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火燒圓明園(增訂版)/晚清帝國風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64590
- 條形碼:9787514364590 ; 978-7-5143-645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火燒圓明園(增訂版)/晚清帝國風云 本書特色
◎本系列是 近現代史寫作暢銷作家關河五十州,中國近現代史寫作重磅力作。在近現代史、戰爭史寫作方面,關河五十州是深受讀者喜愛的作家,他視角深入人性的視角、深入歷史細節的寫作受到無數人的推崇。他于 頭條所開設的歷史自媒體欄目閱讀量近億計。本系列分為《鴉片戰爭》《湘軍崛起》《火燒圓明園》三部。 ◎ 外豐富的史料,多重的觀察視角,深入地理解當時歷史現場各方的立場,和他們真實人性底色和認知邏輯,試圖重新梳理近代史發展脈絡,再現一個真實可感的晩清,解讀歷史的多樣可能性。 ◎火燒圓明園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本書以火燒圓明園事件為切入點,將晚清帝國風雨飄搖的歷史畫面徐徐展開,對咸豐帝、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洪秀全、李秀成、巴夏禮、華爾……諸多歷史人物進行深入人性底色的刻畫與描摹。也講到了湘軍與太平軍的 終的決戰。 ◎作者以豐富的史實作支撐,客觀冷醒地對許多歷史迷誤進行了辨正與思考。 如英法聯軍為何燒的是圓明園?清政府有沒有機會避免這一悲。壳逭氖∧ 歸結于軍隊戰力嗎?清政府的近代外交是如何建立的?兩宮太后真實關系與各自稟賦如何?曾國藩與曾國荃,誰才是真正的殺人狂魔?湘軍埋下了清帝國敗亡的種子?
火燒圓明園(增訂版)/晚清帝國風云 內容簡介
火燒圓明園作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給所有中國人的內心都造成了巨大的創痛。而清帝國的南方,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對太平軍的決戰在即,清帝國如何熬過這段*艱難的時光?歷史還能再給它機會嗎? 本書以火燒圓明園事件為切入點,將晚清帝國風雨飄搖的歷史畫面徐徐展開,對咸豐帝、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洪秀全、李秀成、巴夏禮、華爾……諸多歷史人物進行深入人性底色的刻畫與描摹;這里有風云人物成長與折戟,有朝堂政治的詭譎波瀾,有戰場上的玄黃帶血,有對外博弈中清政府的進退失據,有人性的閃光、懦弱與復雜,也有對火燒圓明園之謎等諸多歷史迷誤的辨正與思考。
火燒圓明園(增訂版)/晚清帝國風云 目錄
?**章 天下兵將只靠湖南
鮑超練兵頗有一套。有的營排兵布陣時,是以低級武官和新兵驅前,高級將領率強兵督后,鮑超反其道而行之,他把級別高些的營官全都安排在隊伍的前列。太平軍老遠一看這些人的衣服,就知道他們的身份,于是常常集中力量予以攻擊。營官們為了保護自身安全,必然要挑選和訓練精兵隨其左右,這樣鮑超都不用自己過分操心練兵的事,營官們會自覺自愿地去做。
第二章 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撐一日
李鴻章秉性高傲,一生很少把別人放在眼里,但他非常佩服曾國藩,開口必稱“我老師”,敬如神人一般。很多年后,他還告訴曾國藩的孫女婿吳永:“你太丈人文正公(曾國藩)是我老師,你可惜未曾見著。我老師那真是大人先生,現在這些大人先生,簡直都是秕糠,我一掃而空之!”
