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關中地區傳統文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982413
- 條形碼:9787536982413 ; 978-7-5369-824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關中地區傳統文化研究 內容簡介
關中地區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關中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風土人情,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關中文化。關中小吃、西安鼓樂、皮影聞名世界,關中人特有的樸實與爽朗正在把關中文化推向世界。 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了解關中民間信仰文化、服飾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等,走進關中、走近關中人的生活! 《關中地區傳統文化研究》分為8章。**章關中地區傳統文化根基,引用大量古籍中的話語介紹了關中、關中的農耕文化、關中人及其生活習俗;第二章關中民間信仰文化,介紹了關中人的佛教信仰、道教信仰、村社信仰以及家神信仰;第三章關中地區服飾文化,介紹了關中地區衣裳、鞋帽、頭飾及鞋襪的材質和特點;第四章關中地區飲食文化,介紹了關中地區飲食文化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第五章關中地區民居文化,介紹了關中地區半地穴式民居、天井式窯洞和四合院的特點及文化內涵;第六章關中地區民俗文化,介紹了其婚育和喪葬文化;第七章關中地區戲曲音樂文化,介紹了關中地區秦腔的發展、皮影的特點以及西安鼓樂的發展和文化內涵;第八章關中地區工藝美術與武術文化,介紹了關中剪紙、年畫、泥塑等特色工藝美術以及陜西紅拳的發展歷稗。
關中地區傳統文化研究 目錄
**節 關中與關中人
第二節 關中——華夏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第三節 關中的農業民俗
第四節 關中農耕生活民俗
第二章 關中民間信仰文化
**節 以佛寺、道觀為主的宗教信仰
第二節 關中村社信仰
第三節 家神信仰
第四節 關中民間信仰的特點及作用
第三章 關中地區服飾文化
**節 衣裳與民間演藝服裝
第二節 帽巾、頭飾與鞋襪
第三節 衣料、款式與色彩
第四章 關中地區飲食文化
**節 關中飲食文化的起源
第二節 關中飲食文化的形成
第三節 關中飲食起居文化
第五章 關中地區民居文化
**節 關中民居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 關中民居的幾種主要形態
第三節 關中四合院民居的文化內涵
第四節 關中民居新型制——磚混結構的樓房
第六章 關中地區民俗文化
**節 關中婚育文化
第二節 關中喪葬文化
第七章 關中地區戲曲音樂文化
**節 秦腔與關中地方戲曲
第二節 皮影與提線木偶
第三節 仙樂悠揚
第四節 鼓舞鏗鏘
第八章 關中地區工藝美術與武術文化
**節 關中剪紙
第二節 鳳翔木版年畫、泥塑與臉譜
第三節 關中陶瓷、造紙與面花
第四節 陜西紅拳
參考文獻
關中地區傳統文化研究 節選
服裝色彩是服裝藝術另一個重要的表現形態。從自然審美的角度來看,服裝色彩可以根據個人不同的愛好來選擇,但是在中國,服裝色彩是不能隨心所欲選擇的。從周代以來,服裝顏色都是有講究的,我國古代以不同色彩來區分等級身份,所以服裝色彩具有很強烈的功能特征。而戲劇藝術、歌舞藝術、影視藝術中的服裝色彩,則要根據作品的整體要求、人物形象塑造、藝術氛圍營造等因素來選擇服裝的顏色。 陜西服裝和中國服裝色彩追求是一致的。中國*早服裝的色彩受天地自然的啟發,選用玄衣黃裳制度,即上衣為黑色。下裳為黃色。后來,不同的朝代對色彩有不同的崇尚標準。比如根據五行學說,商代屬金德,所以尚黃;周代屬火德,尚紅;秦朝屬水德,尚黑。漢代初年,劉邦曾在夜里殺死大蛇,認為蛇為白帝子,殺蛇者為赤帝子,因而服裝尚赤色。后來漢武帝改制后,崇尚黃色,又以朱、紫兩色為富貴之色,而貴族將青、紫兩色作為燕居的服色。古時用藍靛染色,因多次套染而成的深青色會泛出紅光,所以怕深青亂紫,不許有些官員穿用,同時把青、綠色定為民間常服顏色。青綠色在視覺上給人以溫馨、和平、積極向上的感覺,所以一直作為平民的服色。秦漢時期,陜西以青、紫兩色為尊貴之色,不許平民穿用,平民只能穿白色或灰色的衣服。