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04845
- 條形碼:9787100104845 ; 978-7-100-10484-5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中國大陸研究韋伯的開山之作,對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 內容簡介
本書初版于1988年,是中文世界研究韋伯的**部專著,為國內較早用韋伯的視角來審視現代性的著作,對中文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該書較為詳細地介紹了韋伯的生平和當代“韋伯熱”興起的原因,介紹了韋伯的宗教社會學及政治社會學,更對韋伯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了評述。此次出版增加了蘇國勛教授近年來關于韋伯研究的五篇文章,體現了作者對韋伯研究的近期新思考。
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 目錄
**章 韋伯其人與當代的“韋伯熱”
1 引言
2 生前與身后
3 以行動化解緊張
4 國家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
5 19世紀理性主義危機與新康德主義
第二章 宗教社會學思想(一):類型化比較研究
1 宗教的起源與宗教社會學
2 神秘主義與禁欲主義
3 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
4 社會行動類型及其與宗教的關系
5 價值合理性與工具合理性
6 社會各階層的宗教意識與社會生活的理性化
第三章 宗教社會學思想(二):發生學因果分析
1 宗教與社會心理
2 西方宗教:基督新教和猶太教
3 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
4 中國的“社會學基礎”
5 中國宗教:作為“正統”宗教的儒教
6 中國宗教:作為“異端”宗教的道教
第四章 政治社會學思想
1 統治與合法性
2 合法統治的三個純粹類型
3 “卡里斯馬”的核心地位
4 官僚制及其在現代社會組織中的推廣
5 合理性與形式主義法律
6 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
7 現代社會的二難抉擇
8 “作為職業的政治”
第五章 社會科學方法論
1 社會認識中的“客觀可能性”和“適合的因果性”
2 社會科學的“價值中立性”
3 現代價值領域中的“諸神斗爭”
4 “理想類型”與“理解的社會學
5 “作為職業的學術”
第六章 韋伯的影響
1 韋伯與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
2 韋伯與馬克思
3 結語
馬克斯·韋伯年表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文新譯本譯者序言
附錄二 韋伯的社會經濟學思想
附錄三 從韋伯的視角看現代性
附錄四 形式合理與實質合理并重,社會才能穩定
附錄五 韋伯與中國文化
后記
再版后記
鳴謝
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 節選
《理性化及其限制/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與韋伯有過接觸交往的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在海德堡的許多同事認為,他是個難以相處的人,由于他對榮譽極為敏感,對自己道德良心要求甚嚴,使他在一些人心目中成為那種與人共事時往往會攪局的人;另一些人認為他總臆想自己有病,使他本來就敏感易怒的脾氣更趨神經質,對人對事總是挑剔求全,每每出于沖動和義憤與人發生論戰,缺乏節制。他曾為德國社會學學會的創立(1910年在法蘭克福)嘔心瀝血地四處奔走操勞,并倡導從現代社會與人的相互關系角度展開共同的研究。但由于未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而感失望,遂于1912年第二次大會時退出學會的領導職位。1908年,韋伯為了組織社會政策學會研究勞工狀況問題,不嫌麻煩地設法克服這類組織工作中常見的困難,力主促成學會的未來工作計劃。他鼓勵從事集體研究項目,支持對宗教教派和政黨社團進行調查研究,提議用問卷方式對新聞界做系統的調查,倡導和推動工業心理學研究。當時的社會政策學會控制在以施穆勒為首的主張政策論的正統保守的多數派手中,與之抗衡的是以布倫坦諾為核心、力主科學論的少數自由派。韋伯*初居間斡旋做些彌合的工作,但因他主張的“價值中立”論從根本上與兩派觀點相左,*終與兩派都吵翻。