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從《曲律》到《宋元戲曲史》中國古典戲曲理論體系性著作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122630
- 條形碼:9787203122630 ; 978-7-203-12263-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曲律》到《宋元戲曲史》中國古典戲曲理論體系性著作研究 本書特色
本著作在內容上以體系性的探索為著力點,重點討論《曲律》《閑情偶寄》《宋元戲曲史》這三本戲曲史上的力作。既具有國際學術視野,更立足于中國學術之實際情況,聯系中國戲曲理論史及詩學史整體,堅持總體性研究,堅持文本細讀和比較之法,發掘三本著作各自獨特的戲曲理論貢獻及縱向視野下的學術演進之路,*后在比較中總結中國古典戲曲理論體系性構建的尊體之路和開放性品質。
從《曲律》到《宋元戲曲史》中國古典戲曲理論體系性著作研究 內容簡介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學術和話語體系是當前學界的重要任務。 本著作主要從話語體系建構的角度出發,肯定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體系性價值,深入探究王驥德《曲律》、李漁《閑情偶寄》以及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三本中國古典戲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體系性著作,發掘其因歷史文化語境相異而呈現出來的各自不同的體系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演進規律,總結中國古典戲曲理論體系性構建的尊體之路、開放性品質,進一步展現中國戲曲理論的民族特色及其之于今人和世界的獨特貢獻,推進中國戲曲、中國戲曲理論思想與世界的交流與交融。
從《曲律》到《宋元戲曲史》中國古典戲曲理論體系性著作研究 目錄
緒論: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體系性
一、如何理解體系…………………………………………………………1
二、中國戲曲理論何以有體系……………………………………………7
**章王驥德《曲律》之戲曲理論體系
**節王驥德生平及其曲學淵源………………………………………15
一、家學淵源深厚…………………………………………………………16
二、師從名師徐渭…………………………………………………………17
三、廣交曲界朋友…………………………………………………………19
第二節《曲律》創作的時代與戲曲理論訴求……………………………23
一、《曲律》誕生的時代氛圍………………………………………………24
二、影響《曲律》的主要戲曲理論觀點…………………………………30
第三節《曲律》的體系性及總體風貌……………………………………35
一、版本及體系性…………………………………………………………35
二、《曲律》創作緣由………………………………………………………39
三、《曲律》的主要戲曲理論貢獻…………………………………………42
第四節《曲律》的戲曲理論體系…………………………………………47
一、淺深、濃淡、雅俗之間:戲曲的本色之境…………………………48
二、虛實相生:戲曲的體用之道…………………………………………57
三、兩擅其極:戲曲的法詞之配…………………………………………62
四、“動人”:戲曲的審美效果……………………………………………67
小結…………………………………………………………………………74
第二章李漁《閑情偶寄》之戲曲理論體系
**節李漁生平及其對于戲曲的選擇……………………………………77
一、《閑情偶寄》作者李漁的生平…………………………………………79
二、李漁對于戲曲的選擇與實踐…………………………………………86
第二節《閑情偶寄》的時代與理論關聯…………………………………90
一、《閑情偶寄》的時代氛圍………………………………………………91
二、影響《閑情偶寄》的主要戲曲理論觀點……………………………98
三、明末清初戲曲理論思想的整體追求………………………………105
第三節“李笠翁曲話”體系性與總體風貌……………………………116
一、版本與體系性………………………………………………………116
二、“李笠翁曲話”的創作緣由…………………………………………124
三、《閑情偶寄》的主要戲曲理論貢獻…………………………………129
第四節《閑情偶寄》的戲曲理論思想體系……………………………133
一、造物賦形:戲曲結構的整體性……………………………………134
二、雅俗兼具:戲曲語言的舞臺性……………………………………148
三、選、改、教、導:戲曲編導的系統性……………………………155
小結………………………………………………………………………170
第三章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之戲曲理論體系
**節王國維生平及其對于戲曲的熱愛……………………………173
一、王國維的生平及其對于戲曲的熱愛………………………………174
二、王國維對于戲曲的自覺選擇與實踐………………………………178
第二節《宋元戲曲史》的時代與審美關聯……………………………188
一、《宋元戲曲史》的時代氛圍…………………………………………188
二、清末民初戲曲理論的整體追求……………………………………191
第三節《宋元戲曲史》的體系性及總體風貌…………………………197
一、版本及體系性………………………………………………………197
