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正道的謀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63276
- 條形碼:9787559663276 ; 978-7-5596-632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正道的謀略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南懷瑾講中國智慧系列:《正道的謀略》《人生無真相》《中國有文化》 南懷瑾先生法定繼承人、南懷瑾文教基金會指定授權,紀念南懷瑾先生逝世十周年系列作品 ◎南師學貫百家,融匯中西,一生著作近百本,總字數約千萬,內容無不廣博而宏大。本系列化繁為簡,主題明確,每本書只專門解決一個現代人的核心大問題,在千萬字原稿基礎上匯編出十余萬字精華文章,打磨一年,既保留南師博學通達、生動幽默的原汁原味,又更加好讀實用。 ◎所謂謀略,就是抓住別人的弱點,達成自己的目的。“一切工作都必須有這樣的精神和才具,以寡擊眾,以弱擊強,以長制短,以短制長,這是一個很高深的本事,比做生意還難。”——南懷瑾 ◎在選材上,本書之所以主推道家思想,是因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只是百家之一,偉大的孔孟思想也不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全部。道家思想始終影響著中國社會歷史,兼收并蓄,雜用百家,才是面對一切現實問題的正道。 ◎ 一說到謀略,人們會進而聯想到陰險圓滑、工于心計、慣用權謀,這種觀念錯誤得很嚴重。陰陽是一體兩面,本無善惡。無論陰謀陽謀,都要活用。道家主張用謀略要以誠懇之心為大原則,而不提倡專以陰謀害人,實則教人遇事不可勉強用事,要懂得順勢而為,此即《正道的謀略》的用意所在。
正道的謀略 內容簡介
本書關注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個人成長與成就的話題。以儒家精神來看,即是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成才路徑;從道家思想切入,則是關于“立身與事功”“出世與入世”“內圣與外王”“陰謀與陽謀”“王道與霸道”乃至“領導學”“帝王學”“縱橫術”等內容。南懷瑾先生的著述,綜合儒道兩家的內容,將本書分為七章,分別解決“原則與目標”“規律與手段”“道德與利益”“言行與舉止”“先學做下屬”“再學做領導”以及“用人”七大板塊內容,統稱為《正道的謀略》。
正道的謀略 目錄
引論一 謀略是一把刀,不能亂用 / 1
引論二 謀略不是陰險的學問 / 4
**章 先樹原則,再立目標
同樣的本事,為何別人成功,你就失敗 / 10
持身是成事的前提 / 13
要自重不要自尊 / 17
要不要做一個名人 / 19
能受多大委屈,就能有多大成就 / 27
每天急急忙忙,恰恰得不償失 / 32
人生*高的勇氣是慢一步 / 35
第二章 先懂規律,再談手段
要成就一番事業,先懂器與時的關系 / 38
人生的**步,看你怎么站 / 41
老子講的是規律,而不是心機 / 44
老子的成事秘訣 / 49
把握這四條原則,求得事業的平安 / 53
以出世的修養,做入世的事業 / 64
與其練達,不若樸魯 / 68
第三章 道德與利益之間怎么選
這個錢該不該拿 / 72
別人的利益絕不沾 / 75
做好事尤其要慎重 / 77
忠義有什么好處 / 80
忠義矛盾怎么選 / 83
把仁義當方法 / 88
核心價值如何成為治理手段 / 93
欺騙是好的策略嗎 / 97
言必信,行必果,只是小人 / 101
圣人不是只講道德,不講利害 / 105
第四章 言行舉止沒有小事
說錯一句話,后悔一輩子 / 110
說對一句話,能解救天下 / 112
不在其位,絕不要隨便講話 / 115
不懂傾聽后果很嚴重 / 117
恭維皆毒藥 / 122
精明要有限度,更不能外露 / 127
人要小心三種麻煩 / 129
輕諾者,多半寡信 / 133
喜怒不形于色,才是厲害角色 / 136
第五章 先學怎么做下屬
**等人都在領導變化 / 140
你是哪一種人才 / 143
六種反面的人才 / 152
交一個真正的朋友 / 157
如何給領導選副手 / 166
你的老板有前途嗎 / 172
一個下屬的自我修養 / 176
大時代中如何進退自如 / 183
功高震主怎么辦 / 193
第六章 再學怎么做領導
真正的領袖必定永遠憂慮 / 202
先吃透普通人的心理 / 207
以正做人,以奇做事,以無事創業 / 209
一個好領導,要注意九個壞毛病 / 216
有利益大家先拿,有困難我先面對 / 227
不必要求成功在我 / 229
道家管理學的終極秘密 / 238
道家管理學的*強一戰 / 242
王道還是霸道,非要二選一嗎 / 255
為什么年紀越大,權力越不肯放 / 260
第七章 領導力的核心是用人
做任何事業之前,先學會看人 / 268
要能辦事的人,還是要懂事的人 / 275
真正高明的領導,不會玩弄他人 / 289
不要期待每一個下屬都是圣賢 / 291
如何應對拒不合作的高人 / 294
如何應對下屬的欺騙 / 298
對待人才的七種方法 / 301
九種防邪之道 / 307
正道的謀略 節選