第三章 從未見過如此有膽魄的人
郭嵩燾做事的原則是“循理”,他認為對西洋各國也適用這一原則。所謂“循理”,就是講道理,放到外交領域就是要遵循通行的規則。他對僧格林沁說,打不是不可以,但打之前一定不要破壞外交規則,這樣萬一仗打勝了,可以讓對方心服口報,免除后患,就算打敗了,自己也堂堂正正,不會輸理。僧格林沁是堅決的主戰派,而且那時正想施計挫敗對方,他認為郭嵩燾不過是書生之見,根本聽不進他的意見。
第四章 一只緊緊抓住它的痙攣的手
就連宮中嬪妃都有人表示了異議,這個提出異議的嬪妃就是咸豐長子的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在北巡這件事上,那拉氏表現得比自己的丈夫更勇敢,她力主咸豐留在京城:“皇上在京,可以鎮攝一切,圣駕若行,則宗廟無主,恐為夷人踐蹈!蹦抢弦捕靡稽c歷史,她引用東周時期周平王東遷,“天子蒙塵,永為后世蒙羞”的典故,說咸豐如果要棄京城而去,也會因此承受同樣的羞辱。
第五章 撐起兩根窮骨頭
曾國荃誠然不是弱將,但吉字營是弱兵這一事實卻無法遮掩。以弱兵圍城,怕就怕外圍敵援兵過于強大,連阻援部隊都擋不住,結果來個反包圍,把他們給困在城下,江南大營兩次被太平軍擊破于南京城下,便足可為前車之鑒。曾國荃在攻城時不可能完全沒有這種心理陰影,胡林翼教給他的方法是要學會“懵懂”。
“懵懂”者,迷糊也。胡林翼的意思是說要做大事不能瞻前顧后,適當迷糊一下是必要的,否則就什么事都干不成,“天下人,惟懵懂足以成事”。
第六章 勝天半子
曾國荃的性格與曾國藩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處是曾國荃也有超人的意志和毅力,遇到艱難險阻,能夠堅持到底。不同之處是曾國荃在指揮作戰時比乃兄更堅決更大膽,頗有一股子悍不畏死的蠻勁。
曾國荃參加安慶戰役時,四十歲還不到,身上充滿著“勝天半子”式的蠻勁,哪里甘心功敗垂成。太平軍發狠,他也發狠。
第七章 非重用漢人不可
咸豐生前,肅順能夠說服他授曾國藩以江督,是一件具有著標志性意義的大事,因為曾國藩曾是咸豐不信任的漢臣,如果連曾國藩都能夠出任督撫,兼掌軍政兩權,其他湘軍將領繼續出任督撫也就不難了。咸豐駕崩后,朝政由肅順等八大臣執掌,肅順大權在握,用全面依靠,代替了過去對于漢臣使用、限制的舊有方針。
湘將的擢升也由此被推向了一個高潮。
第八章 至為關鍵的幾個月
為什么湖南人能當兵打仗,幾個鄰省的人就不行呢?細究起來,這與當地風氣大有關聯。湖南民風之強悍,在歷史上是有名的。當初太平軍進入湖南而湘軍尚未建立時,境內民眾便立刻自發分化為壁壘分明的兩派,一派投入太平軍,一派成為結堡自守的民團,這兩派立場完全不同,但都毫不遲疑地與對方誓死爭斗。這種民風,在當時的湖南各地少有例外。
第九章 除了拼命就是更拼命
作為天國領袖,洪秀全不但治國無方,而且馭將無能。關鍵時候,他那種對于李秀成既要戒備防范,又急于利用的心態都分分秒秒地寫在臉上,可以這樣說,他連怎么拿好話哄住部下都不會。
李秀成非常郁悶,不由搖頭嘆息:“京中五王十將,有眾二十萬,不能自衛,非要調疲于奔命之師解圍,這是自殺!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第十章 憤怒而又絕望的嘶喊
殺降事件發生后,戈登二話不說,先宣布和程學啟斷交,接著又盯上了李鴻章。
湘淮軍中傳聞,戈登天天拿著手槍到軍官去李鴻章,想要殺死他,李鴻章避而不見,于是戈登便率常勝軍絕塵而去。還有人說,李鴻章的部下幕僚預先得知戈登要殺他,向李鴻章進行報告并為之籌畫,問是否要先發制人,把戈登抓起來。李鴻章長嘆一聲道:“我自己不修德行,乃至招來了外界的怨尤。洋人剛直豪爽,隨他去吧,我不怕!
