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手藝里的中國: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62859
- 條形碼:9787559662859 ; 978-7-5596-6285-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手藝里的中國: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 本書特色
★【用手藝描摹中國,尋訪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 文化是什么? 是詩經里的草木與柔情,是楚辭里的浪漫與風骨,是春秋時的百家爭鳴,是唐詩宋詞的風雅韻律,是夏商周青銅,是那些歷經千載的秦俑漢陶、唐宋瓷器……它們成為了我們的底色與靈魂,也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說從古畫里能看到中國人的風雅,手藝里看到的則是中國人的質樸和堅韌,那是*接近人間的藝術了! 本書將帶領我們用手藝描摹中國,尋訪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讀懂綿延千年的民族精神。 ★【歷史+工序+傳承,全方位讀懂中國傳統手藝的美學精髓與精神內核】 本書聚焦中國傳統手藝,深入淺出,是寫給大眾全面了解中國傳統手藝的通識讀本: 從105件文物瑰寶中,穿過22種古老手藝的歷史記憶;了解150余道工序細節,讀懂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和終極浪漫;體悟24位匠人的守藝人生,感受獨屬于中國人的精神內核與處世哲學。 ★【圖文精心編排,裝幀設計精美】 在本書中,共有約500張精美圖片,外封采用燙黑工藝、精裝;內頁采用四色印刷,設計考究,只為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 ★【汪涵誠意作序,百位匠人聯袂推薦!】 汪涵老師所撰寫的序言文字優美、行云流水,從他兒時使用的竹編涼席切入,字里行間透露出真摯情感。此外,更有百位匠人聯袂推薦此書!
手藝里的中國: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 內容簡介
手藝,凝聚著中華文明與先人智慧,于世代相傳中,塑造華夏子孫特有的文化素養和民族氣質。制瓷、剪紙、竹編、木雕……這些承載著千百年歷史與情感的手藝,是中國人對綿延數千年文化的自信,反映著中國人與古為新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
本書將帶領大家重走歷史長廊,用手藝描摹中國,尋訪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你將會在105件文物瑰寶中,穿過22種古老手藝的歷史記憶;在150余道工序中,讀懂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和優選浪漫;在24位匠人的“守藝”人生中,感受獨屬于中國人的精神內核與處世哲學。
手藝里的中國,質樸、堅韌、廣博、靈性,有著無窮的生命張力。
手藝里的中國: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 目錄
序
壹 陶器
柴燒 002
貳 瓷器
中國瓷器 018
琺瑯 030
叁 皮紙
皮影 044
剪紙 056
木版年畫 066
肆 織繡
織錦 082
唐卡 094
伍 金屬器
中國銅爐 108
中國古劍 122
陸 漆器
千年漆器 136
柒 文房用具
墨色中國 156
古法造紙 166
捌 竹木器
竹編 182
潮州木雕 194
玖 裝飾
花絲鑲嵌 208
金繕 220
植物染色 234
拾 塑像
面塑 248
拾壹 古建筑
中國古建筑 266
斗拱 284
拾貳 玻璃
玻璃 298
手藝里的中國: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 節選
剪紙
安史之亂的爆發,讓顛沛流離的杜甫備嘗艱辛。他攜老小一路北逃,滿目荒涼,看不見人影也得不到食物。孩子饑餓時,只得用手捂住她的嘴,以防她的哭聲吸引附近的虎狼。直到在周家洼遇見昔日老友,杜甫一家才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好友不僅安排食宿、安慰勉勵,甚至“翦紙招我魂”。這大概是一種民間風俗,為受驚者剪人形紙,召喚魂魄以定神。這首杜甫事后感念好友的詩作《彭衙行》,是目前所知的記載“剪紙”一詞*早的文獻。
