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藏地文化跋行(僅供館配)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3066792
- 條形碼:9787223066792 ; 978-7-223-0667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藏地文化跋行(僅供館配) 內容簡介
羅洪忠,1966年7月生,四川渠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藏作家協會理事,紀實文學作家,人文學者。從事雅魯藏布大峽谷流域珞巴族、門巴族文化研究近30年,出版有人文專著《邊陲墨脫》、《人文雅魯藏布大峽谷》(3卷)等,先后獲得2012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第三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第二十一屆北方十五省市(區)優秀文藝圖書二等獎,其著作獲選光明日報社2013年度推薦的“中國高校出版社書榜”。 請看《藏地文化跋行》。
藏地文化跋行(僅供館配) 目錄
**章 第八條進藏新通道
第二章 走進“怒江**灣”
第三章 多元民族文化融合之地
第四章 神秘的“僜人部落”
第五章 感受僜人的新生活
第二篇 神山南迦巴瓦
**章 大西宏遇難前后
第二章 科學探險者的足跡
第三章 橫穿西興拉的兇險
第四章 南迦巴瓦下的朝圣路
第三篇 轉扎日神山
**章 開啟扎日神山的“鑰匙”
第二章 通向扎日神山之路
第三章 扎日神山朝拜之旅
第四章 中國*晚成立的珞巴民族鄉
第五章 探秘中國人口*少的鄉
第四篇 天湖納木措
**章 瀕危物種幸存的“天堂”
第二章 藏族人羊年的轉湖圣地
第三章 游牧人*后的精神家園
第五篇 倉央嘉措故里
第六篇 瀾滄江源行
**章 一條跨越多國的河流
第二章 長江南源能否轉正?
第三章 清潔“三江源”
第四章 昂賽丹霞地質公園
藏地文化跋行(僅供館配) 節選
《藏地文化跋行》: 剛進沙瓊村,首先要經過一道“大門”,寫著“僜人部落”幾個大字。今天人們提起僜人,大多會想起阿魯松,的確阿魯松是僜人中的佼佼者,不但電視里經常有他的報道,網絡亮相也十分頻繁。我對阿魯松的了解,*初來源于媒體報道,第三次進入察隅時,在縣城曾與他有過一面之緣,今日有幸親訪其人,有幾分先人為主的感覺。 阿魯松的個子不高,微胖,剃著光頭,圓圓的臉上兩眼雖小,卻炯炯有神。我們剛到沙瓊村,就見他頭纏白布,身著僜人服飾,左腰掛獵刀,右腰掛手機,熱情地迎了上來。陪同的鎮干部是個女青年,可阿魯松不管對方是否同意,也許是他們早已認識,就同對方來了個大大的擁抱。他看上去六十剛出頭,卻自稱今年76歲,我從他充滿笑意的臉上,感受到大山漢子身上的活力。 阿魯松曾是沙瓊村委會主任,另一個頭銜就是“*后的僜人部落首領”。若在網上搜索“阿魯松”三個字,鏈接的網頁數目之多,足可和一些明星媲美,而*能吸引眼球的有兩條:一是他有7個老婆、13個孩子;二是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阿魯松曾經腰掛長刀坐飛機去人民大會堂開會,這在全國絕無僅有。僜人首領的傳承習俗是父親傳給兒子,可他的兩個兒子卻在北京、天津等地接受了正規的大學教育,沒有一人愿當這個部落首領了。 沙瓊村比起新村大,錯落有致的房屋依次排開,每個家都帶一個大院子。這個村已是旅游開發實驗點,我們看見村規劃部的同志正幫助每家在不改變原樣的基礎上進行院落的整理,種植一些果樹、花木,增加村落的設施。