老子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一個東西要把它收緊,必定要先使它放大;后世的用兵作戰,以及政治軍事謀略等等,經常看到這樣運用。要使它衰弱,必先使它強大;要想把它廢掉,故意先培養它,使它興旺起來;要把它抓過來,還故意先行給予。從文字上看來,頗像前面解釋的陰謀。 許多歷史上的人物都學老子,但是學到負面去了,結果做人刻薄,做事厲害,好像都是壞在老子的這些觀念上,認為天下的大計謀、大謀略、一切的心機手段,都由此而來。 其實,這是大家冤枉了老子,他是“執大象”,講的是天下的大道理,正面的道理,也是自然的道理,自然的法則,同時教人看通因果,強調因果律的可怕,所以要注重道德。 花快要謝的時候,特別好看,日落時的太陽,光芒也*漂亮,這就是“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要收縮的東西,你先看到它張大,世事人事都是一樣。上天要毀滅一個東西,反而先使它更好。*光榮的時代,強大到極點,也就是另一個衰亡局面的開始。中國古書說“天將厚其福而報之”。有時老天爺給你更大的福報,給你更大的機會,使你發財,使你得意,使你樣樣好,卻也使你快一點結束,因為你得意到忘形,昏了頭。我們讀中外歷史,看到許多成功人物,成功得太偶然,結果一下子就玩完了。 懂了這個道理,便了解老子所說的“是謂微明”。從微弱、渺小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看出大道理來。沒有智慧的人,只看到眼前現象,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對于壞的一面,由于不懂因果循環的定律,只知道埋怨運氣不好,埋怨老天爺不保佑,埋怨上帝不靈驗,埋怨菩薩不加被,幾炷香都白燒了。殊不知人生過程中的現象,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微明”已經表現得很清楚。如果檢討、反省起來,明天有什么事發生,從今天做的事就會知道,用不著神通。自己身體的情形,對不對勁,是否會病倒,心里都會有數,有感受的。可惜一般人沒有這個智慧,沒有“微明”。 由此看來,我們曉得,老子并沒有教人用權謀做壞事,而是告訴我們做壞事的可怕。可后世讀《老子》的人,依文解義,把這句話當原則去做壞事的也不勝枚舉。一般人,有時候要求長官多加一點薪水或福利,長官立即批準給你,可是他心里對你不滿,下一次遇到機會,他就會對付你了。這類事例很多,都是向壞的一面去學。我們看這些故事,不免讀歷史而流淚,替古人擔憂。所以,說法與說話、寫文章一樣的困難,連講道德的文字,也同樣會被人引用到奸詐、權術手段上面。 天下事善惡是非在于自己,不在于教的人。 老子始終主張用陰、用柔、用弱,這也就是后世所講的帝王術,被人認為是權術謀略的*高原理。 “柔弱勝剛強”,英雄雖征服了天下,但美人的溫柔就能征服英雄。所謂柔弱,在做人的道德行為上就是謙退禮讓,也就是吃虧。 “魚不可以脫于淵”,魚在水里的力量很大,生命力很強,一旦離開水就完了。所以,人要懂得自處之道,就像魚不能離開水。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個國家生存的命脈所在,一定要掌握住,不能輕易給別人看見。中國歷史上,都以龍來比喻皇帝,因為龍的體形龐大;然而它的性格柔軟、溫良,脾氣*好。可是,它頸項下面三寸的地方不能碰觸。因為龍的鱗甲都是順鱗,只有頸下三寸是逆鱗,那是它致命的地方,絕對碰不得的。如果碰到龍致命之處,那就非同小可,不管你是誰,龍非把你消滅了不可。所以,歷史上常常以披龍鱗來比喻帝王動怒。只有魏徵這個了不起的大臣,經常披唐太宗的龍鱗;也只有唐太宗這樣的皇帝,能容忍他的直諫,這是歷史上很少見到的事。 人的一生中,每人都有他致命的弱點,就怕人家指出來,所以都自我保護得很嚴密。遇到一個不懂事的人,偏要把它指出來,那就非同小可了。很多古代了不起的帝王,下面有的大臣,專做這種“披其龍鱗”的事,專指出弱點或錯誤的地方。當然,了不起的唐太宗他是接受了,可是,這是很難做到的,需要高度的忍耐才行。 一個人自我的意見固執起來時,在要緊的關頭,左右高級干部硬加以反對,要把你的意見修正過來,那是很痛苦的,到了當權的地位就會知道。一般讀書人對這個道理,講起來很簡單,因為他只是讀書,沒當過權,坐在書房里談理論,當然度量很大,等自己有一天當了權,那就不是這么一回事了。家中的鑰匙放在口袋里,你愿不愿意拿出來告訴大家,我家里的黃金美鈔就是用這一把鑰匙取的,你能這樣示人嗎?同樣的道理,人生事業,國家大事,道理都是一樣。 從“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這句話,與上面這幾句配合起來,老子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在平常不注意的地方,埋下的失敗種子,后面所遭遇的痛苦,只是一個結果,它的前因并不在今天。 儒家只講一個原則,孔子的說法是存誠,要我們“戒慎小心”;老子道家的文章,則專門指出現象來。這兩家看起來雖然不同,道理都是一樣。
正道的謀略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1918—2012),生于溫州樂清的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于中國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青年時代立下接續中華文化斷層的志業,躬身踐行七十年。以“經史合參”的方式講授各家典籍,不限教派門戶,縱橫古今中外,深入淺出,生動幽默,深受海內外廣大讀者的喜愛。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