二、《宋元戲曲史》的創作緣由…………………………………………204
三、《宋元戲曲史》的主要戲曲理論貢獻………………………………208
第四節《宋元戲曲史》戲曲理論思想體系……………………………210
一、戲曲的身份表征與主體性建構……………………………………210
二、天人合一與曲貴自然………………………………………………219
三、*完善的形式與曲之有意境………………………………………228
四、審美救贖與悲劇之思………………………………………………238
小結………………………………………………………………………245
第四章異同與演進
一、曲詩關系的體認:從“曲亦詩”至“曲詩兩腸”…………………248
二、戲曲本體的思辨:從“尊體之辨”到“登場”之思……………254
三、戲曲內涵的深掘:從“用”的依賴到“體”的確認……………262
小結………………………………………………………………………273
主要征引與參考文獻…………………………………………………275
主要人名索引…………………………………………………………289
附錄……………………………………………………………………299
附錄1………………………………………………………………………299
附錄2………………………………………………………………………301
附錄3………………………………………………………………………303
附錄4………………………………………………………………………304
附錄5………………………………………………………………………308
附錄6………………………………………………………………………309
附錄7………………………………………………………………………310
附錄8………………………………………………………………………311
從《曲律》到《宋元戲曲史》中國古典戲曲理論體系性著作研究 節選
加快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學科、學術、話語“三大體系”是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界的主要任務,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標識,對其進行體系性的理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戲曲理論前輩已經在此方面做出過一些篳路藍縷的工作,并產生了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成果,然而與中國博大精深的理論積淀及其所呈現出來的獨特的民族性以及其對于世界“公共財產”的貢獻相比,我們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尤其是體系性的構建。認真學習關于構建“三大體系”的宏偉構想,回歸中國戲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三本理論性著作,認真思索并總結其獨特的體系性構建,并從縱向維度探討三本著作在戲曲觀念、體系性構建方面的演進軌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如何理解體系 “體系”是現代學術的一個概念,體系性是在西方學術影響下的一種學術規定。那么,何謂體系?一般認為,“體系”是依一定原則將相關知識構成的整體,泛指一定范圍內或同類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有機結構,是不同子系統組成的集合,是更大意義和范圍上的系統。體系必有其法則,自然界的體系遵循自然的法則,相對而言,人類社會的體系則要復雜得多,體現著人類對于自然宇宙與社會人生看法的認識體系同樣復雜。在學術界,尤其是世界主流學術界,人們一般以西方學科與學術所言之“體系”為圭臬,從話語體系的角度而言,其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其一,有一批在內涵與外延上均表述明晰而少歧義的基本概念,譬如戲曲學科中的關目、結構、腳色、行當、本色、當行等;其二,這批概念既各有獨立性又互相關聯,且可根據一定的規則推理而形成一個邏輯合理且嚴密的系統;其三,由概念、推理而形成的這一套系統不僅邏輯自洽,且經得起長久而廣泛的實踐檢驗。其源頭也是*為典范的代表便是歐幾里得的幾何學,在《幾何本原》中,歐幾里得以精心選擇的23個定義、5條公設和5條公理,推演出諸多定理,并仔細地將這些定理做了富有邏輯的安排,使每一個定理與以前的定理在邏輯上前后一致,盡管歐幾里得定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尚存在諸多漏洞,然《幾何本原》的意義并不在于此,因為書中所言定理,即如在當時業已廣為人知,其偉大的貢獻和意義在于歐幾里得在其《幾何本原》中所彰顯出來的、影響西方至今的嚴密的思維邏輯性和學問的系統性。難怪柏拉圖學園的門口牌子上寫有“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的字樣,至近代的康德,依然在其《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中孜孜以求于概念分析、演繹推理、定理結論基礎上的體系性建構。 那么,西方學術界何以形成體系性?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哲學上的宇宙實體性預設。在西方,系統性研究的前提是相信存在一個具有一定邏輯關系的實體。自古希臘始,人們便堅信物理世界是一個實體,探尋構成這一實體的本原,即探尋殊相背后的共相,是古希臘哲人們非常崇高的工作。