆放棄投票直接回家了。在另外一些地區,直到大選結束后第二天投票箱才被送過來,或者在選舉還沒結束時選票就已經先用完了。 但是,許多不規范的操作不能歸咎于物流運輸的耽擱。在數十個投票點,有選民指責主持選舉的工作人員偽造選票;其中*為明目張膽的情形或許是發生在赤道省(Equateur Province)的一幕,該省省長把反對派的選民全部趕出了投票點,然后據說他在投票間待了一個小時,填了不知道多少張選票塞到了投票箱里。當投票結果依然不能讓他感到滿意時,他威脅管理投票的工作人員去“修正”投票結果,這些工作人員*后不得不尋求聯合國的保護。 在加丹加省(Katanga),該省選舉專員的弟弟在哥哥的地方電臺上宣稱,無論民眾同意與否,他都會被選入國會。他說,畢竟這場選舉是他哥哥組織的。類似這樣的事情有幾百例,包括有一百六十萬張選票憑空消失了,其中絕大多數選票都來自反對派陣營。 位于亞特蘭大的卡特中心抨擊了這次大選的結果,認為結果毫無公信力,同時歐盟也給出了類似的結論。盡管我們不清楚這種舞弊行為有多大規模,是不是足以改變大選的結果—卡比拉以得票三百萬張的成績宣布獲勝—但在許多剛果人眼中,這位再次當選的總統無疑是不具備合法性的。 在這個過程中,國際社會都抱著隔岸觀火的態度,盡管每年剛果會收到三十億美元的國際援助,同時國際支持者也向這次競選提供了數百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在剛果政府火速出售手中的礦產資源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共幫助他們爭取減免了約一百二十億美元的債務,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向他們提供了五億五千一百萬美元的貸款,并特別要求剛果政府進一步提高礦產業的透明度。 或許*驚人的是,盡管有大量的證據表明此次投票應該延期進行,駐剛果的聯合國*高官員和其他外交官依然支持選舉委員會做出的在11月28日舉行選舉的決定。甚至在投票站被燒毀、大量選票被偽造的情況下,外交官一開始依然公開堅稱整個選舉過程總體是和平合規的。私下里,他們雖承認選舉存在舞弊行為,但卻說他們不清楚這樣的行為具體有多少。由于擔心要裁決一場“三環馬戲團般的鬧劇”—一位外交官用這個詞向我形容這場選舉—他們一邊高調地呼吁和平,一邊對已經失控的選舉過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他們給人的印象就像是一個醫生因為害怕惹上醫療事故官司而不愿意救助一個瀕死的病人。 一個剛果的朋友告訴我說:“當年布什(Bush)在選舉中以幾百票的優勢擊敗戈爾(Gore)后,所有人都瘋了。然而他們竟然告訴我們不要對被偷走的幾十萬張選票太過于耿耿于懷?” 或許我是過于吹毛求疵了—對國際捐助人任何類似于“新殖民主義干預政策”的行為,剛果政府都會怒目以對,而且即使對*優秀的外交官來說,剛果問題都是一塊燙手山芋。而且我也并不是說剛果人的命運掌握在外國人的手中,事實也并非如此。但是,剛果人民可以將他們的政府官員繩之以法,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唯一機會已經被浪費掉了,而外交官們本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束手無策。在和外交官們通電話時,“混亂”“困境”這樣的字眼經常出現,這讓我不禁在想,這些問題到底是誰的責任。你不能真的指望我們在一片混亂中仲裁,在一團亂麻中斡旋吧?我的朋友齊武說得更加到位:“如果你想在一場斗雞比賽中做裁判,那就要做好被啄的準備。”然而沒有一個人想被雞啄。 在我寫這篇文章時,這場選舉爭端將如何發展尚不明朗。約瑟夫·卡比拉和艾蒂安·齊塞克迪都聲稱自己獲得了勝利。成百上千的反對派支持者已經集結起來,許多起肆意屠殺和酷刑事件已經發生,往往都是總統衛隊所為。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民眾運動,外交官和活動分子都被失敗主義的情緒籠罩。 我不會對當前局勢做任何預測。如果我們可以根據過去來做判斷的話,剛果政治肯定會繼續讓我們感到意外、困惑、挫敗和激勵。正如科菲·奧隆米代唱的那樣:謊言搭乘電梯飛速上升,真相雖然爬的是樓梯,卻終將大白于天下。 2011年12月,于布卡武
剛果戰爭:失敗的利維坦與被遺忘的非洲大戰 作者簡介
賈森·斯特恩斯(Jason Stearns),美國政治學者,紐約大學高級研究員,致力于研究非洲地區的暴力形勢和社會動態,尤其關注剛果民主共和國。曾先后任職于國際危機組織、大裂谷研究院和聯合國維和部隊等機構。2001年開始集中精力研究剛果的沖突問題。2014年于紐約大學國際合作中心成立剛果調查研究小組,推動與沖突相關的外交政策朝著更加透明化和負責任的方向發展。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