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自驅型學習 逼孩子努力,不如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329594
- 條形碼:9787571329594 ; 978-7-5713-295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驅型學習 逼孩子努力,不如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本書特色
編輯推薦: l 1個萬能對話模型,實現與孩子高效溝通 l 7大核心主題,全面開啟孩子學習主動性 l 24種實用方法,科學指導,孩子成長清晰可見 l 讓愛在對話中流動,讓自主動機永駐孩子心底 中科院心理所所長張侃、秋葉大叔、同讀書院發起人高鴻鵬博士等誠意推薦
自驅型學習 逼孩子努力,不如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一個萬能對話模型(GAVE模型)為核心,指導父母用溫和智慧的對話和科學有效的方法,從根本上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實現自主學習。 作者結合自己多年來的養育實踐和咨詢實例,融合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首先從內因、外因分析孩子不愛學習的深層原因,然后從親子關系、興趣目標、價值體驗、鼓勵行動、成長賦能、培養恒毅力等角度,一步一步告訴父母如何幫孩子樹立目標、培養興趣、付諸行動,收獲價值感、成就感,進而將學習內化成孩子自己的品格,有動力且愿意持續努力,不斷成長。
自驅型學習 逼孩子努力,不如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目錄
**章 辨因:孩子為什么不愛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的四大原因
關系的影響:我就想和你對著干
學習讓我不快樂:在學習上總是被控制和指責
我總是學不好:在學習上找不到自信和成就感
沒有好的學習方法:我想好好學習,但不知道怎么做
孩子不愛學習的深層原因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情感滿足的孩子,才能釋放學習、成長的力量
堅定清晰的規則,為自主學習保駕護航
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讓教育事半功倍
內向的孩子,真的會在學習上落后嗎
外向活潑的孩子,為什么總是把精力放在調皮上
第二章 關系:先搞好關系,再談學習才有效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孩子學習的起跑線
你的溝通方式:是帶孩子走夜路還是去旅游勝地
讓你的溝通“轉正”:目標式溝通VS 問題式溝通
正向表達型語言:讓孩子從潛意識愛上學習
父母會傾聽,孩子愛學習
有一種傾聽,是“媽媽覺得你冷”
有一種反抗,是我想要你真正聽到我內心的聲音
有效傾聽的正確順序
用提問把孩子帶到學習的起跑線
關掉大腦中的錄音機,才能真正掌控跟孩子的對話
用開放式提問把責任的皮球踢給孩子
用提問激發孩子學習力的GAVE 模型
有效溝通,才能真正激發孩子的學習力
因為父母不完美,所以親子溝通總會有阻礙
接納習慣模式,發展新的有效溝通模式
有效溝通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有效溝通模型
第三章 目標:有興趣、有目標,才能真正愛上學習
幫助孩子形成目標思維,讓他主動愛上學習
多用肯定、少用批評,讓孩子的興趣自由自在地發展
做一個發現孩子興趣與天賦的“偵探”
幫助孩子學會做決定
孩子的目標太遠大,真的能實現嗎
大目標變小目標:舒勒博士的水晶大教堂
清晰目標:目標的SMART 原則
目標平衡輪:讓成長方向清晰可見
第四章 價值:價值體驗—孩子的學習動力之源
學習驅動力的真正來源是什么
與價值體驗相連的學習,才會真正幸福
學習的動力有兩種:恐懼VS 價值
學習的意愿來自哪里
幫助孩子找到他的學習動力之源
強化孩子行為背后的價值體驗感
剝洋蔥法:幫孩子挖掘學習、成長*核心的動力
提供符合孩子內在價值的環境和機會
運用VAK,發現孩子真正的核心驅動力
第五章 行動:鼓勵行動,讓孩子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你為夢想付諸行動了嗎
是什么阻礙了孩子的行動
打破限制信念,不貼標簽
提升孩子行動力,父母有辦法
想讓孩子具備什么品質,就要欣賞他做到的
設置里程碑,鼓勵孩子邁出**步
凡事有三,鼓勵孩子找到更多行動可能性
第六章 完成:以終為始,為孩子成長賦能
為什么完成感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什么是完成感
影響完成感的因素
幫助孩子建立完成感,讓孩子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
以終為始,把目標具象化
創造閃光時刻,強化達成時的內在體驗
第七章 堅持:幫孩子培養持續學習的恒毅力
和孩子一起做計劃,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清單法
平衡輪法
時間軸法
兒童快樂成功八步法
**步:設計目標行動,給行動起個代號
第二步:VAK 目標實現的畫面
第三步:讓孩子情景模擬一下目標實現的畫面
第四步:鼓勵孩子找到一個價值力量代表
第五步:設定具體的行動步驟
第六步:讓孩子找到實現目標計劃的支持者
第七步:設置一個提醒標志
第八步:嘉許與慶祝
讓孩子學會接受壓力與痛苦
快樂才是生活目標嗎?接受痛苦才是
信念的力量:盯著腳下的路就能安全抵達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接受不完美的孩子
教會孩子正確使用網絡
遇到挑戰就放棄:重新回顧GAVE 模型
把“應該”變成“想要”,把“不要”變成“要”
用完成的畫面來檢視
寫成功日記,找到內心的價值體驗
行動上的支持
訂立成長契約,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結語:培養幸福而自我成就的孩子
參考文獻
自驅型學習 逼孩子努力,不如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節選
