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金銀器(共五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683780
- 條形碼:9787807683780 ; 978-7-80768-378-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金銀器(共五卷) 本書特色
《中國金銀器》,中國首部金銀器通史
貫穿三代文明初興至清末四千年歷史
歷代出土器物逐一考證解說,喚醒歷史中沉睡的奢華世界
啟卷之際, 一起“回到歷史現場,復活古典記憶”——
??觀覽文物——金銀器純屬奢侈品,歷朝歷代尚儉戒奢,限制乃至禁斷金銀器制作是經常的舉措。金銀器更是施展手工技藝的作品,或有造型之美,或有紋樣之美,或二美兼具。它多半為實用之器,理想的效果便是有實用與裝飾合一之美。
??傾聽物色——物的造型、工藝與紋飾如何呈現它所要表達的藝術語言?如何理解人對物的命名,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載的意念?藝術語匯的發生與演變可于書中細加觀察分析,著力捕捉。
??辨識紋樣——由兩漢魏晉云氣紋,到大唐卷草,再到各種各樣的耍花兒……在柔條蔓卷、密葉嬌花的聚合中揮灑線條之魅,有時為主人,有時為賓客,或熱鬧喧闐,或清寧溫婉, “野草花葉細”,“綿綿相糾結”。細辨其紋樣于此,聞見彼風采其中。
??領會風尚——器皿之外,金銀首飾于全書占重要地位,它不僅是財富與藝術的合一,也因為所具展示性而成為生活時尚不可忽略的風向標。當日工藝品的流行題材大都出現在金銀首飾上,雖方寸之地,卻是一時代流行紋樣之聚珍。
??解悟文學——金銀器里有“文學”。長沙窯器上的唐詩,磁州窯器上的宋詞,還有宋元墓室以詩歌飾壁,不僅見出時代風氣,而且顯示了工匠的造詣。從詩詞與繪畫的意境中汲取設計靈感,創造新的造型與紋樣,文學是器皿首飾設計的重要藍本,形成從容自在、意趣盎然的本土美學。
察知歷史——從塵封多年的出土金銀器中發掘關于設計、制作、使用、傳承的信息,進而考察它們的發展脈絡。在這個由沈從文開啟的研究傳統中,揚之水通過融“物”入“文”入“史”的書寫,賦予金銀器生命的氣息。它所承載的文化史意義,如西諺所謂:“堪值等重之黃金。”
中國金銀器(共五卷) 內容簡介
《中國金銀器》是我國首部完整展示金銀器在工藝美術領域流變的鴻篇巨制,也是一部紙上的人類生活史,囊括了先秦至清的金銀器皿與金銀首飾,著眼于造型與紋飾,究心于美術和工藝、審美與生活的關系。全書依歷史朝代和器物功用,于兩千頁篇幅內,將金銀器這一西風東漸之物在華夏之邦的落地、嬗變、融合直至自生光華的過程,以真實可見的圖像影寫一一作注。作者多年來致力于中國古代金銀器的系統性研究,圖文互見,可說是其一貫追求的研究方法與呈現形式,將沉睡于書典中的名目與往昔埋于地下而今重見天日的器物或重建連結,或直觀再現,這也是名物研究的要義所在。
全書為精裝五卷,中式翻身,內括九十萬字,圖逾四千幅:卷一呈列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卷二講解隋唐五代遼;卷三分陳兩宋金元;卷四宣明;卷五詳清,并附錄極具資料價值的圖片來源總覽。這部廿年來耕耘不輟的心血之作,除珍貴的學術和史料價值之外,書中的圖片和文字也極富審美價值,啟卷之際,仿若親臨一條通古接今的步道,可見流散于歷史時空中的斑斑璀璨,亦可聆聽古代載籍中的娓娓解說。
中國金銀器(共五卷) 目錄
目次
序
凡例
導言
