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羅素文集 第4卷:心的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91336
- 條形碼:9787100091336 ; 978-7-100-09133-6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羅素文集 第4卷:心的分析 內容簡介
1921年,羅素應邀來華講學,在北京大學作了一系列關于“心的分析”的講演,這就是本書的緣起。他在這部早期分析哲學目前的經典著作中首次系統闡釋了中立一元論思想,探討了哲學目前的一些重要問題,如意識、知覺、感覺、信念等。2012年是羅素誕辰一百四十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思想大家和學界巨匠,商務印書館隆重推出15卷本《羅素文集》。此文集收錄了40余年來商務印書館所出版的羅素著作,主要包括其哲學、政治學、宗教等方面的專著,其中學術著作12部,演講集和自傳各1部。這套文集是目前國內規模優選、學術性不錯的一部羅素著作集。商務印書館的譯著素以譯文質量優良為學界稱道。此套《羅素文集》不僅是展現了20世紀人類思想的精華,同時也是商務印書館眾多譯者和編輯多年辛勤勞作的成果。
羅素文集 第4卷:心的分析 目錄
序
**講 近來對“意識”的批評
第二講 本能與習慣
第三講 欲望與感受
第四講 生命有機體過去的歷史對其當前事件的影響
第五講 心理的及物理的因果律
第六講 內省
第七講 知覺的定義
第八講 感覺與意象
第九講 記憶
第十講 詞與意義
第十一講 一般觀念與思想
第十二講 信念
第十三講 真與假
第十四講 情感與意志
第十五講 精神現象的特征
索引
羅素文集 第4卷:心的分析 節選
假如我沒有弄錯的話,幾乎只有把通常的非反思的意見完全顛倒過來,才能獲得真實的觀點。本質上把欲望視為對待某種想象中的而非實際的事物的態度,是合乎常理的。這某種事物被稱為欲望的目標或對象,并且據說就是任何來自欲望的行為的意圖。我們認為,欲望的內容恰好類似于信念的內容,而它們對內容所采取的態度則是不同的。根據這種理論,當我們說“我希望下雨”或者“我預料會下雨”時,在**種情況下我們表達了一種欲望,在第二種情況下我們表達了一種信念,而它們擁有同一種內容,即對雨的想象。人們容易說,正像信念是內容方面的一種感受(feeling)一樣,欲望因此是另一種感受。根據這種觀點,在欲望方面首先出現的是某種想象的東西,并伴有一種與其相關的特殊感受,即我們稱之為“欲望”它的那種感受。這樣看來,與未被滿足的欲望相聯系的不適感以及把滿足欲望作為目標的行為,都是欲望的結果。我想,可以公正地說,常識不會背離這種觀點。不過,我認為它是極端錯誤的。我們無法從邏輯上反駁它,但能舉出各種各樣的事實,這些事實會使其逐漸變得不再這么簡單、這么貌似合理。直到*后的結果表明,徹底放棄它,并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看這個問題,是更容易的。 將被引證來反對常識的欲望觀的**組事實,是心理分析所研究的那些事實。在所有人身上(但*顯著地是在那些受癔病和某些形式的瘋狂所折磨的人身上),我們都發現了所謂的“無意識的”欲望,而人們通常認為這些欲望顯示了自欺。絕大多數心理分析家幾乎都不關心欲望的分析;他們所熱衷的事情,是通過觀察去發現人們所欲望的東西是什么,而不是去發現實際上是什么東西構成了欲望。我認為,假如用行為主義欲望理論的語言而非日常信念的語言來表達,他們所報告的東西的不可思議性將會顯著地減少。人們通常這樣描述與我們當前的問題有關的現象:一個人說他的欲望是某某東西,并且正是這些欲望激發了他的行為;但是,外部觀察者發覺,同他所聲稱的相比,他的行為實現了完全不同的目標,并且這些不同的目標也許就是人們覺得他欲得到的東西。一般地,這些目標不如他所公開聲稱的欲望有道德,而且公開聲稱前者因此也就不如公開聲稱后者更令人愉快。因而人們假定,它們確實是作為對目標的欲望而存在的,但它們存在于心靈的潛意識部分,而且由于必須認為自己是有病的,所以這個病人拒絕讓它們進入意識。毫無疑問,在許多場合下,這樣的假定可以得到應用,同時又沒有明顯的做作。但是,弗洛伊德的信奉者們越深入挖掘本能的地下部分,他們就越遠離于任何類似有意識的欲望的東西,并且就越不可能相信,唯有真實的自欺才向我們隱藏了這一點,即我們確實想得到我們的正大光明的生活對其感到厭惡的事物。 在所說的這些情形中,我們在外部觀察者與這個病人的意識之間有一種沖突。心理分析的整個傾向就在于相信外部觀察者而非內省的證據。我認為,這種傾向是完全正確的,但需要對構成欲望的東西進行重新陳述,并將其展現為我們的行為的一種因果律,而非某種實際存在于我們的心靈中的某種東西。 但是,讓我們首先來更清晰地陳述這種現象的本質特征。 我們發現,一個人說他欲望某種目標A,并且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行動。然而我們觀察到,他的行為很可能達到一種完全不同的目標B,并且B往往好像屬于動物和野蠻人所欲望的那類目標,盡管文明人據說已經拋棄了它。我們有時也發現整組的錯誤信念;當病人的行為事實上是達到B的手段時,這種信念使他相信自己的行為確實是達到A的手段。例如,我們有一種向我們所憎恨的人施加痛苦的沖動;我們因此相信他們是邪惡的,并相信那種懲罰將會使他們改過自新。這種信念能使我們遵循這種施加痛苦的沖動去行事,雖然我們相信自己是在遵循著使罪人悔改的欲望而行事。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一切時代的刑法,都比真的想使罪犯變好的那種情況下嚴酷得多。把這樣的一種事態解釋成是由“自欺”所造成的,似乎是容易的;但這種解釋時常是虛構的。就像人們沒有必要隱藏指數定理一樣,絕大多數人在思考沖動時已同樣沒有必要向自己隱藏復仇的沖動。我們的沖動并不暴露于因果的觀察之下,而只有對我們的行為進行科學的研究才會發現它,并且在這種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像看待行星的運動及新的元素的化學反應那樣,客觀地看待我們自己。 ……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