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學習理論的日常教學應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15250
- 條形碼:9787572015250 ; 978-7-5720-152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習理論的日常教學應用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中小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理論到底有什么用? 10個教師故事,40則教學日記,揭開運用學習理論改進教學,幫助學生更有效學習的奧秘。 原來,學習理論竟這樣好用!
學習理論的日常教學應用 內容簡介
學習理論并非無聊的說教,而是教學中的稱手工具! 本書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每章介紹一個虛擬人物,概述這類教師遇到的各種困惑及思索,并從環境、計劃、動機、建構、合作等教師工作的關鍵方面,剖析支撐教學方法的關鍵理論,探尋可行的解決方案。本書為一線教師量身打造,適用于不同的教育階段,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其中實用的教學策略,用理論改善自己的教學,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學習理論的日常教學應用 目錄
前言
第1章 理論有什么用
引言
“理論”究竟是什么
本章小結
第2章 課堂環境
引言
影響課堂環境的因素
融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
本章小結
第3章 學習計劃
引言
教學計劃
備課
本章小結
第4章 激勵學習者
引言
“傳統”動機理論
好奇心與動機
通過目標進行激勵
自我激勵
動機的惡性循環和良性循環
實踐積極動機
本章小結
第5章 發展學習者的思維
引言
建構主義學習
開發建構主義課堂
本章小結
第6章 與他人一起學習
引言
社會學習理論
課堂合作
共事與教師合作
本章小結
第7章 共建學習
引言
安全的環境
培養求知欲
自我導向學習
感受和情緒的重要性
評估學習
本章小結
第8章 融會貫通
引言
凝心聚力
包容和差異化
本章小結
第9章 創新教學
引言
定義教學中的創新
運用反思改進教學
創造力和創造性教學策略
本章小結
……
學習理論的日常教學應用 節選
為什么說理論是有用的? 從事教師教育工作以來, 如果在每次被問到“理論有什么用”這個問題時都能得到 1便士的話,我將變得非常富有。許多新教師發現,在課程參考書涉及的理論與自己的實踐之間架起橋梁,是一個難題。在這些書中,教學藝術看似簡單,實際上教師卻很難將讀到的理論與自己那亂作一團、令人沮喪的課堂實踐統一起來。 為了探討理論和實踐的聯系,我們向大家介紹薩沙。作為一名正努力爭取教學資格的新教師,薩沙經常寫日記。通過閱讀他的日記摘要,我們能夠找到運用理論開展課堂實踐的方法。 案例研究 薩沙的日記 我找到了一份新工作!終于能在一所學院里真正地教學了 —— 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教徒弟們如何做好本職工作。不是我吹牛,我是一個不錯的老師。我的老師當年是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他們。 學院的同事發了工作計劃和教案之類的一大堆資料讓我熟悉,但我真不覺得自己需要什么幫助。我唯一需要的就是立馬開工,把我知道的教給學生。對了,他們想讓我取得教學資格,這意味著我需要了解教學理論 —— 我就要走馬上任了,真看不出這時候學這個有什么意義,但是既然合同要求了,我就只好照做。 從這則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薩沙顯然認為,理解教學理論遠不如實踐經驗重要。柯斯根、凱塞爾以及斯彭斯利認為,教師偏愛的教學方法和當年他們的老師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系。薩沙目前的教學經驗都是從帶徒弟的實踐中得來的,但正如萊夫和溫格指出的那樣,學徒的學習通常根植于他們從事的活動、工作環境以及組織文化。學徒通過模仿老師以及他們觀察到的行為模式來學習,但是薩沙似乎認為,這種教學形式在一個不同的環境 —— 更正規的教育環境中仍然適用。 然而,薩沙不可能指望一名醫生在不了解藥理的情況下就給人治病,那么在教學方面,他有什么理由認為理論沒有實踐經驗重要呢? 案例研究 薩沙的日記 我嘗試運用了一些行為主義理論,一遍又一遍地跟學生討論同樣的內容,但他們真的對此很厭倦,興味索然 —— 這沒什么用,對我來說也不怎么有趣。當我向另一位老師抱怨這件事時,他建議我在快下課的時候讓學生做一個有分數獎勵的小測驗。我試了一下,他們似乎感興趣多了。當他們爭先恐后地喊出答案的時候,氣氛變得熱烈起來。這讓我意識到,他們是知道答案的。或許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做些實際的工作了。 薩沙這則日記描述的,正是奈特所說的從被動接受理論到擁有理論的發展過程。這里學生被動接受的理論就是一種行為主義理論,是作為抽象概念被學習的。但薩沙將理論視為一種在特定情境下可以用于實踐的知識形式,從而“擁有”了它,將其內化于心。薩沙也發現,不是所有理論都奏效。一開始,薩沙根據巴甫洛夫在 19 世紀 90 年代的研究,嘗試使用一種“刺激—反應”的方法,和學生反復討論相同的內容,直到學生給出他想要的答案。后來薩沙改變了方法,使其更符合實際情況——通過提供獎勵(斯金納在 20 世紀 30 年代提倡的方法),*終實現了讓學生記住理論這一主要目標。 案例研究 薩沙的日記 我認輸了 —— 我敢肯定學生都知道這個理論,但他們就是不會把理論與實際工作聯系起來。我讓他們解決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他們就是解決不了!他們到底怎么啦? 雖然薩沙看起來已經到達了奈特所說的“擁有”教學理論的階段,但學生還是沒有“擁有”所學理論。奈特認為,理解理論的第二個發展階段,是能做到從一般到具體,即能運用理論來理解實踐。然而在沒有充分理解理論的情況下,想要將一般性原則用于一個具體情境,是不可能一直成功的。運用一般性原則并不能確保成功,雖然它具有指導意義,但是否成功取決于具體情境。在課堂實踐中,薩沙越來越認識到與理論有關的一個主要困境 —— 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系問題。對此,教師和專家都深有同感。在沒有理解理論的情況下加以應用,理論就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處方”,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視情況而定。 案例研究 薩沙的日記 我在課堂上講到了一些有關認知主義的內容,比如如何有邏輯地組織資料,以便學生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我試了試,給學生演示怎樣一步一步做事,解釋這個理論適用于什么情境,這起作用了 —— 他們明白了!他們可以回答小測試中的問題,告訴我是什么以及為什么。太棒了,我可以教書! 從這則日記中可以看出,正如薩沙所期望的那樣,學生已經能夠將一般理論應用于具體情境中。這則日記透露的重點是,薩沙開始用理論來理解課堂實踐,而非僅僅用抽象的原則來解釋它 —— 用奈特的話說,就是薩沙開始“擁有”理論了。薩沙已經認識到課堂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 學生不能將理論應用于實際任務,也認識到只使用行為主義的原則教學是不夠的。這通常會導致學生雖然能夠給出問題的答案,卻不理解答案是如何得出的。因此,薩沙開始改變教學方法。他引入了基于認知主義的教學方法,用符合邏輯、循序漸進的解釋來展示理論不同構成要素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明白了如何使用理論,或者說,如何運用原則尋找答案。
學習理論的日常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
卡蘿爾??湯普森(Carol Thompson),英國貝德福德郡大學(University of Bedfordshire)教師教育專業高級講師。她在教學和學習管理領域有超過25年的經驗,是繼續教育領域的積極研究者。 莉迪婭??斯彭斯利(Lydia Spenceley),英國格蘭瑟姆學院(Grantham College)講師。20年來,她涉足各種教育環境,專注于繼續教育和培訓,對全納教育和特殊需要教育尤為感興趣。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