卷一 遠方圖物: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
**章 先秦
**節 發展概貌:“金”風東漸與戎入中原
第二節 兵戎佩服
一、戰國之前
二、戰國時代
第三節 宮室器用
第四節 金銀錯嵌器
第五節 紋樣設計
一、近取本土
二、遠方圖物
第二章 兩漢魏晉南北朝
**節 有圖譜意義的一個實例
第二節 器具
一、車馬具,兵器
二、器皿
三、其他
第三節 飾品
一、首飾之一:簪和釵
二、首飾之二:步搖花與步搖冠
三、首飾之三:金勝、金鈿、金珰
四、耳飾及其他
五、帶具
六、牌飾與飾片
第四節 古滇國金銀器
第五節 西藏早期金屬時代的金銀器
第六節 西域出土金銀器
卷二 別樹鳥同聲:隋唐五代遼
第三章 隋唐五代器皿
**節 裝飾紋樣之大要
第二節 風格演變概略
第三節 酒食器
第四節 香器
第五節 日常雜用之器
第六節 舍利容器及其他
第七節 金銀釦與金銀平脫
第八節 吐蕃金銀器
第四章 隋唐五代飾品
**節 釵與簪
一、折股釵
二、鈿頭釵與鈿花釵
三、花釵與鳳釵
四、步搖及其他
五、簪
第二節 寶髻、花鈿與花冠
第三節 梳篦、耳飾及其他
第五章 遼代
**節 紋飾、造型之大概
第二節 器皿
一、酒食器
二、其他
第三節 飾品
第四節 舍利容器及其他
卷三 自一家春色:兩宋金元
第六章 兩宋金元器皿
**節 兩宋器皿
一、酒食器的類型、名稱與用途
二、酒食器的造型與紋飾
三、日常雜用之器
四、香器
五、舍利容器
第二節 大理國金銀器
第三節 金元器皿
一、酒食器
二、妝具及其他
第四節 余論
附:代表宋元筵席用器基本樣式的兩組實例
第七章 兩宋金元飾品
**節 裝飾紋樣之大要
第二節 釵與簪
一、折股釵:纏絲、竹節、鈒花
二、花頭簪釵:并連式、橋梁式
三、宋式簪舉略
四、元式簪釵舉略
第三節 梳篦
第四節 耳環
一、宋金西夏耳環
二、元代耳環
第五節 “三金”:手鐲、戒指、帔墜
一、金釧
二、金戒指
三、金帔墜
第六節 項牌、佩飾與佩件
一、項牌
二、佩飾
三、佩件
第七節 巾環、帽頂及其他
一、巾環
二、帽頂及其他
第八節 腰金、佩魚
第九節 節令時物
一、春幡
二、鬧蛾與燈毬
三、艾虎、釵符、香佩
四、延壽帶、百事吉結子及其他
第十節 馬具
余論
卷四 繁華到底:明代
第八章 明代器皿
**節 酒食器
一、酒注
二、酒盞、酒盂、盤盞
三、高腳杯與鑲金銀木鍾木碗
四、勸杯
五、爵杯
六、套杯
七、托盤
八、茶壺、茶匙
第二節 日用雜器
第九章 明代飾品類型與樣式
**節 ??髻與簪
一、??髻
二、各式簪釵
第二節 鳳冠、特髻、鳳簪、帔墜及其他
一、鳳冠,特髻
二、鳳簪、帔墜及其他
第三節 耳環與耳墜
一、耳環
二、耳墜
第四節 手鐲、戒指、鈕扣
一、手鐲
二、戒指
三、鈕扣
第五節 佩飾
一、事件兒
二、墜領
三、禁步與玎珰七事
第六節 網巾圈、帽頂及其他
一、網巾圈
二、帽頂
三、束發冠
四、帶銙、絳鉤與絳環
附:女性首飾主要品類個案舉例
第十章 明代飾品題材舉例
**節“萬壽”
第二節 釋道
一、藏密風格的裝飾題材
二、觀音及其他
第三節 戲曲故事
第四節 瀛洲學士圖及其他
第五節 四時行樂
第六節 應節紋樣及其他
一、綿羊引子
二、鬧蛾
三、春幡
四、瓜鼠
第七節 余論
一、關于明代藩王
二、流行紋樣與通俗文學的對應
三、主顧與銀匠
卷五 曲終變奏:清代
第十一章 清代器皿
**節 酒食器
第二節 禮儀用器??供器??擺件
第三節 其他
第十二章 清代飾品
**節 特色首飾
一、鈿子
二、扁方,寶蓋,扁簪
第二節 簪釵
一、耳挖簪
二、象生
三、面簪,流蘇
四、其他
第三節 耳環與耳墜
