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y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y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聚訟紛紜:清代的“健訟之風”話語及其表達性現實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30074
- 條形碼:9787301330074 ; 978-7-301-33007-4
- 裝幀:一般雅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聚訟紛紜:清代的“健訟之風”話語及其表達性現實 本書特色
清代有關“健訟之風“的記載與以往慣于強調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的“無訟”理念形成了某種反差,而有問題之處,思考即可生根發(fā)芽。本書將“健訟之風”的相關記載作為一種表達性現實而非客觀真實,重思了其產生的政治與社會背景及具備的預期功能,邏輯架構清晰明確,兼具學術深度與廣度。同時,豐富翔實的史料文獻與故事,平實細膩的文筆,以及作者獨到的理論關懷,都帶來了對清代社會中訴訟相關人的生態(tài)與心態(tài)的沉浸式體驗,使得本書豐富而生動,具備很強的可讀性。 從跨越二十年的研究積累中,濾出從歷史角度對“訴訟與社會”這一主題的思考,并打磨成一本學術專著,對于作者而言,本書是一種見證與記錄,對于讀者而言,則是一次豐富而有趣的旅程。
聚訟紛紜:清代的“健訟之風”話語及其表達性現實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文本向度、話語實踐向度和社會實踐向度的不同視角,對歷史文獻中那些關于“健訟之風”的書寫展開分析,將其視作一類充斥著權力關系的話語,認為此種話語所展現的更多是一種表達性現實,而不能被直接當作對其時歷史社會現狀的完全如實反映,追問主要是哪些主體基于何種目的對“健訟之風”進行書寫,并對此種話語加以傳播,以及為了強化“健訟之風”話語的某些預期功能,這些主體又運用了其他哪些話語來加以配合,采取了哪些在其看來有針對性的實踐行動。
聚訟紛紜:清代的“健訟之風”話語及其表達性現實 目錄
**節(jié) 學術史回顧
第二節(jié) 研究思路
**章 中國傳統(tǒng)訴訟文化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節(jié) 對思維框架及其概念使用的檢討
第二節(jié) 范式檢視與方法調整
第二章 儒家道德觀作為意識形態(tài)對中國傳統(tǒng)訴訟文化的影響
**節(jié) 儒家倫理準則與中國傳統(tǒng)訴訟文化的溝通
第二節(jié)儒家道德觀對中國傳統(tǒng)訴訟文化的氣質模塑途徑
第三節(jié)文明類型與儒家道德觀視野中的“健訟之風”
第四節(jié)邁向文明類型變遷視野的反思
第三章 “厭訟”幻象之下的“健訟”實相?
**節(jié) 宗族族譜與文人日記中的爭訟記載
第二節(jié) 官員們眼中的詞狀紛繁景象
第三節(jié) 詞狀的分類構成
第四節(jié) 明清地方官府面臨的詞訟壓力
第五節(jié)“鼠雀細事”及其訟爭之物
第六節(jié)“訴訟社會”的區(qū)域錯綜性
第四章 “訟費高昂”話語及其表達性現實
**節(jié) 清代關于“訟費高昂”的籠統(tǒng)描述及其印象流傳
第二節(jié) 清代訴訟費用具體數額實況
第三節(jié) 在無度和有度之間:清代的司法陋規(guī)名目及其收取數額
第四節(jié) “訟費高昂”話語所蘊含的主客觀意涵
第五節(jié) “訟費高昂”話語所反映的表達性現實
第五章 訟費壓力下的訴訟策略與經濟理性
**節(jié) 對學界以往觀點的檢討
第二節(jié) 詞訟繁滋皆因訟棍胥吏百端煽惑?
第三節(jié) 當事人一方在其內部由眾人分攤訟費
第四節(jié) “官司打半截”訴訟策略具有的某種經濟理性
第五節(jié) 訴訟策略對訟費“高昂”程度的某種消解
第六章 財政制約與簡約型司法體制下的“健訟之風”問題
**節(jié) 清代州縣衙門的理訟能力
第二節(jié) 因循運作的清代簡約型司法體制
第三節(jié) 清代司法體制背后的財政制約因素
第四節(jié) 從民國看清代
第五節(jié) “制度資源”的因循固封
第七章 州縣官實際任期變化趨勢對“健訟之風”的影響
**節(jié) “判決確定力觀念的不存在”的學術解釋力再審視
第二節(jié) 新官上任與州縣衙門所收詞狀數量高峰的到來
第三節(jié) 州縣官實際任期逐漸縮短的總體趨勢
第四節(jié) 州縣官實際任期縮短背景下強調本地“健訟之風”的多層用意
第五節(jié) “制度資源”對社會經濟結構變遷大趨勢的總體回應
能力
第八章 健訟之風與“訟師貪利”形象的多重建構
**節(jié) 清代官方對貪利訟師形象的整體刻畫與渲染
第二節(jié) 實虛之間:貪利訟師形象的案例原型與文學創(chuàng)造
第三節(jié) 清代訟師案例中所見的代寫狀詞收費情況
第四節(jié) 與官代書收費情況的比較
第五節(jié) 訟師收入水平的分化
第六節(jié) 通過訟師形象整體污名化的社會控制
第九章 “訟師惡報”話語模式的力量及其復合功能
**節(jié) 訟師與惡報:宋元明清不同類型文本中的敘事傳統(tǒng)
第二節(jié) “訟師惡報”的故事類型與話語模式
第三節(jié) “訟師惡報”話語模式的復合功能
第四節(jié) “訟師惡報”話語的力量及其局限性
結語
附錄“案多人少”的應對之道:清代、民國與當代中國的比較研究
后記
聚訟紛紜:清代的“健訟之風”話語及其表達性現實 作者簡介
尤陳俊,浙江永嘉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2018年度),兼任《法學家》副主編,法學理論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文化、法律社會學、法律史、法學學術史、法學研究方法論。在《法學研究》、Modern China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中英文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有專著《法律知識的文字傳播:明清日用類書與社會日常生活》,編著《法學的11種可能:中國法學名家對話錄》《從訴訟檔案出發(fā):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等,以及譯著《爪牙:清代縣衙的書吏與差役》。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