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譯文紀實·美國式死亡(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89511
- 條形碼:9787532789511 ; 978-7-5327-895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譯文紀實·美國式死亡(修訂版) 本書特色
死亡是一門生意,套路滿滿。 20世紀“扒糞”新聞運動經典之作, 引爆輿論驚呼“你死得起嗎?” 憑一己之力推動相關立法, 影響肯尼迪葬禮的操辦, 改變美國的殯葬價值觀。 入選《時代周刊》百大非虛構佳作, 對J.K.羅琳影響*深的英國女作家。
譯文紀實·美國式死亡(修訂版) 內容簡介
影響肯尼迪葬禮的操辦, 改變美國的殯葬價值觀。 只有杰西卡??米特福德的敏銳和智慧,才能把對美國現代殯葬業的曝光變成一本既嚴肅又有趣的書。1963年首次出版時,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調查性新聞報道力作成為超級暢銷書,并推動了相關的立法保護。 1996年去世前,米特福德修訂并更新了她的經典研究,重新審視美國式死亡面臨的新趨勢,包括職業游說者在華盛頓的成功、火葬成本的暴漲、預付費墳墓的電話營銷,以及目前由跨國公司主導的殯葬行業壟斷的影響。
譯文紀實·美國式死亡(修訂版) 目錄
編輯的話001
前言001
引言001
**章不是售賣001
第二章美國式死亡013
第三章殯葬交易019
第四章人工制品033
第五章殯葬服務的故事040
第六章基本理據053
第七章產業聯合069
第八章上帝那塊百萬美元的彈丸之地080
第九章墓地重游100
第十章火化111
第十一章公眾所需123
第十二章殯葬時尚139
第十三章*新職業151
第十四章多事的神父164
第十五章聯邦貿易委員會177
第十六章死者地球村191
第十七章英國殯葬業的前世今生212
第十八章媒體與抗議246
第十九章馬上付錢——死得更窮267
第二十章對死者的新希望282
非營利殯葬及追思團體指南287
譯后記300
譯文紀實·美國式死亡(修訂版) 節選
引言 讓我們追溯一下本書的緣起:1950年代中期至晚期,我丈夫鮑勃??特魯哈福特因為殯葬話題而怒火中燒。身為勞工律師的他,是多家勞工聯合會的代理人。讓人感到不安的是,他逐漸發現一個現象:工會家庭的頂梁柱去世后,好不容易爭取到手的死亡補助金——通常需要經過艱難斗爭,且意在助艱難為生的配偶和孩子們一臂之力——往往落入殯葬師的腰包。“這些人似乎非常清楚,一個倉管工人能拿到多少,一個辦公室文員能拿到多少,”他抱怨說,“然后據此設定葬禮價格。” 鮑勃的解決思路,是組織一個非營利團體,通過與當地殯葬師簽訂協議的方式,以市面通行價格的零頭,為自己的會員獲取簡樸而平價的殯葬服務。灣區殯葬協會(BAFS)由此誕生,會員的大頭是唯一神教派教徒、合作社員工、大學教授和其他飽學之士。我抱歉地承認,我揶揄過這些良民百姓,不但稱他們是戀尸癖,還取笑過他們的預約等死計劃。為什么會選這些令人生厭的殯葬師?我問鮑勃。制藥業、汽車業、地主對我們的盤剝難道不是十倍還多嗎? 讀了他帶回家的幾本商業雜志后,我發現了關鍵所在。光是雜志的名稱就很吸引眼球: 《棺材與向陽》《殯葬管理》,以及令我愛不釋手的那本《概念:陵園創意雜志》。一旦入迷,我就將其作為必讀書目,而它們也展示了一個我不曾知曉的多彩世界:“未來牌壽材,盡顯未來潮流……”“貨真價實伴侶墓穴,夫妻得以永世相伴……”看過一則名為“俄亥俄州哥倫比亞市實用殯葬鞋襪公司”的廣告后,我提出了索取樣品的要求,結果收到一個包裹,里面裝有那雙“來世合腳牌淺口便鞋”。