第四節 手飾、項飾與佩飾
一、手鐲,戒指,搬指,指套
二、項飾
三、佩飾
附錄一 群媛譜
附錄二 圖片來源總覽
附錄三 引用文獻
后敘
中國金銀器(共五卷) 節選
二 紋樣設計
法儀或曰法式一旦確立,百工依法從事,中規中矩,則不論巧拙,均可做出合格的產品。在“設計”一詞付之闕如的古代工藝設計史中,法式就成了關鍵詞,從而使工藝品的生產有組織、有秩序,容易達到標準化、通用化、程序化,又格外方便于功能的置換,使生產很容易形成規模。
…………
本書開篇**章的先秦,依傳統歷史紀年,便是夏、商、周三代,是跨越近一千五百年的一個時間概念。中國古代金銀器發軔于四千年前,相當于夏代,以制作簡單的飾品如耳環為主,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肅河西走廊和北方地區。只是這一來自歐亞文化的技術和藝術在初始階段的數百年里,發展很緩慢,直到商周時代方才逐漸出現流行的趨勢,分布地區益廣,且呈現若干地域特征,青銅器紋樣以及范鑄技術也開始運用于金銀器制作。至春秋戰國,而眾聲喧嘩,進入一個高峰。在這一漫長的時段里,金銀器的發生和發展可以粗略概括為“金”風東漸與戎入中原。前期以外來影響為多,后期則是外來藝術本土化的進程。
兩漢魏晉金銀器*為流行的是云氣紋,它是從好仙道、求長生的社會風氣中生長出來的裝飾趣味,起始于帝王,然后漸次擴展到整個社會,且融入日常生活,成為一種幾乎無所不在的流行紋樣。《淮南子·原道》曰:“風興云蒸,事無不應。雷聲雨降,并應無窮。鬼出電入,龍興鸞集。鈞旋轂轉,周而復匝。”此語雖是論道,但充滿漢代裝飾領域的云氣紋,也正是這般氣象。從玉器和青銅器里走出來的線條,在靈異世界的想象中,隨風彌散,與云舒卷,或似山之疊嶂,或似水之揚波,鍛煉出千姿百態。勾描山水,圖畫瑞獸,為百怪留影,為神仙寫貌。簡捷,傳神,力乃在是;靈動,俊健,韻乃貫之。第二章**節因特舉漢金銀錯銅杠箍為具有圖譜意義的一個實例。
經南北朝至隋唐,云氣紋為纏枝卷草所取代。它幾乎充塞于各個裝飾空間而形成特有的時代風格,乃至被接受唐文化的日人呼作“唐草”。“大秦之草”“如意蔓”、海石榴,摩竭、獅子,多曲長杯、鋬手杯,唐代的金銀器設計以容納百川的胸襟,把不同地域不同來源的造型與紋飾會聚在一起而形成自家風格。時值詩歌的黃金時代,創作極盛,接受亦廣。前面提到長沙窯器以詩歌為飾,是唐詩深刻影響社會生活的一個顯例。金銀器自然也披拂著詩意的風。“溪邊花滿枝,百鳥帶香飛”(吳融《溪邊》),詩人捕捉到的畫意,同樣是金銀器設計的構思來源之一。敦煌變文《百鳥名》也仿佛為金銀器紋樣挑選角色,布置畫面。唐代花卉很少寫實,*接近寫實的牡丹、蓮花、海石榴,也常常采用變體。寶相花與纏枝花,都是追求無限伸展,纏枝則更注重八面來風的效果,即便組織為規整的團窠,也依然以枝條的宛轉、枝葉的偃仰欹側帶著無所不在的風。
中國金銀器(共五卷) 作者簡介
揚之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名物研究。著有《詩經別裁》,《先秦詩文史》,《古詩文名物新證》(兩卷),《終朝采藍:古名物尋微》,《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三卷),《中國古代金銀首飾》(三卷),《棔柿樓集》十卷,《〈李煦四季行樂圖〉叢考》,《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物色:金瓶梅讀“物”記》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