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儒學導論(哲學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308227
- 條形碼:9787300308227 ; 978-7-300-3082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儒學導論(哲學課) 內容簡介
《儒學導論》從哲學思想發展的視角審視儒學,回應與總結漢語世界和英語世界對儒學的研究成果,不僅詳細梳理了儒學傳統中的主要學說,而且反思了儒學在現代性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在研究儒學傳統的學說、學派、禮儀、圣地和術語的基礎上,本書強調儒學在當代的適應、轉變及新的發展。西方學術界對儒學傳統的研究大多基于學術史的敘述,而本書則力圖從哲學問題意識出發,呈現儒學這一古老傳統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特征以及當代魅力,為讀者了解儒學提供一個廣闊而清晰的視野。
儒學導論(哲學課) 目錄
插圖列表1
英文版序1
儒學歷史年表1
導言東西方儒學研究
**節儒學發展的分期
第二節方法論要旨
第三節結構與內容
第四節儒學的譯介
**章儒學、孔子和儒家經典
**節儒學和儒
第二節儒學傳統中的倫理、政治和宗教
第三節儒家經典
第二章儒學的發展和轉變——歷史的視角
**節儒學和三種選擇
第二節孟子及其創立的理想主義儒學
第三節荀子:儒學集大成者
第四節儒學的勝利和調和
第五節董仲舒與漢代儒學的確立
第六節經學:論戰和爭議
第七節儒學的“玄學”維度
第八節新儒學的興起
第九節北宋五子
第十節朱熹及其理學建構
第十一節心學:陸九淵和王守仁
第十二節韓國:儒學的第二故鄉
第十三節日本:儒學的轉化和應用
第三章儒學之道
**節天之道
第二節人之道
第三節和之道
第四章禮與宗教實踐
**節儒教:一種禮的傳統
第二節學習與精神修養
第三節儒教與其他宗教傳統
第五章儒學及其現代發展
**節儒學:存續與創新
第二節現代儒學研究的主題
第三節儒學的現代意義
參考文獻
音譯詞匯表
索引
譯者跋
儒學導論(哲學課) 節選
中文版序1991年9月受時任威爾士大學卡迪夫學院宗教研究系系主任的漢弗萊?帕爾默(Humphry Palmer)教授和時任威爾士大學蘭彼得分校圣大衛學院宗教與神學研究系系主任的保羅?巴德姆(Paul Badham)教授之邀,我從英格蘭的肯特大學來到威爾士大學,承擔兩所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的一些全新課程,包括“中國宗教學”“儒家哲學”,以及后來的“比較倫理學”等,從此開始了我在威爾士大學長達15年的教學科研學術之路。帕爾默教授和巴德姆教授對于非西方文化、思想、哲學、宗教的開放與贊賞,使得有著近200年歷史的威爾士大學蘭彼得分校成為倫敦亞非學院之外英國的又一不僅講授傳統的一神宗教(基督教神學、伊斯蘭教、猶太教),而且研究印度宗教、東亞宗教(包括日本宗教、中國宗教、儒家哲學)和非洲宗教的學術中心,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我自己的學術方向和生命軌跡。在眾多儒學前輩的不懈努力下,特別是經過當代新儒學代表人物如哈佛大學的杜維明(Wei?ming Tu)、夏威夷大學的成中英(Chung?ying Cheng)、多倫多大學的秦家懿(Julia Ching)、香港中文大學的劉述先等先生的創造性發展與開拓,儒學或儒家哲學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西方大學已經為人矚目,引起了哲學、歷史、宗教學、教育學、東亞研究等諸多領域學生和學者的濃厚興趣。但整體而言,除了少數幾所美國大學(如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夏威夷大學)外,歐洲很少有大學開設這樣的專門課程,而自成體系的英文儒家哲學教材更是鮮有所見。因此,在頭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更多是指導學生閱讀英文翻譯的儒家經典和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方面的英文文獻,主要參考書為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1953)、陳榮捷(Wing?tist Chan)編纂的《中國哲學文獻選編》(1963)、本杰明?史華茲(Benjamin Schwarts)的《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1985),以及后來陸續出版的一些學術專著如羅伯特?伊若泊(Robert Eno)的《儒家天的創造:哲學與隆禮》(1990)、羅哲海(Heiner Roetz)的《軸心時代的儒家倫理――邁向后傳統思維的突破性重構》(1993)、倪德衛(David S?Nivison)的《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1996)等。這些書籍為課程提供了思想史的框架和結構,而狄百瑞(Wm?T?de Bary)、杜維明、成中英、白詩朗(John Berthrong)、安樂哲(Roger Ames)等中西方儒學大家的學術著作及論文則被引為講解傳統儒學在當代闡釋、轉化與應用的依據和佐證。在西方大學講授儒家哲學,對象當然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們的思維習慣、知識積累與方法論訓練常常使其對來自其他文化傳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切入點和問題域。