說明書寫道,這種淺口便鞋歷經兩年研究,專為有大量尸斑的死者雙腳設計。之所以取名“來世合腳牌”,是因為鞋背和鞋尖部位都有鞋帶,且鞋底呈下斜狀態。(不幸的是,我上高中的兒子本吉穿著它在屋子里走上幾圈后,一雙鞋就完全散架了。) 灣區殯葬協會,以及贊同回歸簡樸殯葬的神職人員和其他人士,遭到該行業多本刊物連篇累牘的批駁,因此鮑勃建議我以灣區殯葬協會為題寫一篇駁文。我依言而行,寫了一篇名為《圣彼得,你不是在呼喚我嗎?》的文章,但遭到所有重要期刊的拒稿,理由是話題過于倒人胃口。 文章*終刊登在1958年11月出版的《前哨》(Frontier)雜志上,這家寂寂無名的自由月刊位于洛杉磯,發行量2000本。 在鮑勃的鼓動下,殯葬協會訂購了10000本雜志,廣為散發。立竿見影,我受邀參加卡斯帕??溫伯格主持的每周電視節目《灣區人物》,代表灣區殯葬協會展開一場辯論,與我和一個唯一神教派牧師對陣的是兩位殯葬業者。事實證明,這兩個對手不但非常激進,而且十分滑稽。 形勢發展迅猛。《舊金山紀事報》的電視專欄作者特倫??奧弗萊厄蒂報道說,受本節目影響,他所在專欄收到的郵件已超過自《壞種》(The Bad Seed)在當地一所初級中學播放以來的任何一次公共事件。《星期六晚郵報》的專職作者魯爾??唐萊在讀過奧弗萊厄蒂的專欄文章后,認為殯葬協會對于《晚郵報》來說是個很好的話題。1961年6月,他那篇名為《你死得起嗎?》的文章正式出爐。盡管我在殯葬協會是個默默被動的角色,但唐萊把我描述成“一位來自奧克蘭的家庭婦女,帶領著一支具有反叛精神的突擊隊,旨在打垮一個個殯葬師或‘棺材大亨’,并顛覆高昂的死亡成本”。 公眾的反應完全出人意料。《晚郵報》編輯報道說,涉及唐萊文章的郵件數超過了該刊有史以來的任何一篇文章,因此他認為該文“似已觸及敏感神經”。鮑勃接到奧克蘭郵政局長打來的電話說:“我們這里有數百封信件,收件信息很簡單,只有‘奧克蘭市,杰西卡??特魯哈福特 收’,沒寫街道,也沒寫門牌號。”(信件都送了過來,其中一個信封上的提示語非常直白:“奧克蘭市,平價殯葬公司,杰西卡??特魯哈福特 收。”) 這一摞摞信件表明,公眾對該話題有足夠的興趣,由此足以保證能寫一本書嗎?我給魯爾??唐萊寫了封信,鼓動他把自己的文章擴展成一本書。他回信說,其他任務令他相當繁忙。 “干嗎不自己寫呢?”他向我建議道。 我和鮑勃就可行性做了一番討論。我說,我可以考慮,除非他愿意幫忙并全職與我合作。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 書稿寫到半途,除了寫作過程中(至少以我的經驗來看)難免出現的常見困難外,一場重大危機眼看就要讓我的所有努力付諸東流。從一開始,我就同1960年幫我出版**部著作《愛人與叛逆者》(在美國的書名是《女兒與叛逆者》)的兩家出版社簽訂了合同。它們分別是英國的維克多??高蘭茨和美國的霍頓??米夫林,與我的關系都相當友好。兩家公司對這本殯葬著作的梗概和**章內容一直都很滿意。后來,我給它們寄去了更多章節,其中包含對殯葬師在內室活動的詳細描述。所謂內室,也就是遺體防腐處理間,嚴禁普通公眾尤其是死者家屬進入。我在整段描述時,采用了驗尸術語(見第五章“殯葬服務的故事”),希望這個公認的反胃話題帶上一點冷幽默。 令我極度沮喪的是,維克多??高蘭茨和霍頓??米夫林公司的編輯一致要求我刪掉這一段。 霍頓??米夫林指出:“我們認為,你對遺體防腐處理的描寫過于冗長,而且細節的陰氣太重,這會讓書很難賣的。”維克多??高蘭茨說:“是這樣的,這個玩笑肯定開過頭了。我想不出有哪個出版商會需要這樣的內容。” 這個消息擊倒了我。因為遺體防腐處理幾乎是所有美國人的*后歸宿,也是殯葬業的經濟基礎,同時因為這一過程在很大程度上獨具美國特色,所以完全無法想象可以刪掉這部分描述。我們考慮過就此打住,并將書稿復制后供私下傳閱。就在這時,我那位頭腦靈光的代理人肯狄達??