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納文:從三個視角呈現(xiàn)的一個新幾內亞部落文化復合體之考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9700
- 條形碼:9787100209700 ; 978-7-100-20970-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納文:從三個視角呈現(xiàn)的一個新幾內亞部落文化復合體之考察 本書特色
在當代人類學領域,1936年首次出版的《納文》具有先驅意義
納文:從三個視角呈現(xiàn)的一個新幾內亞部落文化復合體之考察 內容簡介
本書敘述風格的優(yōu)雅、思維的洗練,以及廣博的知識涉獵,使這部實驗性的民族志成為人類學經(jīng)典中極具魅力的著作之一。納文是生活在新幾內亞的雅特穆爾人在其青少年成員取得有意義的成就后舉行的一種慶賀儀式。作者圍繞此一儀式,采用不同的路徑加以分析,性地將研究者的思維工具和思維過程展現(xiàn)出來,讓讀者看到在不同的研究框架下,“社會事實”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面貌。
納文:從三個視角呈現(xiàn)的一個新幾內亞部落文化復合體之考察 目錄
前言
**章 表現(xiàn)的方法
第二章 納文儀式
舉行納文的場合
作為描述基礎的資料
儀式描述
第三章 結構與功能的概念
結構
功能
第四章 與沃-勞阿關系相關的文化前提
認同
沃和父親之間的區(qū)分
妻子和丈夫之間的認同
第五章 巫術與復仇
第六章 對沃-勞阿關系的結構性分析
1.沃是勞阿的“母親”
2.沃作為“妻子的兄弟”
3.沃的其他行為細節(jié)
第七章 關于納文的社會學
雅特穆爾社群的整合
外圍化的和中心化的系統(tǒng)
分裂的不同類型對照
第八章 問題和探究的方法
問題
時代精神與構型
心理學理論與精神氣質學
英國文化中的精神氣質舉例
第九章 雅特穆爾文化的精神氣質:男人
禮堂
成年儀式
第十章 雅特穆爾文化的精神氣質:女人
第十一章 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
第十二章 文化所偏好的類型
第十三章 精神氣質的對立、競爭和分裂演化
遺傳與環(huán)境
第十四章 納文中所體現(xiàn)的精神氣質
性別精神氣質與納文
親屬關系動機與納文
第十五章 雅特穆爾文化的認知理式
雅特穆爾文化的復雜性問題
雅特穆爾文化中的智力活動
認知理式之普遍存在
雅特穆爾文化中的矛盾
雅特穆爾人思維的其他模式
科學的思維方式與土著人的思維方式
心理學之標準化的其他類型
第十六章 1936年后記
第十七章 1958年后記
專業(yè)術語及土著詞匯索引匯編
納文:從三個視角呈現(xiàn)的一個新幾內亞部落文化復合體之考察 節(jié)選
《納文》: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典禮的儀式意義幾乎完全被忽略了,所有的典禮重點都放在典禮作為一種慶祝某項工作完成以及突出氏族祖先偉大之方式的功能上。名義上是促進多產(chǎn)和繁榮的典禮是在禮堂里鋪好新地板時舉行的。在這一場合,絕大多數(shù)信息提供人都說此典禮是“為新地板而舉行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還能意識到典禮的儀式意義或對其感興趣;但即使是這些少數(shù)人也不是對典禮的魔力效果,而是對其秘傳的圖騰起源——即有關氏族榮耀的事情,氏族的驕傲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有關它們的圖騰祖先的細節(jié)上——感興趣。因此,整個文化是由對壯觀場面的持續(xù)強調和男性驕傲的精神氣質而塑成的。每一個趾高氣昂、大叫大嚷的男人都是在表演,以向自己和他人確證自己擁有某種威望這一事實,而這種事實在此文化中幾乎沒有正式的認可機制。 如果不對成年儀式的精神氣質進行描述,那么對禮堂生活的記錄是不完全的。在其他文化中,我們會認為那些訓導者是既尊貴又嚴峻的;在痛苦的割禮過程中,他們會向年輕的受禮者灌輸斯巴達式的對痛苦的堅忍態(tài)度。這一文化具有很多看上去與這種苦行的精神氣質相配的因素:在某些日子里,受禮者和施禮者都不能吃喝;在某些場合,受禮者要喝污濁的水。而且,此文化還包含著一些因素,使受禮者看上去是在通過一個靈魂的危險階段。他不能用手接觸食物,他要經(jīng)歷一場帶有儀式潔凈意義的徹底清洗;而且我們也有理由認為施禮者在保護受禮者免受危險的污染。 但實際上,成年儀式的精神既不是苦行也不是謹慎,而是不負責任地以強凌弱和裝腔作勢。在切割過程中,沒有人關心那些小男孩是怎樣忍受痛苦的。如果他們尖叫,施禮者就會去敲起鑼來蓋住他們的聲音。小男孩的父親也許會站在一旁看著整個過程,時不時按慣例說上一句“行了吧!行了吧!”但沒人理會他。手術的操作者的主要興趣在于展示他們的技藝,將受禮者的扭動和抵抗看作對自己技藝的貶低。觀看者則沉默地、我想是帶著些許“恐懼”地看著這種與日常的戲劇化興奮場景迥異的痛苦場面。有些人則顯得很開心。 在成年儀式的其他階段,由一些很樂意做這事兒的男人們來充當痛苦的施加者,他們是帶著一種嘲諷的、惡作劇的態(tài)度做此事的。喝臟水就是個大惡作劇,可憐的受禮者被騙著喝下許多臟水。在另一場合,他們的嘴被一塊鱷魚骨撐開,讓人“檢查他們是不是吃了不該吃的東西”。盡管在此階段對他們并沒有任何食物禁忌的規(guī)定,但檢查的結果毫無例外地是說發(fā)現(xiàn)他們的嘴不干凈;骨頭被突然戳進了此男孩的牙齦,使牙齦出血。然后此過程要在下顎的另一邊重復一次。在進行儀式性清洗時,受禮者已部分愈合了的后背被擦來搓去,并被不斷地潑上冰冷的水,直到他們又冷又痛地抽泣不止。儀式所凸顯的是使他們痛苦更甚于使他們潔凈。 在隔離期的**個星期,受禮者要經(jīng)受各種各樣的這類嚴酷的惡作劇,每一種惡作劇都有一些儀式性的借口。而此舉在其文化的精神氣質方面更頗具意味,即對受禮者的折磨被用作一種語境,在其中,不同的施禮者群體可以提出種種足以自傲的方面來打擊對方。當某個半偶族的施禮者覺得受禮者在其所能承受的程度內已經(jīng)受到了足夠的折磨,可以省略某一儀式程序;另一半偶族則開始嘲諷對方那些仁慈的施禮者是害怕自己干不出什么漂亮的折磨手法來;于是心懷惻隱的那一方便狠下心來,在實施各項儀式程序時分外添上了幾分殘忍。 ……
納文:從三個視角呈現(xiàn)的一個新幾內亞部落文化復合體之考察 作者簡介
格雷戈里·貝特森,被視為20世紀重要的社會科學家之一。在日益強調民族志文本的復雜性、開放性和反思性的當代人類學領域,1936年首次出版的《納文》的先驅意義在幾十年后非常鮮明地凸顯出來。 李霞,商務印書館編審,學術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yè)。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