當然,遠在杜甫之前,剪紙已風行于世,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商朝的時候,人們就將薄薄的金箔和絹帛進行雕刻、裁斷,做成類似剪紙樣式的物什(3-2-1)。到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和弟弟游戲時,將桐葉削成玉圭的模樣,封弟弟為諸侯王,這被當成*早的剪紙。不過這個故事遭到了眾多學者的質疑,真假難辨。
剪紙,一為剪,一為紙。就從字義而言,也得到漢代才有實現的可能。出土文物中,*早的剪刀是廣州淘金坑發掘的西漢鐵質剪刀,*早的紙則是西漢的麻紙,經蔡倫改革后,才普及于世。與雕刻相比,“剪”顯得更為精細,紙也代替金箔以降低成本,制作剪紙才得以成為廣泛流傳的民間習俗。
按李商隱的詩詞“翦彩為人起晉風”,剪紙風俗大約出現于魏晉南北朝,這也是紙張漸漸取代竹簡的時代。兩晉重視人日,也就是正月初七,紀念女媧造人的日子。當時的人們會剪彩或鏤金箔,做成人的形狀,佩戴在頭發上做裝飾。這個“彩”或許是絲織品。其余節日也有剪彩習俗,立春剪燕子,五月初五剪小虎,盂蘭盆節剪佛花來裝飾禮堂。紙錢的運用也可能開始于南北朝,彼時銅錢缺乏,再加上佛教也引入了火葬,紙錢有所萌發。傳說南齊廢帝就喜好鬼神,“剪紙為錢”。
剪紙真正有實物證明,是從唐代開始的。新疆阿斯塔納古墓群曾出土了連體紙人和圓形團花,大概是為了招魂所用,與杜甫的故事類似;莫高窟也有佛教相關的剪紙。這個時期,紙錢經宰相的推廣,進入官方祠祀和民間街巷;立秋剪楸葉的習俗逐漸形成,盛行后世的宋、明、清,男女都會將楸葉、花瓣、石楠紅葉裁成花樣,并佩戴于頂。
晚唐兩宋時期,吉州窯創造了剪紙貼花瓷(3-2-2、3-2-3),即將剪紙的花紋作為紋樣刻于瓷器。宋代之后,剪紙進入鼎盛時期,年幡、春勝、春花、華勝,樣式繁多。走馬燈里的騎馬人物、深閨巧娃、三國鼎立、楚漢相爭,都通過剪紙的形式映于燈紙。。同時,也出現了專門剪紙的手藝人,他們往往聚集于首都的天街,能隨心所欲剪出各式花樣。有位名喚俞敬之的,可以剪名家書法;之后又有個少年,甚至可在衣袖中剪字和花朵……技藝高超,可比肩雜技。
元代時出現了掃晴娘,剪紙為女形,手上提著掃帚,掛在屋檐下祈禱晴天。日本的晴天娃娃正是從中國的掃晴娘演化而來。明代時點色技術成熟,可以對剪紙各部分進行染色,當時的人們也因此改進了掃晴娘,給她添了紅綠衣服。清代時,剪紙在貴族、文人、平民中都有所發展:滿族本就有剪紙風俗,如今引入了皇宮大內更為流行;詩意文意剪紙也很興盛,文人以剪紙的形式臨摹古人書畫;而類似《歡樂圖》的生活民俗類剪紙,也在當時大行其道。
古代的剪紙不只具有裝飾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文化喻義。宗教中就常常將紙張剪成蝴蝶或仙鶴,輕輕呼氣吹散或者用水唾之。道士也會用劍劈砍紙張,以驅鬼辟邪。民間小說甚至常常寫到,心生邪念者制作人形紙,詛咒憎恨的人。醫學中也常用到剪紙,李時珍便寫到過一種巴豆紙,是小兒腹瀉時,貼花紙于眉心。這或許是早期巫醫的殘留,在實踐中起到一種安慰的效用。
隨著清末現代商埠的開放,剪紙匠人走出自己的作坊,來到更大的地方謀生,將剪紙融入報紙、海報、賀卡。新中國成立前后,政府大力征集剪紙,聚集分散的剪紙匠人,組織合作社。早年的動畫片制作者甚至從剪紙中獲得靈感,創作出了不少新作品: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豬八戒吃西瓜》到八十年代末的《牛冤》,甚至包括《熊貓百貨商店》這樣的水墨剪紙動畫。不過,近年來,剪紙走向了衰落,早期匠人退出了舞臺,新人難以為繼。不知下一個剪紙的輝煌時代何日到來。
手藝里的中國: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 作者簡介
作者:
李武望 知了青年文化公司創始人;文化節目制作人、總導演;洛陽文旅推廣大使。 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數字創新活化和運營;七年來走訪多地,拜訪300余位匠人。與手藝人傾心交談,尋找匠人精神與生活工藝的傳承。 出品制作:《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村落》《江湖菜館》《登場了!敦煌》《登場了!洛陽》《鮮生史》《閃耀吧!中華文明》等一批從點擊到口碑雙收的新文化內容IP。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