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病原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2010
- 條形碼:9787030722010 ; 978-7-03-07220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病原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 本書特色
本教材共分四部分,**部分為醫學免疫學(第 1 ~ 10 章),第二 部分為醫學微生物學(第 11 ~ 24 章),第三部分為人體寄生蟲學(第 25 ~ 28 章),第四部分為實訓指導。
病原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 內容簡介
《病原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共分四部分,**部分為醫學免疫學(第1~10章),第二部分為醫學微生物學(第11~24章),第三部分為人體寄生蟲學(第25~28章),第四部分為實訓指導。《病原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保留了前幾版的優點與特色,覆蓋現行版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考點;設置了鏈接、案例等模塊,并在章后附有目標檢測。此外,《病原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根據現行版教學標準對內容做了整合與更新,進行了臨床案例的精選及鏈接資源的拓展,在避免內容繁冗和重復的基礎上維持了學科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同時,按照“整體規劃,有機滲透”的原則,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設置了醫者仁心模塊,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設了立體化教學資源,配套同步數字化課程,突出了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與時效性。
病原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 目錄
緒論/1
第1章 免疫學概述/5
第2章 免疫系統/8
第1節 免疫器官/8
第2節 免疫細胞/9
第3節 免疫分子/13
第3章 抗原/18
第1節 決定免疫原性的因素/18
第2節 抗原的特異性與交叉反應/19
第3節 抗原的類型與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劑/21
第4章 免疫球蛋白/24
第1節 免疫球蛋白的結構及功能區/24
第2節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學功能與特性/26
第3節 人工制備的抗體/28
第5章 補體系統/30
第1節 補體系統的組成、命名及性質/30
第2節 補體的激活和調控/31
第3節 補體的生物學作用與補體相關疾病/34
第6章 免疫應答/36
第1節 適應性免疫應答/36
第2節 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38
第3節 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39
第4節 免疫調節與免疫耐受/41
第7章 抗感染免疫/44
第1節 固有免疫的抗感染作用/44
第2節 適應性免疫的抗感染作用/46
第3節 固有免疫應答與適應性免疫應答的關系/47
第8章 超敏反應/49
第1節 Ⅰ型超敏反應/49
第2節 Ⅱ型超敏反應/52
第3節 Ⅲ型超敏反應/53
第4節 Ⅳ型超敏反應/55
第5節 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57
第9章 臨床相關免疫/59
第1節 自身免疫病/59
第2節 免疫缺陷病/61
第3節 腫瘤免疫/63
第4節 移植免疫/65
第10章 免疫學應用/68
第1節 免疫學檢測/68
第2節 免疫學防治/71
第11章 微生物學概述/76
第12章 細菌學總論/79
第1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79
第2節 細菌的生理/85
第3節 細菌的分布/90
第4節 消毒與滅菌/91
第5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與耐藥性/94
第6節 細菌的致病性/97
第7節 細菌的感染/100
第13章 化膿性細菌/105
第1節 葡萄球菌屬/105
第2節 鏈球菌屬/107
第3節 奈瑟菌屬/110
第4節 假單胞菌屬/112
第14章 消化道感染細菌/115
第1節 腸道桿菌/115
第2節 其他菌屬/120
第15章 呼吸道感染細菌/124
第1節 分枝桿菌屬/124
第2節 其他病原菌/127
第16章 厭氧菌/130
第1節 厭氧芽孢梭菌/130
第2節 無芽孢厭氧菌/133
第17章 動物源性細菌/135
第18章 其他原核細胞型微生物/138
第1節 放線菌/138
第2節 支原體/139
第3節 立克次體/140
第4節 衣原體/141
第5節 螺旋體/143
第19章 真菌/146
第1節 概述/146
第2節 常見致病性真菌/148
第20章 病毒學概述/152
第1節 病毒的基本性狀/152
第2節 病毒的感染與免疫/155
