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神功之下:努爾哈赤陵及其祖陵卷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07851144
- 條形碼:9787507851144 ; 978-7-5078-5114-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神功之下:努爾哈赤陵及其祖陵卷 本書特色
清陵守護者徐鑫二十載赤忱之作 為您揭開努爾哈赤陵及其祖陵的神秘面紗
神功之下:努爾哈赤陵及其祖陵卷 內(nèi)容簡介
該系列以正史和清宮檔案為基礎,結(jié)合作者二十余年的陵寢現(xiàn)場調(diào)查和研究心得,為您解讀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的風水與建制、歷史與隱秘、被盜與清理等,折射出清王朝的起源、發(fā)展、輝煌和衰落。作為大清帝國的奠基人,努爾哈赤的生和死都留下太多歷史謎團,其陵寢福陵更是謎團重重。福陵為何建在山上?永陵、東京陵與其又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本書將為您揭開努爾哈赤陵及其祖陵的神秘面紗。
神功之下:努爾哈赤陵及其祖陵卷 目錄
序章努爾哈赤死亡之謎
**章 女真族的巨人
一、從“朱果降祥”神話說起
二、十三副遺甲起兵
三、建立“汗”權(quán)
第二章 天賜福陵
一、*獨特的風水
二、奇特的建筑和規(guī)制
三、福陵建筑特色
四、福陵祭祀典禮
第三章 解密福陵密碼
一、十二大歷史謎團
二、三位大福晉的人生檔案
第四章 尋覓福陵妃園寢
一、妃園空空
二、毀于炮火
三、十六妃嬪香歸何處
第五章 被遺忘的東京陵
一、曾經(jīng)輝煌
二、陸續(xù)遷走
三、適時退出
四、東京陵之謎
第六章 走進清朝祖陵——永陵
一、風水:*受吹捧
二、*獨特的規(guī)制
三、永陵建筑特色
四、永陵之謎
五、墓主人的絕密檔案
第七章 永陵秘史
一、啟運殿的陳設與祭祀
二、神牌“搬家”
三、傳奇的“神樹”
附錄
附錄 1 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附錄 2 努爾哈赤后妃表
附錄 3 努爾哈赤皇子表
附錄 4 努爾哈赤皇女表
附錄 5 永陵四祖神功圣德碑碑文
參考書目
后記
神功之下:努爾哈赤陵及其祖陵卷 節(jié)選
我所知道的“守墓人” ——記徐鑫先生的精神家園
岳南 近日,得知好友徐鑫先生新作“清朝帝陵文化系列”即將問世,為之高興之余也頗為感慨,簡單書寫幾句,以示讀者。
我與徐鑫相識、相交已近二十載。那是 1999 年 11 月的一天夜晚,徐鑫在他的父親,時任清東陵研究室主任、著名學者徐廣源先生的陪伴下到北京看病,借此機會到我家做客。當時,我挽留父子二人促膝長談,就共同的研究和寫作體會進行交流。那時,徐鑫雖尚未開始寫作,但言談舉止中已流露出對歷史的無限摯愛和內(nèi)在才華,讓人有一種清新亮麗之感。于是,我鼓勵他將單純的愛好上升為研究層次并形成作品,以備出版奉獻社會,徐鑫表示回去后潛心研究,爭取早日拿出成果。
后來,在不斷求醫(yī)治病的過程中,徐鑫以新時代清陵“守墓人”的身份,從故紙堆里研究并從現(xiàn)實生活中見證了那段歷史,逐漸理解和發(fā)現(xiàn)那些隱藏在紅墻黃瓦里鮮為人知的秘密。于是,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筆墨一層層地撥開歷史迷霧,繼承和書寫了清陵這部磚、石、瓦、木寫就的歷史長卷。面對眾多的“野史”“穿越”等作品和傳說,徐鑫在正史和清宮檔案的基礎上,用渾厚、沉穩(wěn)的筆觸,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冷靜自然的敘述方式“驅(qū)邪斧正”,還清陵歷史真面目。那份堅持、熱情和執(zhí)著,令人欣賞,更令人欽佩,日后取得的一連串成果也就順理成章了。
我們所說或看到的墳墓或者陵墓,是指埋葬死者的地方,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和宗教信仰的必然產(chǎn)物,其根源在于靈魂觀念和敬畏思想的產(chǎn)生。因此,墳墓是一種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相結(jié)合下的意識形態(tài)載體。
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作為社會*高主宰的皇帝,其陵墓是特有的標志等級貴賤的產(chǎn)物,是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縮影和晴雨表,是統(tǒng)治階級將皇陵風水與皇權(quán)緊密連在一起,并企圖融入“事死如事生”“千秋萬代繁昌不絕”等思想文化理念的綜合體。在連綿不斷的歷史長河中,作為封建王朝權(quán)力頂端的帝王,往往在完成自己一代霸業(yè)或敗業(yè)的同時,使用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營建自己死后居住的豪華居所,以便權(quán)力能從地上延續(xù)到地下,于是陵墓成為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里的皇宮。因此,人世間的山水在另一個世界里也建立起了一座座封建帝王的“地府天堂”,也就是有些史書所稱的“皇陵”。
中國歷代帝王的皇陵,幾乎遍布大江南北的青山綠野之中,不但占據(jù)了當時*好的湖光山色和絕佳的風水寶地,而且建筑規(guī)模都很宏偉壯觀。斗轉(zhuǎn)星移,歲月流逝,帝王的陵墓?jié)u漸成為極具特色、清晰可見的鮮活歷史,而建筑本身與陵墓中埋藏的文物,亦為當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精華與縮影,是我們回顧和研究歷史的*好現(xiàn)場與實物。