戈登聽到李鴻章的這番話后,隱隱然對其心悅誠服。
火燒圓明園(增訂版)/晚清帝國風云 節選
十六抬金頂大轎 火燒圓明園后,額爾金并沒有忘記索要“撫恤銀”。留京王大臣們在戶部庫房里搜尋半天,發現尚有白銀五十萬兩,計二百五十箱,便只好把它們作為“撫恤銀”賠給了英法。 奕??已經答應了英法簽字換約的要求,剩下來需要他做而且必須去做的,就是代表咸豐和清政府參加簽約儀式。在那些天里,咸豐曾給奕??發來多條上諭,說“夷情叵測,萬不可親身往見”,并有“勿蹈虎口”之類的話。 或許咸豐確實顧慮到了奕??的人身安全,但也不排除他仍有恭親王可能會被夷人“黃袍加身”的擔心。不管皇兄是抱著哪一種想法,事到臨頭,奕??都不能不親自見一見這些讓他們既恨又怕的夷人。他在復奏中說:“奴才于皇上,雖是君臣身份,卻仍是骨肉情深。捧讀朱諭,已足見皇上愛臣之心?墒乾F在臣若不親見該夷,該夷必不肯罷休,為一城生靈所系,臣雖死無憾! 這邊奕??冒死赴約,那邊“夷人”卻也擔心著了中國人的道。簽約儀式地點被定為禮部,因為聽說見面地點可能布有地雷,一名聯軍少尉特意將禮部徹底檢查了一遍,直到確證沒有任何問題。 1860年10月24日,奕??與留京王大臣們先行來到禮部大堂,在足足等了兩個多小時后,額爾金一行才姍姍來遲,讓奕??等人感到震驚的是,額爾金居然乘坐的是十六抬金頂大轎! 清代在坐轎上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分,十六抬大轎必須是皇親國戚才能乘坐,而像奕??這樣的親王,大轎也僅為銀頂。額爾金只是大不列顛派出的一個使節,按照中國的宮廷禮儀,他絕對不能乘坐這樣的大轎?墒潜娔款ヮブ,額爾金卻偏偏坐了,這絕不是他不懂中國禮儀,而純粹是有意為之,目的就是要對中國皇帝和政府進行羞辱。 六十多年前的1793年,作為英國派往中國的**位全權大臣,馬戛爾尼前往熱河謁見乾隆皇帝。乾隆堅持馬戛爾尼必須磕頭,馬戛爾尼則予以堅決拒絕。接待馬戛爾尼的大臣拿他沒辦法,可是又不好掃乾隆接受來使“朝貢”的雅興,于是只好搪塞乾隆說,夷人膝蓋不會彎曲,所以不能磕頭(道咸年間,英國人直至所有洋人只能直著走路的說法正是來源于此處)。 磕頭與否看似不過細枝末節,但它和后來的廣州入城、入京換約、面呈國書一樣,放到中國的政治層面都是了不得的大事。 大清帝國自順治、康熙朝起,就基本繼承了中原王朝的文化和觀點,其中就包括以封貢制度為基礎的世界秩序觀。按照這一觀念,中原王朝才是唯一核心,周邊或遠或近的所有國家都不過是低己一等的外夷,他們只有向中原王朝納貢和俯首稱臣的分,若是想要平起平坐,就是超越界限,屬于大逆不道。 清帝國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曾經歷了很長的強盛期,在立國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前兩百多年幾乎沒遇到過任何一個真正的對手,到乾隆朝時仍是如此,如此“文治武功”無疑又進一步增強了其在文化上的優越感。 在馬戛爾尼離開中國后,乾隆給英王喬治三世寫了一封信,信中沒有表現出絲毫外交上的委婉和客套,一個“天朝上國”的自滿與自足躍然紙上:“我們的方式毫無共同之處,你們的公使也無此能力掌握這些禮節(指磕頭等),并將其帶到你們的蠻夷之地。” 顯然,在乾隆眼里,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洋各國與中國周邊的四夷沒有什么不同,都是蠻夷之邦,只配向中國朝拜進貢,而磕頭就是朝拜進貢的一種具體表示。 問題在于,按照馬戛爾尼的認識,他們大英帝國才是“地球上驕傲且強大的國家”,憑什么要被你視為蠻夷乃至“朝貢國”,還要下跪? 用現代社會流行的文化沖突論來解釋,這是兩大文明的沖突,它們中一個是古老文明,一個是新興文明,但二者都認為自己才是天下文明的精華。 就好像是恒祺去刑部大牢看望巴夏禮時,和巴夏禮探討的那個似乎純粹務虛的話題:地球和太陽,究竟哪一個是宇宙的中心?
火燒圓明園(增訂版)/晚清帝國風云 作者簡介
關河五十州,著名歷史紀實作家,專注于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其作品立論客觀嚴謹,史學基礎扎實,史料運用力求豐富和全面,注重采用口述史料等第一手資料;同時兼以文學筆法,行文簡潔明快,注重閱讀體驗,條分縷析而又富有歷史的思辨性,讀者面極廣。 代表作有“一寸河山一寸血”系列、“日本大敗局”系列、《戰神粟!贰杜泶髮④姟贰吨\帥劉伯承》《虎部隊》《張作霖大傳》等;在今日頭條開設的歷史自媒體欄目閱讀量近兩億計。 與作者互動 新浪微博:@關河五十州圍脖 “今日頭條”入駐號:關河五十州(ID:5524623291) 公眾號:關河五十州本尊(ID:ibaqianli) QQ讀者群:142742771 百度貼吧:關河五十州吧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