因此,如何使西方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析和把握儒學思想就成為當時備課時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我的講課思路是沿著兩條主線展開的:一是要讓學生理解,古老的儒學傳統如何奠定了東亞2000年歷史的基本格調、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并在近現代思想的變遷中重新煥發了活力;二是要使學生思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的儒學思想如何可以通過與世界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哲學和宗教的比較、交融、互鑒,既創造性地轉化自身,又彰顯對于人類文明與世界和平所能貢獻的獨特價值。這兩條主線一直主導著我對儒學思想的反思,后來也就自然成了支撐本書結構、展開其內涵、分析其價值的主要理念。從多年的教學講義發展為一部學術書稿,需要更為潛心的查閱資料和研讀思考。1998年,我利用威爾士大學的學術休假,申請并非常榮幸地獲得了劍橋大學克萊爾堂(Clare Hall)學院的客座研究員 (visiting fellow) 職位。任職期間,我在學校圖書館和學院閱覽室中全身心地投入對書稿的增刪修訂之中,歷時一年有半,終有所成,于1999年把初稿提交給劍橋大學出版社。通過出版社的專家評審并做出相關修訂后,《儒學導論》一書于2000年初得以正式出版。一經出版,即被一些大學的哲學系、宗教研究系、歷史學系、東亞研究系等列為參考書目,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幅較為全面的儒學圖景,對儒學思想在英文世界的傳播和研習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之后,《儒學導論》被陸續翻譯為西班牙文和波蘭文出版,成為世界上儒學研究廣為使用的標準教材。二十年過去了,雖然歐美已經涌現出不少儒學導論性質的著作,但本書作為比較早的儒學教科書,其連接中西方儒學研究的橋梁性質與功能并沒有喪失,當初對西方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在今天對于東方學生與學者依然有效。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深深地融入了世界經濟、科技、文化之中,全球化不僅為人民生活帶來了實在的物質利益,而且在思想層面改變了我們對于身、家、國、天下問題的思考方式與處理方式。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儒學的魅力和當代儒學的積極作用,因為儒學雖然歷經數千年而傳承,但其內在精神從來不是抱守殘缺、故步自封、畫地為牢,在關鍵階段總是積極參與、主動變革、能動適應。當今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中華文明復興也對批判性反思傳統提出了更高要求,負笈而行、任重道遠,作為傳統文化的儒學不僅需要創新性發展,而且需要在與世界文明的交融中得到進一步的洗禮,因為只有通過與世界其他思想體系的比較、互鑒,才能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儒學研究不僅需要中國的視角,而且需要世界的視角,我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既要明了其歷史的要素,也要在歷史的延續中創造性地改造其內涵與外延,從而彰顯其當代價值。這些既是我撰寫本書時的初衷,也是本書對今天中文讀者的可能意義之所在。承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支持,本書中文版得以問世,我深為欣慰和感激。我首先要感謝本書的譯者劉健先生。他前后花費數年時間認真閱讀、消化和理解,并*終形成譯稿,其中的辛苦自是不為他人所知。我還要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中心主任楊宗元女士,沒有她的支持和幫助,本書中文版不會有緣與讀者見面。姚新中2020年5月于中國人民大學靜園
儒學導論(哲學課)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姚新中,1991年起歷任英國威爾士大學講師、高級講師、副教授和教授,并曾擔任宗教與神學研究系系主任,1998年當選為劍橋大學 Clare Hal 學院終身會員,2004一2007年擔任英國牛津大學 The Ramsay Research Centre 高級研究員,2008-2013年任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并創建中國研究院,2013-2017年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在比較倫理學、宗教社會學、儒學、中國宗教等領域出版英文著作10余部、中文著作5部,發表中英文論文近百篇。譯者簡介劉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專業方向為倫理學,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先秦儒家倫理思想、先秦儒學思想史、海外儒學與國際漢學研究等。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