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飄洋過海的客家人 版權信息
- ISBN:7810411411
- 條形碼:9787810411417 ; 978-7-81041-141-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飄洋過海的客家人 本書特色
本書是《客家文化系列叢書》之一,為了迎接"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由大河報與河南大學出版社聯合策劃出版,內容豐厚,視點新穎,為萬里歸來的海內外客家人和關心熱愛客家文化的讀者送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飄洋過海的客家人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有關研究客籍華僑、華人問題的專著。書中較全面地介紹了客家人在海外的創業、發展、變化和貢獻的歷史。
飄洋過海的客家人 目錄
出國篇
一、客籍華僑華人的溯源
(一)出國的原因
(二)出國的渠道
(三)出國后的生存
飄洋過海的客家人 節選
書摘 客家先民,原屬中原漢族。由于歷代戰亂、災害、饑荒等種種原因,不斷輾轉南遷,首先遷至江蘇、浙江、安徽,然后繼續向南遷徙到江西、福建、廣東等地。 客家南遷,自西晉永嘉五年末算起,即公元311年以來,經過5次遷徙的一千多年間,因地理條件,人口稠密等諸因素,有的先民從山區遷往丘陵,有的轉至平原,有的移居城鎮,有的遠涉海外先抵南洋,后奔世界五大洲。本文著重從客家人走向世界,作一初步探討,藉作拋磚引玉。 據海外的華人僑史學者考證,“華僑”一詞的使用始于清末。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朝外交部在一份奏請于海外設立領事的奏折里說,設領事“經費支出無多,在華僑受益甚大”。在這以前,人們把華僑稱作“唐人”、“華工”、“商董”。 中國人究竟什么時候開始僑居國外,人們對此眾說紛紜。有史可查的,秦漢時代華人已經與海外諸國有頻繁的往來。在東晉時(公元416年)有高僧法顯往印度求經,歸國時船遇大風,漂泊到耶婆提(即今印尼爪哇),他對船行南洋情況的記述相當詳細,發現已有華僑村莊,這是中國史籍記錄*早到爪哇的記載。由此可見,中國在5世紀時已與南洋群島人民有了交往,并有華人在海外居住。 在唐代,廣州、泉州、杭州三地成為船舶交通樞紐,掌握國際商業交易。當時,僅在廣州居留的外國人就達10萬。中、外商船來往頻繁,民間商業也相當活躍。如隨船押運的貨主,常駐交往國的推銷人員,超過外國人駐廣州的數倍以上。宋時三佛齊至廣州、泉州有定期航班。明代永樂年間,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即今南洋),旌旗所指,威名遠揚,身歷20年,所到的幾十個國家,均傾向華夏。 從上所述,可知中國人僑居海外已有1500多年歷史。那么客家人何時遷往海外的?據史學家羅香林在《客家研究導論》中說:“至于客家人士,以遷移而移居于南洋各地的,則以第三(公元1127年至1644年)、第四(公元1645年至1867年)、第五(公元1867年以后)次三個時期遷徙為顯著。”他概述了客家人在宋末開始出國,沒有具體的地區和姓氏。據筆者于1987年4月往廣州中山圖書館查閱有關客籍華僑資料,客家人**個出國的大概是廣東梅縣松口的卓謀。據史料記載,宋朝末年(1277年),元兵侵占中原,繼而進入江西、廣東一帶。當時宋帝封文天祥為信國公,文天祥廣泛征集四方義士,共同護衛宋帝,希望挽回局勢。文天祥征集8000英勇壯漢,與元兵展開激烈戰斗,從而收復梅州。*后因元兵勢大,寡不敵眾,全軍潰敗,退到
- 主題:
全新塑封,到手未拆,感覺好值。四本書,三本塑封,其中還有一本全新的精裝書,到手30,劃算到不要不要的。這本沒塑封,但是不影響看。希望一直能持續提供福利書單,會繼續關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