第3節 病毒感染檢查和防治原則/158
第21章 呼吸道病毒/161
第1節 流行性感冒病毒/161
第2節 其他常見呼吸道病毒/164
第22章 腸道病毒/168
第23章 肝炎病毒/172
第1節 甲型肝炎病毒/172
第2節 乙型肝炎病毒/173
第3節 其他肝炎病毒/177
第24章 其他病毒/181
第1節 蟲媒病毒/181
第2節 皰疹病毒/183
第3節 反轉錄病毒/187
第4節 其他病毒及朊粒/189
第25章 人體寄生蟲學概述/194
第26章 醫學蠕蟲/198
第1節 線蟲/198
第2節 吸蟲/208
第3節 絳蟲/215
第27章 醫學原蟲/222
第1節 瘧原蟲/222
第2節 溶組織內阿米巴/226
第3節 杜氏利什曼原蟲/228
第4節 陰道毛滴蟲/230
第28章 醫學節肢動物/232
第1節 概述/232
第2節 常見醫學節肢動物/234
實訓指導/239
實訓室規則/239
醫學免疫學實訓指導/239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指導/246
常見人體寄生蟲實驗指導/252
參考文獻/256
目標檢測選擇題參考答案/257
病原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 節選
緒論 微生物是地球上*為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之一,已存在30多億年。直至17世紀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用自制顯微鏡觀察到了被他稱為“小動物”的微生物世界,才證實了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客觀存在。微生物廣泛存在于人類生存的環境中,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產生、穩定和持續演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微生物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絕大多數種類有益于人類,如微生物可在醫藥、食品等領域,直接或間接地為人類提供極其豐富的物質財富,還可用來研制疫苗,用于人體免疫等。但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一些微生物也給人類社會帶來過巨大災難,有1000多種細菌、病毒、立克次體、螺旋體等病原體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如當前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至2022年7月20日,全球100多個國家已有超過5億人口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人數超過630萬,致使人類健康受到極大傷害。近年來疫病的頻繁發生,警示人類要重構、重建、重塑與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之間的關系。2021年4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正式實施,研究和保護微生物的多樣性,趨其利而避其害,是微生物學研究領域一項永恒的主題。 一、病原生物與病原生物學 (一)概念 1.病原生物和感染性疾病 病原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人體寄生蟲。病原微生物主要指能使人類或動物致病的微生物;人體寄生蟲是指長期或短暫地寄生于人體體內或體表、獲得營養并給人體造成損害的低等生物。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生物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非傳染性感染病和傳染性疾病(簡稱傳染病)。 2.病原生物學 是醫學微生物學與人體寄生蟲學的總稱,是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微生物與寄生蟲的生物學特性、生命活動規律及其與機體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 (1)醫學微生物學(medical microbiology) 是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與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方法及防治原則等,以控制和消滅感染性疾病和與之有關的免疫性疾病。 (2)人體寄生蟲學(human parasitology) 是主要研究與醫學相關的寄生蟲(主要包括醫學蠕蟲、醫學原蟲、醫學節肢動物)的形態結構、生活史、致病機制、實驗診斷、流行規律及防治措施的科學。 (二)發展簡史與研究現狀 1.微生物學的發展簡史和研究現狀 (1)微生物學的經驗時期 夏禹時期就已有儀狄釀酒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開始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進行漚肥積肥。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一書中記載了制醋方法,當時人們已開始用豆類發酵制醬。宋朝末年,劉真人曾提出肺癆是由小蟲引起。16世紀,人們發現傳染病主要經接觸、媒介和空氣三種方式傳播,意大利人法蘭卡斯特羅提出了傳染生物學說。