這個村已選出十多戶人家,正式向游客開放,來此的游客可與僜人同吃同住,享受神秘趣味的僜人生活。每戶人家都將蓋倉庫時用的木條,按照房屋的朝向,寫好東南西北的方向,以便人們不會在建筑中浪費精力。 我剛要跨進阿魯松家的大宅門,一群未梳妝打扮的小孩子一哄而出。在來之前,向導介紹阿魯松曾娶了7個老婆。后來他當選村委會主任,按國家公職人員政策,只能一夫一妻,如今只留下一個老婆。我們正猜測這些是不是他的孩子時,阿魯松詼諧幽默地說:“這些都不是我的孩子,村里小孩喜歡到我家來玩,我的孩子們都長大成家立業了。請放心,我其他老婆也早就處理好了。” 走進阿魯松家,木樓分主樓、廚房和糧倉三部分,樓頂也不再蓋傳統的“阿庫”草,而改用鐵皮了。院內呈現出一派熱帶果園景象:水泥過道上面的葡萄架濃蔭蔽日,一串串葡萄青翠欲滴,狀如翡翠;紅艷的美人蕉在風中搖曳;橙黃的杏子掛滿枝頭;一人多高的仙人掌樹……這一切讓人不免生發今昔何夕、此地何地之感。陽光照進阿魯松家寬敞的廚房,在隱約的光線下,一面掛滿牛頭的墻赫然出現在我們眼前。52個牛頭一一陳列,排成五排,尖利的牛角、空洞的眼睛、漆黑的頭顱,仿佛還訴說著它們生前曾多么強壯威武。 談話間,阿魯松的妻子身著一套僜人服飾,端著一壺米酒,要我先喝上三杯,說這是僜人待客的規矩,我三杯酒下肚已是滿面紅光了。原來僜人和其他民族一樣喜歡喝酒,飲酒就像喝茶水一樣,他們將大米、雞爪谷釀成甜酸酒,有點像我們常見的醪糟酒,并用此酒招待客人,客人若不連飲三杯,他們是不會放下手中酒壺的。就在他夫人敬酒時,阿魯松進到里屋換了一身僜人男子的服裝,身背一把長刀出現在堂屋中,像時裝表演似的,剛才那位身著西服的阿魯松不見了,阿魯松笑著說:“這才是真正的僜人阿魯松。” 面對我們關于“頭人”身份的疑惑,阿魯松坐在這面牛頭墻前,娓娓道來,講起了從他祖輩以來的故事。阿魯松告訴我們,頭人是他祖輩的身份。阿魯松所在的家族姓杜希布林,由他的父親在上個世紀初從印控區帶過來的十多戶人家發展而來。作為杜希布林家族的首領,阿魯松的家里掛了幾十個油漆锃亮的牛頭。僜人為了夸耀富有,擴大自己的影響,往往在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牲畜和糧食時,就大量殺牲,送大鬼祈求平安,同時宴請遠近親友。一個牛頭,就代表宰殺了一頭牛。 在僜人習俗里,財富也代表著地位,如果沒有財富,說明這個家族沒有能力,便不足以讓族人信服。而阿魯松的祖父就是靠打獵起家,建立了在沙瓊部落中的威信。而阿魯松自己,則是從打漁開始,積累起了自己的原始財富。在僜人這個沒有等級制度的部族里,卻自然地形成了敬重勤勞富裕之人的這樣一個*樸素的觀念。然而,獨富獨享,同樣是不能得到族人的尊重的。因此,僜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個風俗,就是殺牛請客掛牛頭。 ……
藏地文化跋行(僅供館配) 作者簡介
羅洪忠,1966年7月生,四川渠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藏作家協會理事,紀實文學作家,人文學者。從事雅魯藏布大峽谷流域珞巴族、門巴族文化研究近30年,出版有人文專著《邊陲墨脫》、《人文雅魯藏布大峽谷》(3卷)等,先后獲得2012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第三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第二十一屆北方十五省市(區)優秀文藝圖書二等獎,其著作獲選光明日報社2013年度推薦的“中國高校出版社書榜”。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