精彩書摘: 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讓教育事半功倍 《論語·先進》記載:孔子的兩個弟子,一個叫子路,一個叫冉有,兩個人在政治方面都頗有成就。有一天,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聞斯行諸?”這意思是聽到了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嗎?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去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么能聽到了就馬上實行呢?” 子路剛離開,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是不是應該立刻去做?” 孔子馬上很肯定地回答說:“對,應該立刻去行動!” 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個弟子公西華大惑不解,于是他去問孔子。孔子說:“求(冉有)也退,故進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這意思是說,冉有比較懦弱,所以我就鼓勵他,推他走快一點;而子路個性好勝,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讓他緩和一些。 有的家庭有不止一個子女,就會發現,用同樣的教育方法,怎么不同的孩子表現就是不一樣呢?有時候,父母會把原因歸結為有的孩子天性好學,有的孩子天性好玩兒。實際上雖然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因材施教,但面對孩子的那一刻,往往會用自己認為的標準去衡量、要求孩子。 在這一節里,你將會進一步了解,對于不同個性的孩子,如何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為什么有的孩子小時候淘氣,而長大了卻會特別有出息。為什么孩子總是和你對著干?這其中很多都關乎孩子的個性。當你運用和孩子的天性、氣質相符的教育方式,不僅會讓你保持心境平和,讓教育更加得心應手,也會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內向的孩子,真的會在學習上落后嗎 我兒子天天是個非常典型的內向氣質的孩子。他小學的時候,因為對寫作感興趣,自己又常常寫不出來,我就萌生幫他找校外作文培訓機構的想法。我們去了一個很有名氣的作文輔導機構,有個課程顧問接待了我們。他要和孩子聊聊,了解一下他的想法和情況。我坐在旁邊,老師問了孩子幾個很簡單的問題,比如,你上幾年級?你的愛好是什么?等等。我想著孩子都能回答,這也是鍛煉他的機會,就把椅子往后面移了一點兒,盡量讓兒子和老師直接對話。老師的一個問題出來,他低著頭,一聲不吭。老師轉換問法,想調動他的思路,他還是不吱聲。連著幾個問題,孩子都不做反應,我在旁邊觀察,感覺氣氛有些尷尬。老師越來越焦慮,問問題越來越快,談了半天,孩子竟然沒說一句話,老師卻說了很多,同時我也能感覺到孩子的壓力。我趕緊找個借口帶孩子離開了。 內向的孩子就是這樣,慢熱,特別是進入陌生環境時,他們往往會讓老師感到焦慮。如果不能夠理解這類孩子,往往會輕易下結論,這個孩子不行啊,問什么都回答不上來,是膽子太小,還是智力問題呢?這樣往往很容易給內向的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簽。在學校也一樣,老師提問,外向的孩子想也不想就高高舉起了手,如果他答錯了,同學們哄堂大笑也沒有關系。而內向的孩子是很謹慎的,他不會輕易舉手,會先觀察、聆聽別人的,當他確定有更好的答案時才會慢慢地舉起手。一旦回答不好被批評否定,或者被嘲笑,對他的自尊心打擊是很大的。 天天上初中的時候,寫作業特別慢。一道題要做好久,我看著他每天寫作業到很晚,心里有些焦慮。有時候,我會走過去看看他做的題,和他交流一下,發現他一道題一定要弄明白來龍去脈,就算老師給的公式,他不懂也不會輕易使用。有時為了一個知識點,他要去查資料,甚至查到引力波、量子等根本不在初中的學習范疇內的內容。我和老師有時候也會勸說他,不要過度思考。但孩子卻抱怨:“老師都沒講明白公式是怎么來的,就告訴我你不用懂,直接用就好,這怎么行呢?” 這類孩子就喜歡深度思考,喜歡鉆研,從長遠來看,這也算是優秀的品質,當他們找到喜歡的領域,有可能會成為專家。但在求學的階段,卻很容易被誤傷。因為他們看起來不是那么“聰明”,沒有別的小孩那樣反應很快。在現在高效率的學習環境中,他們往往會承受更多的壓力和評判。 燕燕媽媽說,看著女兒在英語興趣班的表現,她實在有點兒著急。燕燕8 歲,對語言很感興趣,就和媽媽商量報了一個跟著電影配音學英語的興趣班。媽媽觀察了幾期課程,她說:“看到老師提問,別的孩子都信心滿滿、爭先恐后地跟著老師回答問題,練習對話,只有女兒躲在角落里不吱聲。老師問到她,她也是半天不說話。有時老師等煩了,就把她跳過去,問別的同學了。這讓我太失望、太著急了!明明是她喜歡的課呀!” 仔細問下來,她發現燕燕是個內向氣質的孩子。燕燕媽媽說,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是融入環境很慢,老師上課她不進教室,但也不走遠,躲在教室的門外,扒著門縫往里看。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做游戲,每個孩子都拿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她就一直不動,等到別的孩子都拿完了,她才慢慢溜到后面拿一個玩具,靜靜地玩兒。燕燕媽媽對此一直很焦慮,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問題呢?
自驅型學習 逼孩子努力,不如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作者簡介
簡介: 教練式父母平臺創始人,薩提亞家庭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燕園名師團優秀講師。致力家庭教育15年,在融合多流派理論及家庭教育實踐基礎上,創造了教練式父母提升孩子學習主動性的GAVE模型,幫助父母通過與孩子的教練式溝通,找到提升學習主動性的核心因素,讓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曾為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諸多大學、中小學及其他教育機構提供了多場次培訓、講座和課程服務,受益者超過10萬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