18世紀,我國的師道南在《天愚集 鼠死行》中生動描述了當時鼠疫流行的景況,并說明了鼠疫的流行環節。 (2)實驗微生物學時期 1)證實了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存在: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自制了能放大266倍的原始顯微鏡,從自然污水、牙垢和糞便等材料中觀察到各種微生物,并描述了球狀、桿狀和螺旋狀等基本形態,證實了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客觀存在。 2)開創了微生物的生理學時代:19世紀后期,法國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在分析葡萄酒變質原因的過程中,證實了有機物發酵與腐敗均是由微生物引起,并創立了加溫處理法——巴氏消毒法,該法至今仍用于酒類和牛奶的消毒。 3)創立了外科無菌手術:在巴斯德的影響下,英國外科醫生李斯特采用苯酚(石炭酸)噴灑手術室并用煮沸法處理手術器械,創立了外科無菌手術。 4)發明了固體培養基等技術方法:與巴斯德同期,德國醫生科赫(Koch)創用固體培養基、染色技術和實驗動物感染等技術方法,提出了著名的科赫法則,使病原菌分離培養和鑒定成為可能,為發現傳染病病原菌及研究其特性提供了實驗支撐和理論指導。科赫及其帶動下的一大批學者先后確定了炭疽、傷寒、結核、霍亂、白喉、破傷風及鼠疫等多種傳染病的病原菌,促進了病原微生物學的發展。1905年,科赫因肺結核研究方面的發現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5)病毒的發現: 1892年,俄國植物生理學家伊凡諾夫斯基發現了煙草花葉病毒,這是人類發現的**種病毒。與此同時,德國細菌學家勒夫勒等發現了**種動物病毒——口蹄疫病毒。1901年,由美國細菌學家里德領導的黃熱病委員會證實了**種對人致病的病毒——黃熱病病毒。隨后,多種對人類、動物和(或)植物致病的病毒相繼被發現。 6)抗生素的發明: 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Fleming)發現青霉菌產生的青霉素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1945年,弗萊明與弗洛里、錢恩因發現青霉素及其臨床效用,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現代微生物學時期 1)微生物學研究和診斷技術不斷進步:20世紀中期以來,DNA雜交、基因探針、聚合酶鏈反應(PCR)等分子生物學技術對病原微生物分類、新種鑒定、輔助臨床診斷和流行病學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斷被發現:自1973年以來,新發現的病原微生物已有近40種,傳染病重新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人類面臨著新出現和再出現傳染病的雙重威脅。 3)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截至目前,已發現的病毒基本都已完成了基因測序,有200多種細菌已完成基因測序,為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結構與功能、致病機制及其與宿主的相互關系,臨床有效藥物篩選和疫苗開發等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2.寄生蟲病防治的成就、現狀和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曾流行五大寄生蟲病——瘧疾、血吸蟲病、絲蟲病、黑熱病、鉤蟲病,經過多年的防治,寄生蟲病已得到明顯控制。但一些新出現的和再現寄生蟲病仍是公共衛生問題,一些機會性致病性寄生蟲,如弓形蟲、隱孢子蟲等引起的感染已成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一些人畜共患寄生蟲病,如棘球蚴病、肝吸蟲病、豬囊尾蚴病、旋毛蟲病等也使畜牧業蒙受重大損失。 目前,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熱帶病培訓研究特別規劃署聯合倡議重點防治的10種熱帶病中,除麻風病、結核病和登革熱外,其余7種都是寄生蟲病,即瘧疾、血吸蟲病、淋巴絲蟲病、盤尾絲蟲病、利什曼病、非洲錐蟲病和美洲錐蟲病。近幾十年來,在我國由寵物傳播的寄生蟲病及食源性寄生蟲感染明顯增加,以往沒有或較少被診斷的寄生蟲病也時有報道,一些輸入性寄生蟲病時有發生。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于2018年12月發布了第三次(2014~2017年)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查結果,與前兩次(分別是1988~1992年、2001~2004年)調查結果相比,我國重點寄生蟲病人群感染率顯著下降,總感染率降到6%以下。2021年6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中國通過消除瘧疾認證,我國繼天花、脊髓灰質炎、絲蟲病、新生兒破傷風之后消除了又一個重大傳染病。 二、免疫與醫學免疫學 (一)概念 1.免疫(immunity) 指機體免疫系統對一切異物或抗原性物質進行非特異或特異性識別和排斥清除的一種生理學功能,機體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機制主要包括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免疫不僅對機體有保護作用,也可以導致機體組織的損傷和某些疾病的發生。 