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chuàng)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yè)車
聽李四光講新能源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31583
- 條形碼:9787301331583 ; 978-7-301-33158-3
- 裝幀:一般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聽李四光講新能源的故事 本書特色
1.作者團隊由李四光紀念館及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師生組成,科普經(jīng)驗豐富,學術功底廣博深厚。 2.以通俗的方式娓娓道來。少年兒童可以在快樂閱讀中親近科學。 3.圖文并茂,配有百余幅手繪插圖,裝幀精美,版式舒朗,適合少年兒童閱讀。 4.以二維碼形式鏈接延伸閱讀,擴展了圖書內(nèi)容。 5.緊貼時代,增加了科學發(fā)展的前沿知識。
聽李四光講新能源的故事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圍繞新能源的類型、特點、開發(fā)和利用的科學知識,以及有名科學家、新中國首任地質(zhì)部部長李四光先生帶領中國地質(zhì)工作者認識和探索新能源的故事,結合百余幅生動活潑的手繪插圖,將博大精深的新能源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來。 有哪些神奇的新能源?地球這個“大鍋爐”散發(fā)出的源源不斷的熱量,如何為我們所用?原子核小小的身材為何能迸發(fā)出巨大的能量?為什么會有可以燃燒的“冰”?氫能為什么被稱為“能源新星”?“人造太陽”是什么? 豐富有趣的問題,細膩精彩的講述,精美動人的插圖,少年兒童可以跟隨李四光的腳步,一起踏上探索新能源的奇妙旅程。
聽李四光講新能源的故事 目錄
**講
你好,新能源 001
能源與人類社會發(fā)展 001
新能源“閃亮登場” 008
第二講
來自地下的新能源 013
地熱——天然的大鍋爐 013
核能——小身材,大能量 023
為中國加“鈾” 038
能燃燒的“冰” 042
第三講
來自地上的新能源 047
來自太陽的饋贈 047
風能——隱形的能量 054
蘊藏在水中的能量 064
生物質(zhì)能——特殊的“太陽能” 073
“能源新星”氫能 082
第四講
新能源的“好伙伴” 094
特高壓輸電線路——電力的“高速公路” 094
儲能的重要性 098
鋰電池 106
第五講
新能源的未來 111
“人造太陽” 111
節(jié)能與綠色生活 117
聽李四光講新能源的故事 節(jié)選
地熱—— 天然的大鍋爐 天然的燒水壺—— 溫泉 說到泉水,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清冽的山泉水。然而,地球上還有一些泉水,從地下涌出時就冒著滾滾熱氣,甚至還在沸騰,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溫泉”。溫泉的水溫一般比較高,有的甚至超過了40 攝氏度,并且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zhì)。人類很早以前就開始利用溫泉,例如利用溫泉沐浴、醫(yī)療、取暖、建造農(nóng)作物溫室及烘干谷物等。有些著名的溫泉還被開發(fā)成旅游景點,前來泡溫泉的游客絡繹不絕。 為什么溫泉水的溫度比較高呢?其實,這是因為“地熱”。地熱,簡單說來,就是地下的熱量,這也是我們地球內(nèi)部*主要的一種能量。我們的地球就像一個巨大的“鍋”,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熱量,并向外傳播。 擴展閱讀 地球上不同地方的地熱是有差別的,有的地方“更熱”,有的地方“更冷”。那么我們怎樣比較不同地方地熱的高低呢?(掃描二維碼收看) 巖漿—— 地熱的搬運工 在地表以下,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是不斷升高的,我們可以用“地熱梯度”來表示溫度升高的快慢。在增加相同深度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地方溫度升高得越多,那么它的地熱梯度就大。不過,即使地熱梯度很小,只要深度足夠,溫度也可以升到很高很高,甚至足以熔化堅硬的巖石。在距離地球表面30~100 千米深的地方,溫度就能夠達到1000 攝氏度左右。那里就是軟流圈,在這么高的溫度下,巖石熔化形成巖漿。而在軟流圈之外,溫度不足以讓巖石熔化,因此巖石還能保持固態(tài)。固態(tài)的巖石組成了我們地球表面堅硬的“殼”,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巖石圈。 軟流圈是巖漿的“家”,是巖漿誕生的地方,也是巖漿旅程開始的地方。因為軟流圈的壓力很高,液態(tài)的巖漿就會被擠壓,沿著巖石圈的裂縫向上運動,*終以火山噴發(fā)的形式來到地表附近。在這個過程中,高溫的巖漿將地球這個“大鍋爐”深部的熱量帶到地球表面上來。這也是火山多的地方經(jīng)常有非常多溫泉的原因,比如我國云南騰沖和臺灣北投溫泉眾多,都得益于巖漿的活動。 地熱資源的分布 在了解了地熱和巖漿活動的關系后,聰明的你一定已經(jīng)想到了在哪里能找到豐富的地熱資源,那就是巖漿活動頻繁的地方,而很多巖漿活動頻繁的地方正是地球板塊的邊界。根據(jù)這個規(guī)律,我們就可以找到地球上地熱資源*為豐富的幾個區(qū)域。 首先是環(huán)太平洋地熱帶。這也是地球上構造運動*活躍的區(qū)域,幾乎涵蓋了整個太平洋沿岸地區(qū)。其次是喜馬拉雅地熱帶,是歐亞板塊與非洲、印度板塊的碰撞邊界,從歐洲的意大利一直延伸到我們中國的滇、藏兩省區(qū)。西藏的羊八井地熱和云南的騰沖地熱都處在喜馬拉雅地熱帶上。再次是大西洋中脊地熱帶,是大西洋洋底的一條很深的“裂縫”,巖漿沿著這條“裂縫”涌上來。冰島地熱就位于這條地熱帶上。*后還有東非大裂谷地熱帶,這里的大陸巖石 圈很薄,很接近軟流圈的深度,于是也有很多巖漿活動,造就了豐富的地熱資源。
聽李四光講新能源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四光紀念館編著。本書由李四光紀念館組織的具有豐富科普經(jīng)驗的優(yōu)秀團隊編寫。以廣博深厚的學術功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精美動人的手繪插圖,將博大精深的新能源知識娓娓道來、精彩呈現(xiàn)。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jīng)
- >
經(jīng)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