多納迪奧介入。她找到了西蒙??舒斯特公司的出版人羅伯特??戈特利布。 從那以后,一帆風順。三十多歲的戈特利布是出版界的一位奇才,十分喜歡遺體防腐處理這一章,并為整本書貢獻良多。 距離《美國式死亡》出版還有幾個月時,殯葬業察覺到此事的進展,很快就對我展開了全力討伐。他們的視野中陡然出現了一道新的威脅:杰西卡??米特福德的威脅。該行業各大刊物的頭版頭條開始出現:杰西卡??米特福德謀劃出版反殯葬書籍,米特福德末日逼近! 當《殯葬管理》開始簡單地以杰西卡稱呼我時,我覺得自己達到了知名度的特別巔峰,一如莎莎、杰基或艾德萊,單憑一個名字就足以表明我的身份。我貪婪地玩味他們送給我的斥責語:“臭名昭著的杰西卡??米特福德”,“可怕的壞人”,“惹是生非的家伙”。 在一篇赫然標著《誰怕這本又厚又壞的書?》的文章里,《殯葬管理》的編輯說,沒有人會害怕,因為與“本行業”有關的書籍從來都銷路不好。他之所以了解這一點,是因為他父親曾經就殯葬服務寫過一本書,盡管在《星期六晚郵報》上發布了廣告,但也只賣出了300本。 我和丈夫鮑勃做好了接受他這個預估的打算,除了唯一神教派教徒、殯葬協會會員,以及殯葬改革的其他支持者這一相對渺小的群體,我們沒指望有多少其他的讀者。鮑勃??戈特利布不這么想。書還有幾個月才出版,他打來電話,說首印數是7500冊。幾天后,他告訴我們,首印數增加到15000冊。隨即他又打來電話:首印數將確定為20000冊。我覺得這多少有些令人擔心。“你就不怕我們落得‘余數有待觀察’的結局?”我問道。我原本無須擔心。1963年8月,圖書出版的那一天,庫存售罄,首印數全部賣出。 反響完全出人意料。令我相當開心的是,書評人非但毫不吝嗇地持續大加贊揚,而且領會了那個“玩笑”。于是,《紐約時報》寫道:“一部相當睿智且記錄詳實的曝光作品……”《紐約先驅論壇報》:“奇異而古怪……一本關于死亡業務的諷刺之作。”《舊金山紀事報》:“爆點十足。引人入勝。幽默隨處可見。”《大都會》雜志:“一本絕妙的書……諷刺意味十足,很難把它當成揭黑之作……”《國家衛報》:“文學界*為奇異且逗笑的一本書……驚駭,但超級有趣。”《記者報》:“她以罕有之才,把死亡主題寫得引人發笑。”《丹佛星期日郵報》:“理智的觀察,詼諧……嘲諷的評說……” 《美國式死亡》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飆升至**,并保持數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以本書為基礎,播出了時長一個小時的紀實節目《了不起的美國殯葬》。各大主要報紙(《邁阿密先驅報》《紐約先驅論壇報》《丹佛郵報》《舊金山紀事報》《芝加哥論壇報》《克利夫蘭老實人報》)以各自地區的殯葬費用和實踐為題,紛紛發表深度報道。一時間,殯葬成了各大電臺談話節目的頭號話題,觀眾打來電話,敘述落入殯葬業者之手后的郁悶經歷。沃特??凱利和比爾??莫爾丁以辛迪加卡通漫畫的形式,對殯葬業進行了嘲諷。伊萊恩??梅和麥克??尼克爾斯錄制了一部名為《上個星期的事》的電視滑稽劇,伊萊恩領銜主演了“你的傷心女士”這個角色。舉國上下的電視臺和電臺都播放了我和殯葬師的各場辯論。各種信仰的神職人員著力強調《美國式死亡》的主題思想,并把故弄玄虛且花費不菲的殯葬儀式斥為異教徒行為。由消費者自行打理的非營利性殯葬和追思團體的會員數,從17000個家庭上升到近100萬個。 令人感到欣喜的時刻,是我的信箱里被投放了一本名為《散文精華》的大學教材。用編者的話來說,這是一本“從古至今一流散文”的選集。插在柏拉圖和托馬斯??布朗爵士之間的,正是差不多被我當作本書寫作基礎的遺體防腐處理部分。同時,僅在過去四年時間里,幾乎有50多本教材的編輯把這一段描述編進了選集。對寫作新手而言,在與編輯們打交道的過程中,還有沒有什么標準可言? 