關于秦漢時期服裝顏色的藝術特征,可以通過考古出土的實物得以驗證,比如秦始皇兵馬俑的服裝顏色主要以黑色、青色、灰色呈現,當然出土文物也會受到空氣、水分等自然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從而使原本漂亮的顏色風化;漢楊陵出土的陶俑,其服裝顏色就比秦代兵馬俑服裝顏色要艷麗、豐富得多。唐代以來,黃色成為皇室專用色,其他身份的人不能再用黃色,但是社會上、民間對服裝色彩的要求,遠遠超過了朝廷所規定的那些單調的顏色。唐代是極為開放的歷史時期,從服裝名目、款式造型到服裝的色彩,都是非常豐富、華麗和多樣化的,唐代的百烏毛群、石榴裙、郁金裙等,其奢華程度都是令今人大為驚訝的。特別是百鳥毛裙,當時只造出了兩條,這種裙子“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即從正面看是一種顏色,從側面看是一種顏色,在陽光下看是一種顏色,在燈光下看又是一種顏色,可見其顏色豐富的程度;石榴裙則是“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大型歌舞《霓裳羽衣舞》把當時所有華麗、迷人的顏色都用在舞臺表演的服裝中了。明朝皇帝姓朱,所以以朱為正色,而民間服裝承襲的是舊傳統,色彩相對來說豐富一些。生活條件比較好的平民婦女可以穿紫色、綠色、桃紅色等顏色的衣服,尤其是商人官宦家的男女,都穿得比較華美、艷麗一些,但是常年在田間勞動的農民只許穿褐色衣服。 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我國會從禮儀的角度出發,把服裝顏色和節氣聯系起來,這是很特殊的服色意識,比如過年時人們都要穿新衣裳、小孩衣裳以紅為主、清明時節要戴柳帽、端午節戴五毒兜肚等。在儒道思想的影響下,服色往往和五行、四方、四時聯系起來,東漢明帝“博雅好古”,以三代為典范,制定了新的冠服制度,以四季節令作為服色變化的依據,要求春天穿青色衣服、夏天穿赤色衣服、秋天穿黃色衣服、冬天穿皂色衣服,陜西服裝亦受到相應影響。當然這些規定不免死板,上層官家、富裕的商家能隨著季節比較頻繁地更換服裝顏色,但是老百姓受到經濟條件限制,就不能頻繁隨節氣更換服裝顏色。但是由于天氣變化的原因,人們一般春秋穿以紅、綠、藍為主的亮色衣服,冬天穿以黑色為主的深色棉布衣服,夏天穿以白、粉色為主的淺色絲麻衣服。 色彩作為服裝中*為搶眼的因素,無時無刻不在點亮著人們的視覺領域。在服裝選擇和形象設計中,色彩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女性服裝及女性形象設計方面,色彩的作用就顯得更為突出。 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內容。在形式美6大法則中,色彩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也是造成服裝美的重要元素。一般說來,物體*能引起人們視覺注意的焦點首先是色彩,然后是形狀等因素(還包括款式、材料、質地和紋路肌理),所謂“有形必有色”就指的是顏色在先的問題。從形式角度而言,服裝美有3大基本要素:一是款式,二是色彩,三是圖案花紋、裝飾造型,這3者就是符合“有形必有色”標準的,這也是造型藝術塑造形象的關鍵要素。事實上,色彩比款式、布料等更容易引起人的視覺感受,能使人產生較為強烈的美感。人們生活中衣食住行這4大基本要素,無一不與色彩相關,色彩與人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與服裝更是關系密切。 色彩具有獨特的審美性質和意義蘊涵。**,色彩具有聯想性。色彩能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比如紅色首先會使人想到朝陽、玫瑰花、鮮血、火炬、霓虹燈等,不同的人對于同一色彩會有不同的聯想結果,但是色彩的聯想也具有更多的共同性。比如藍色使人想到一望無際的晴空、遼闊無邊的大海、平靜如綢的湖面等。夏天,若看見有人穿著海藍色或湖藍色衣服,馬上會讓人產生清新、涼爽的感覺;第二,色彩具有代表性。它以自身絢爛繽紛的迷人效果作用于人的眼睛,向人們傳達出一定的動人感情意味,使人產生內心情感的喜悅和波動,并將這種情感和意識活動顯現于面部神情、心理活動和生理反應等方面,使人產生由色彩引起的豐富的情緒感。比如紅色讓人激動而躍躍欲試,綠色讓人喜悅而充滿生機,藍色讓人沉靜而安謐,黑色讓人冷靜而深思,白色讓人高潔而淡定,黃色讓人高貴而成熟。要使服裝具有較突出的色彩美,就要了解配色的基本方法與原則。服裝配色就是從無彩色系和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