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研英語背單詞20個詞根詞綴
-
>
西班牙語詞根寶典
-
>
美國K-12原版語文課本--初中·下(全12冊)
-
>
流浪地球劉慈欣
-
>
西南聯大英文課 輕讀禮盒版
-
>
英語大書蟲世界經典名譯典藏書系:中國人的精神 (英漢對照)(精選權威版本)
-
>
許淵沖譯唐詩三百首:漢文·英語
大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852468
- 條形碼:9787549852468 ; 978-7-5498-524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內容簡介
《大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就大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做了詳細的闡述。首先概述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理念,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教材與課堂教學,然后分析了英語教學模式理論以及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實踐,*后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理論實踐、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理論實踐、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理論實踐等方面進行了重點探討。 《大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在寫作過程中參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借鑒了很多專家和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此書觀點新穎、語言樸實嚴謹、條理清晰,旨在為廣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導,同時也為英語教師的英語教學、其他志在從事英語教學的工作者、英語語言教學研究者及對英語教學感興趣的人士提供些許可供借鑒的資源。
大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目錄
**節 教學原則與理論基礎
第二節 大學英語的教學因素
第三節 大學英語的教學方法
第二章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教材與課堂教學
**節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
第二節 大學英語教材分析
第三節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
第三章 英語教學模式理論
**節 教學模式概述
第二節 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大學英語課程管理的內涵及意義
第四節 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現狀分析
第四章 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實踐
**節 任務型教學模式
第二節 情感教學模式
第三節 分級教學模式
第四節 模塊教學模式
第五節 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
第六節 ESP框架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第五章 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理論實踐
**節 “聽”的技能培養
第二節 大學英語復式聽力教學
第三節 “說”的技能培養
第四節 多媒體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創新與應用
第五節 提高大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有效途徑
第六章 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理論實踐
**節 句子寫作
第二節 段落寫作
第三節 短文寫作
第七章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理論實踐
**節 閱讀教學方法概述
第二節 閱讀教學的幾個重要環節
第三節 閱讀教學中的修辭
參考文獻
大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節選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習本質的揭示是從人的自我實現和個人意義的角度加以描述,認為學習是個人自主發起的,使個人整體投入其中并產生全面變化的活動,是個人的充分發展,是人格的發展,自我的發展。根據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羅杰斯等創立的人本主義理論提出了10條學習原則: (1)人生來就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人類生來就有學習的潛能。 (2)當學生覺察到學習內容與自己的目的有關時,有意義的學習就發生了。 (3)當學生的信念、價值觀和基本態度遭到懷疑時,他往往會有抵觸情緒。 (4)當學生處于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環境里,在沒有等級評分卻鼓勵自我評價的情況下,就可以消除由于嘲笑和失敗帶來的不安。 (5)當學生處于沒有挫敗感卻具有安全感的環境里,就能以相對自由和輕松的方式去感知書本上的文字和符號,區分和體會相似語句的微妙差異,換言之,學習就會取得進步。 (6)大多數有意義的學習是邊干邊學、在干中學會的。 (7)當學生負責任地參與學習時,就會促進學習。 (8)學習者自我發起并全身心投入的學習,*深入,也*能持久。 (9)當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評價為主、他人評價為輔時,就會促進學習的獨立性、創造性和自主性。 (10)現代社會*有用的學習是洞察學習過程、對實踐始終持開放態度,并內化于自己的知識積累。 簡而言之,人本主義理論主張廢除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代之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而以學生為中心的關鍵,是在于使學習者感到學習具有個人意義。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一個情感與認知相結合的精神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情感和認知是彼此融合、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整個學習過程是教師和學習者兩個完整的精神世界的互相溝通、理解的過程,而不是以教師向學習者提供知識材料的刺激,并控制這種刺激呈現的次序,期望學習者掌握所呈現的知識并形成一定的自學能力和遷移效果的過程。由此可以理解,教學也不再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輸入講解為主要方式的活動了。要使整個學習活動富有生機、卓有成效,需要以學習者為中心,深入其內在情感世界,以師生間的全方位的互動來達到教學目標。這不同于多年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師講解傳授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 四、后現代主義教學觀后現代主義教學觀是在對教育“現代性”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開放性、超前性和創新性等特點。后現代主義在我國*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讀書》雜志上,1985年美國杜克大學的弗·杰姆遜教授在北大開了名為“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專題課,在此之后,后現代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發展。總體而言,它是對現代主義所崇尚的總體一致性、規律性、線性和共性及追求中心性的排斥,主張以綜合、多元的方式去建構,具有非中心性、矛盾性、開放性、寬容性、無限性等特征。后現代主義教學觀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表現在: (1)在打破“完人”教育目的觀的同時,后現代主義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學目的觀。他們主張學校的教學目的要注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不強求每個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發展,要培養符合學生自己特點及生活特殊性的人,造就具有批判性的公民。 (2)后現代主義認為現代主義的課程觀是不科學的、封閉的。多爾從建構主義和經驗主義出發,吸收了自然科學中的理論,把后現代主義課程標準概括為幾種原則,即豐富性、循環性、關聯性及嚴密性。 (3)后現代主義認為教學過程是一個自組織過程。自組織是一個通過系統內外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在看似混沌無序的狀態下自發形成有序結構的動態過程。 (4)后現代主義的師生觀認為,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處于知識傳授的中心地位,而學生處于被動和弱勢的地位。教師是話語的占有者,學生的自主性和潛能受到了壓制,故后現代主義認為,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影響下,知識的傳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使用終端技術和新的語言規則。師生關系中,教師從外在于學生的情景轉向與情景共存,教師的權威也轉入情景之中,其為內在情景的領導者,而非外在的專制者。 (5)后現代主義的教學評價要求實施普遍的關懷,著眼于學生無限豐富性發展的生態式激勵評價,讓學生充滿自信,每個個體都各得其所,始終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它強調教學評價應該體現差異的平等觀,即使用不同標準、要求,評價不同的對象,主張接受和接收一切差異,承認和保護學習者的豐富性、多樣性。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