2.醫學免疫學(medical immunology) 是免疫學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人體免疫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科學,重點闡明免疫系統識別抗原性異物,發生免疫應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規律,探討免疫功能異常所致疾病及其發生機制,為這些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法。分為基礎免疫和臨床免疫兩部分。 (二)發展簡史與研究現狀 1.經驗免疫學時期 人類是通過與傳染病做斗爭而開始認識免疫的。16世紀,我國明朝隆慶年間已有關于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的記載,種痘技術陸續傳至朝鮮、日本、土耳其和英國等國家,是我國對世界醫學的一大貢獻。18世紀末,英國醫生詹納觀察到擠牛奶女工接觸患有牛痘的牛后可被傳染,但不會再患天花。隨后他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于1798年發表了關于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研究結果,推動了人工主動免疫的發展。 2.科學免疫學時期 (1)減毒疫苗的發現 1880~1885年,法國學者巴斯德用高溫培養法獲得炭疽桿菌減毒株,制備了炭疽疫苗,繼而用動物傳代等方法獲得狂犬病毒減毒株,首次將減毒疫苗用于接種,并有效地預防了人類的多種傳染病。 (2)抗毒素的發現 德國科學家貝林(Behring)在1891年用含白喉抗毒素的動物免疫血清成功治愈一名白喉患兒,隨后,他們成功研制出白喉及破傷風類毒素進行預防接種,由此促使科學家們從血清中尋找殺菌及抗毒物質,促進了血清學的發展。1901年,貝林成為**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圖0-1)。 (3)免疫應答機制的提出 19世紀末,醫學界對人體免疫應答機制的認識,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一種是以俄國梅契尼科夫為首的細胞免疫假說,即吞噬細胞理論;另一種是以德國埃爾利希為代表的體液抗體學說。直到1903年,英國學者瑞特(Wright)在血清中發現了調理素,并證明吞噬細胞的作用在體液因素參與下顯著增強,從而統一了兩種學說之間的矛盾。梅契尼科夫的發現開創了固有免疫,并為細胞免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時授予了細胞免疫學派的創始人梅契尼科夫和體液免疫學說的代表埃爾利希(圖0-1)。 (4)ABO血型及過敏反應的發現 1901年,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了A、B、O三種血型,避免了輸血導致嚴重超敏反應的問題。1902年,法國學者里歇等意外地發現曾接觸過海葵提取液幸免于死亡的狗,數周后再接觸極小量同一提取液可迅速致死,此現象被稱為過敏反應。由此,免疫病理過程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5)克隆選擇學說的提出 1945年,英國學者歐文(Owen)觀察到異卵雙生的小牛,其體內并存有兩種不同血型的紅細胞,但互不排斥,該現象被稱為免疫耐受;1953年,英國免疫學家梅達沃(Medawar)等成功進行了人工誘導免疫耐受實驗,證明動物胚胎期或新生期接觸抗原,可使其發生免疫耐受,使動物到成年期對該抗原發生特異性不應答。1957年,澳大利亞學者伯內特(Burnet)提出了抗體形成的克隆選擇學說,該理論的提出主要源于對天然免疫耐受和人工誘導免疫耐受實驗結果的分析和思考,是免疫學發展史中*為重要的理論之一。梅達沃和伯內特也因此共同獲得了196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的研究成果為器官和組織移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圖0-1)。 3.現代免疫學時期 隨著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滲透到免疫學領域,免疫學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同時,以熒光、酶和放射性核素標記為主的各種免疫標記技術,以及細胞及細胞因子檢測技術等開始被廣泛應用。20世紀80年代以后,分子免疫學快速發展,科學家們先后克隆出許多有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細胞因子,隨后它們逐漸成為免疫生物治療的重要研究方向。進入21世紀之后,固有免疫受體介導的免疫細胞活化及其信號轉導機制的研究成為生物醫學領域的熱點。 現代免疫學已涉及現代生物學和臨床醫學的很多領域,未來在信息技術及分子生物學技術成就的推動下,免疫學發展必將取得更大的成就。 目標檢測 思考題 1.如何理解我國在疫苗接種預防疾病領域的開創性貢獻? 2.說出現代微生物學時期和現代免疫學時期的重大成就。 (孟凡云) 第1章 免疫學概述 一、免疫概念和功能 (一)免疫的概念 免疫原意指豁免徭役或兵役,在醫學上引申為免除瘟疫,也就是機體對疾病尤其是傳染性疾病的免疫力,即抗感染免疫。隨著免疫學的發展及人們對疾病發生發展認識的深入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