1909年,韋伯在維也納社會政策學會會議上批判了以羅雪爾和克尼斯為首的德國經濟學中的歷史學派,指責他們以學術為名在經濟學領域推行倫理價值判斷,進而駁斥學會內多數派崇尚“價值理性行動”的國家社會主義傾向,遂與施穆勒等人形成對立。但是,韋伯的價值中立論與少數派的科學論又有重大差異。在他看來,用科學論研究社會,從經濟的刺激和反應的行為主義角度上看,是具有合理性的,但這種合理性是相對的,因為這里的“人”,是被剝奪了個人主體性、意志自由和創造性,只聽憑法則、規律支配的純粹“經濟人”,這是一種把理性當作工具來追求的“工具合理性行動”。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遵照這種行動模式生活的人,將是一些“沒有精神的專家和不懂感情的享樂者”,他們將是一些文化發展上的侏儒。近代資本主義是人們追逐工具合理性的結果,它極大地促成社會生活領域的分工和專業化,把人們的文化追求和情感經濟化和客體化,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上看,近代資本主義及其工具合理性的行動模式對人的本性自由,不啻是一個“鐵的牢籠”(ironcage)。因此,從“社會政策中的進步”意義考慮,就不能不看到后來的科學論所包含的潛在“價值非理性”。在這一點上,韋伯與少數派產生了分歧,導致他在1912年以后與布倫坦諾的失和和絕交。 1914年1月,在由52名會員參加的社會政策學會的非公開會議上,韋伯推出了《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價值中立”之意義》長篇意見書,在學會內部發起了關于價值問題的論戰。對自己的學術觀點非常嚴肅認真和異常敏感的韋伯,當看到與會者不理解其意和反對自己的見解時,非常氣憤并當場做出十分沖動的反應。韋伯十分珍視他在斯特拉斯堡服役時的軍官榮譽和身份,并時時以后備役軍官自命,再加上德國上層出身的浪漫主義和人文主義教育,其性格中深深保有古代騎士精神,當涉及法律、責任和名譽事件時,每每毫不躊躇地當即做出反應。1917年,當**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德國戰敗已成定局的時候,韋伯對德皇威廉二世的腐敗無能、以魯登道夫為首的德國主戰派軍官的白癡般戰爭狂熱感到憤怒,對主要依賴潛艇的海軍政策,尤其是擊沉商船“盧西塔尼亞”號的“無情”行徑,感到無法容忍。他在給一位朋友寫信時說:“一俟戰爭結束,我將侮辱那位愷撒(指德皇威廉二世——引者),直到他控告我,那時,那些負有責任的官員布洛、梯比茲和貝特曼一霍爾威格將被迫宣誓作證。”1918年,韋伯以專家身份隨同德國代表團參加凡爾賽和會。他建議那些被指控為戰犯的魯登道夫等人自覺將頭顱交出獻給戰勝者,以保全德國軍官團的榮譽。當遭到魯登道夫的拒絕后,韋伯居然安排與魯會面,企圖通過辯論說服對手“獻出自己為國家做*后的服務”。 所有這些舉動,在常人眼里確屬乖戾反常。但在他的朋友和學生的眼里,這些舉動毋寧說是一種美德,十足地表現了一位嚴肅認真的學者對學術一絲不茍的執著追求精神。作為德國的一代師表,他的道德威望遠遠為那些一心指望發跡升遷的庸人所不及。有時,韋伯也表現出了唐吉訶德與風車作戰式的迂闊,這恰恰反映了他對理想的獻身。一旦他的力量在道德上擊敗了對手,他的義憤即會平息,內心充滿了寬容和同情。雅斯貝爾斯把韋伯視為一種新型的人,能夠把自身內在的極度緊張和外在生活的諸般矛盾,化解到一個統一狀態中,不必借助幻想來保持精神的安寧。同時,他也認為,“韋伯把每天都浪費在政治事務上,而不是用來實現自己,這是很可惜的事。”韋伯的一位在慕尼黑的學生,把他比作德國版畫大師丟勒著名的《騎士·死神·魔鬼》中的大無畏騎士:大智大勇,無惡無好,在死亡的威脅和魔鬼的誘惑中無畏無懼,勇往直前。 在以上或褒或貶的印象和評價中,可能會有出于個人好惡或恩怨的溢美或顯惡的成分,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認為在韋伯的內心世界與其外部生活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沖突和緊張,這是導致韋伯中年精神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分析這一緊張的根源,是我們了解韋伯一生和理解其學術思想的一個重要線索。 ……
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 作者簡介
蘇國勛,1987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系,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社會學理論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社會方法論、社會思想史。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