在我看來,*大的回報莫過于殯葬業本身的反應。幾本行業刊物報以惡言謾罵,不惜以大量篇幅,用其中一本的話來說,講授如何抵御“米特福德綜合征”。《殯葬管理》認為:“實際上,殯葬業平衡狀態所面臨的危險不是書籍本身,而是米特福德女士所涉材料的后續應用……大小報紙,均在評論米特福德的這本著作,從而令其毒害作用在民眾中一再傳播。”我認為,這一點說得相當到位。 月復一月,殯葬業雜志對“米特福德炸彈”、“米特福德戰舞”、“米特福德導彈”、“米特福德大轟炸”和“米特福德風暴”嚴詞怒罵。他們把更平價簡樸的殯葬運動污蔑為紅色陰謀,并與來自加利福尼亞州圣安娜市的國會議員詹姆斯??烏特結成同盟。他在《國會議事錄》上發表了一個長達兩頁的聲明,專門講述我顛覆性的個人背景。至于寫這本書的目的,“相當于她對基督教發起了又一次攻擊。她對遺體防腐處理的長篇描述,不過是在表達她的反基督攻擊……”聲明的結尾部分振聾發聵:“不管活著還是死去,我寧愿把自己的遺體交到美國隨便哪位遺體防腐處理者手里,也不愿涉足一個共產國家的土地。”(1970年,烏特先生踐行了這一選項。在《紐約時報》上,他的訃告以“攻擊過米特福德的著作”作為小標題,表明他在國會的十個任期內,“*有新聞價值的行為是把杰西卡??米特福德稱為‘親共反美’分子”。)《紐約時報》發表社論《如何不讀一本書》后,烏特的言論反灼自身。《紐約時報》嘲笑烏特“麥卡錫式攻擊行為”的同時,指出這本書“博得了來自天主教、新教和猶太教神職人員,乃至全國各地的書評人和其他評論家的高度贊譽”,并宣布“對烏特的書評人資格可以放心大膽地當作狗屁對待”。 在海外,這一主題同樣無人罔顧。德國電視臺讓我替他們錄制一檔專題節目。“但我不會說德語。”“沒關系,我們可以把文稿發給你學習。”他們還派來了攝制組,于是,我照本宣科地用德語念道:“昂貴的葬禮是一種身份象征,一如豪華轎車,花園里的游泳池,或是在邁阿密海灘以每天100泰勒的價格預訂一個周末。” 盡管帶著懷舊心情回看《美國式死亡》出版后引發的短時效應令人愉悅,但那個基本問題仍沒有改變: 它是否給殯葬消費者的境遇帶來了根本的改進,或是些許緩解?有一陣子,對此問題似乎有資格做出肯定回答。1977年,也就是《美國式死亡》出版十四年后,在為新的平裝版撰寫后記《死后驗尸》時,我就遺體防腐處理場景做過一次后續研究。盡管從全國來看,殯葬業者獨家的墓地均價從1963年的750美元上升至1977年的1650美元,但兩大重要發展為那些愿意接受人少價優的送別儀式的人帶來了一線希望。聯邦貿易委員會消費者保護局發布過一道“交易規則”,承諾向與殯葬業者打交道的警覺性低的殯葬業務購買者提供進一步的保護。十三年間,火葬幾乎翻了一倍。頭腦精明的生意人在看到這一趨勢帶來的潛在贏利可能后,組建了逐利型的直接火化企業“海王星協會”(Neptune Society),企業迅速獲利,并很快在全國范圍內吸引了一批模仿者。 然而,殯葬業前沿更多的新變化可能會變本加厲,進而消解消費者的滿足心情。火化曾是逃避者追求更簡樸平價的*佳指望,如今價格正變得越來越昂貴。而且,殯葬業者正在迅速開發新技術,把這一過程升級至全包式葬禮。聯邦貿易委員會光打雷不下雨的“交易規則”存在巨大漏洞。*險惡的,莫過于過去十五年間,出現了壟斷獨立停尸房或墓地至今的現象。 上述變化正是《美國式死亡》版本更新的主要原因。
譯文紀實·美國式死亡(修訂版) 作者簡介
杰西卡??米特福德(Jessica Mitford,1917—1996 ),英國出生的著名作家、記者,以其對美國社會各方面的深入調查和批判聞名。1963年,她的第二本著作《美國式死亡》出版,憑借對于美國殯葬業無情而深入的揭露,成為當年的暢銷書。米特福德之后有關美國監獄產業、新生兒護理產業以及民權運動的作品,也獲得了巨大的反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