希臘靠海,希臘人習慣從事海外殖民和航海貿易,很容易遭遇天文、氣象、海流等自然現象,好奇中的探索乃自然而然之事,恰如亞里士多德所言:“人們由于驚異而開始研究哲學”,甚而提出“萬物生成的問題”a,*早一批哲學家思考的萬物本原即“自然”(physis), 無論是泰勒斯的“水本原”、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定”、阿那克西米尼的“氣本原”、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還是畢達哥拉斯的“數本原”、巴門尼德的“存在”(being)、恩培多克勒的“火、氣、水、土四根”、德謨克利特的“原子”,抑或是柏拉圖的“理念”等,都是以不同的載體(或客觀,或主觀)來解釋宇宙及萬物的存在根據(本體)。其二,基于宇宙實體基礎上的區分性思維與可分離觀,即認為這一宇宙實體與其他東西是可以分離的,并以區分性思維、分析的方法將作為一個整體的世界逐層切割為一些富含不同知識、代表不同理性思索結果的領域。如柏拉圖認為,在創世之前有一個混沌的“基體”,因其無規定性,故不存在,又因其處于一個“場所”,故存在,這一“基體”與其他之物是分離的,即肯定具體可感的個別事物組成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真實而普遍的理念世界,亞里士多德概括其為“分離學說”。正是由于承認普遍存在與個別事物的可分離性,才使西方哲學之邏輯及近代以來的實驗科學成為可能。其三,次級群體的可分離性。依柏拉圖的觀點,分有“理念”的此類個別事物群與彼類個別事物群也是相分離的,相互的獨立使其在整體中占據不同的位置,并以不同的方式融入整體,這就是體系。譬如黑格爾在討論藝術美以及藝術類型的區分時,依據的便是其“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一核心觀點以及絕對理念“正—反—合”的三段式運行規律,并將此特征不厭其煩地反復運用于各個層級。這一區分性體系觀顯然與西方自柏拉圖以來對紛繁現象界的不信任和對殊相背后共相的執著追求緊密相關。在這一理性的追索下,西方理解的體系形成了一個金字塔形狀的結構:頂端是抽象程度*高的領域,即以探討適用于各領域的普遍或**原理為要務的理論,底端則是來自不同領域的經驗陳述。 西方的體系觀*大的特點在于有區分性,即各門類、各學科、各話語之間,具有相對明確的界線,彼此涇渭,追求自律。然而“體系”是否只有一種理解?即整體性與關聯性是否只有一種表現方式?若以西方的學術之體系觀為標準,即務必要有一些概念、嚴密的推理等來觀照中國古代的理論思考與理論形態的文本,人們自然會以零星、片段、感悟等語來形容,甚而以“不成體系性”“過分感性”“極為零散”等語來指斥,并得出“ 零亂”“落后”,甚至“非知識”的結論。那么,中國戲曲理論有系統性嗎?系統性的存在方式是否僅以“概念—推理—結論”一種模式存在?理性的思考與表達是否還有另外的方式?即學理地講,如果轉換思路,我們或者可以說,與其探討中國戲曲理論有沒有體系的問題,在經過十九、二十、二十一世紀整個世界文化的廣泛交流碰撞,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不如思考并判斷西方的體系性是否具有唯一性,或言更應該追問“共相”的表達是否還有另外的形式。 實際上,概念就是當人們與世界相遇時,在感知事物的基礎上,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推衍出所感知事物的共同特性,加以概括提煉,并在頭腦里所形成的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與符號表達。與以上所述西方體系的傳統、建構與理解不同,中國的哲學傳統與學術體系觀表現出相異的語言和思維特征,譬如古人以“神、妙、能”表達對于書法品級的認識,以“膽、識、力”等形容創作主體的才華,以“雄渾”“沖淡”“纖秾”“高古”“典雅”“洗煉”等語傳遞對詩文風格的認識,以“淡、清、逸”等形容人的體態氣質之美,中國人在意象上追求情景交融,在布局上追求虛實相生,在意蘊表達上追求“外”“高”與“遠”,如此,則中國學術形成了其不一樣(與西方極具規定性的學術體系相比)的體系性:“概念的張力性、概念間關系的互動性、概念與實例的互證性、虛實相生的體系結構、閱讀的體悟性”。那么,中國的戲曲理論何以有體系性?我們不妨從莊子與斯賓諾莎的比較談起。 當莊子遇見斯賓諾莎,你會如何評判?郭沫若曾寫過一首詩:“我愛中國的莊子,因為他是個泛神論者,我愛斯賓諾莎,因為他是個泛神論者……”郭沫若是基于五四時期思想解放的需要及其泛神論思想而寫下的詩句,自然有其合理之處,也充分體現了其和諧之追求。莊子與斯賓諾莎,二人盡管出生時間相差甚遠,莊子乃公元前四世紀中國的哲學家,斯賓諾莎則為十七世紀荷蘭的哲學家,然二人的確有相仿之處,譬如二人均相信決定論,莊子信命,斯賓諾莎相信必然性之作用;二人均主張以理智克制情感,克服受動的情感,擺脫外物的束縛;二人均為自然主義者,均強調自然即神,即造物者。但是,二人又有著相異之處,以二人思維特點和辨析風格來看,莊子并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以形象,通過寓言等進行詼諧的論辯和委婉的寄寓。他常用人們容易接受的寓言故事傳遞復雜深奧的哲理之思,以象征的手法暗示理性的思索,而不是直接用概念發表自己的觀點,譬如以“庖丁解!逼饰觥凹嫉狸P系”之理,以“望洋興嘆”的河伯之經歷論證天外有天之意,以匠石運斤的故事傳遞利害之思,以無用之樹的故事講析“無用之用”之理,以望洋興嘆之故事寄寓小大之思,以枯魚之肆暗示救急之恩的重要性,以朱氏學屠龍之技的故事隱喻學當以致用的思想……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