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文化和精神層面言之,中國皇陵所反映出來的內(nèi)涵,除了封建帝王生活及制度的參照,亦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的結(jié)晶,是中華民族豐富的古代物質(zhì)文明與思想觀念結(jié)合后繁衍出的歷史文化精華,是沉睡在山水間的歷史文獻,是珍貴豐富的藝術博物館,是留給子孫后代無價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同時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這些歷史遺跡的了解與深入研究,可以讓我們真實地還原那些*具生命力的鮮活記憶,而這些豐厚、具體的年代記憶,為今天的人們“在史中求史識”“吸取歷史的教訓”(陳寅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清王朝已隱沒于歷史塵埃之中,但就歷史階段言之,又似乎在昨天剛剛退去,近三百年的政治文化、歷史典故、逸聞趣事,似乎仍在眼前飄動。然而,歷史畢竟還是歷史,那些立于世間的清朝皇陵——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普通百姓只看到其龐大輝煌的外表,卻很難知其地宮的狀況和文物的價值與命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清皇陵已在歷史中沉睡,而在皇陵內(nèi)沉睡的不只是清朝帝、后、妃們的亡靈,更多的還有那些說不完、道不盡的清朝別樣故事,如清朝皇陵陵墓的選址、修建、用料、陳設、祭祀、防護、管理等,皆有其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可謂處處皆學問。
據(jù)我所知,目前國內(nèi)研究清史者雖人數(shù)眾多,也取得了較大成績,但在清史研究的另外一塊陣地——清皇陵研究領域,取得矚目成就的少數(shù)人中,徐鑫則是*值得關注的。
1973年 1月出生于京東名鎮(zhèn)馬蘭峪的徐鑫,自幼在家庭、學校接受了嚴格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興趣十分廣泛。讀書、看報、攝影自不在話下,站在沙灘上看水流、倚在樹下思考、坐在山坡上靜靜發(fā)呆等少年?峄蜓b酷的事也干過一番……但據(jù)我所知,徐鑫*大的愛好還是歷史,尤其是清朝歷史,或許因為家鄉(xiāng)的西面就是清東陵,或許因為
祖上是守陵人,或許因為其父徐廣源先生是研究清朝皇陵的專家。總之,徐鑫的成長與后來的成就,有很多一時說不盡的原因。因此,在他的生命中,清皇陵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是無價之寶,都含有豐富的歷史信息,都是有生命的活文物,是人與亡靈交流的場所,是一部記載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不可或缺的寶庫。
1993年 8月 11日,中學畢業(yè)不久的徐鑫到清東陵當了一名看守皇陵的警衛(wèi),自此他的命運就與清朝皇陵聯(lián)系在了一起。
那個時候,雖然清東陵還未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但早已是聞名天下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工作在**線,皇陵保護工作十分嚴格而且條件艱苦,堪比清朝時期的八旗兵。
一是上班時間長。每天 24小時分為三班,每班次 8小時,沒有節(jié)假日。那些不開放的陵寢,只設置一名或兩名保衛(wèi)人員,每 24小時換一次或一人終日看守,不分晝夜。
二是路途比較遠。因為工作的特殊性,無論春夏秋冬,不管天氣情況,都要堅持騎自行車到崗。雖說馬蘭峪在清東陵的東側(cè),但實際到上班的陵寢也有十多里的路程。白天上班還好,主要是夜晚,路窄、草茂、溝深,一手騎車一手持手電筒照著路面,尤其冬天的路面特別滑,稍不小心就會掉進路邊的深水溝里。到崗位的時候,身上也會被淋濕,沒有干燥的衣服可換,只能靠體溫烘干。夜間的陵區(qū),冬季是寒冷的風吼,夏季是馬槽溝內(nèi)的蛙聲一片,氣候環(huán)境非常潮濕。守陵的工作是異常孤獨寂寞的。由于人員少,不能常在值班室里休息,更不能睡覺,只能站在*明顯的宮門或到陵寢內(nèi),不停地用手電筒打量四周動靜。而且,越是天氣不好的時候,如下雨、雷閃、下雪、刮大風等惡劣天氣,
作為守陵人就要到陵內(nèi)外勤轉(zhuǎn)、勤看、勤聽,以防有人盜竊或者因惡劣天氣造成陵寢發(fā)生火災和損壞。
三是頗具危險性。上崗人員除了一個手電筒外,就是赤手空拳,沒有任何警戒工具。陵寢之間相隔較遠,與村莊民居也相距甚遠。一旦出現(xiàn)偷盜、搶劫事件,對方是有備而來,可能帶有作案工具和兇器,看守陵寢的人連呼救的可能都沒有,因為發(fā)現(xiàn)對方的時候危險已經(jīng)到了身邊。在全力以赴的打斗過程中,也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呼救,更不要說有時間打內(nèi)部電話報警了。因此,除了全神貫注地巡視,以便提早發(fā)現(xiàn)可疑和危險情況外,只能默默祈禱平安。
在清東陵守陵這樣的苦工作,也正是徐鑫任勞任怨負責的工作,他看守的皇陵沒有發(fā)生過火災和盜搶。然而,作為剛出校門的學生,無論是體質(zhì)還是工作經(jīng)驗,徐鑫比不過那些年長的同事,自然受罪是*多的,以致落下腿怕冷、無力及常年疼痛的毛病。對此,徐鑫曾多次想打退堂鼓,但*終還是堅持了下來。按他的說法,自己是滿族人,是守陵人的后裔,對清朝歷史有著執(zhí)著、癡迷、深厚的感情。
徐鑫認為,清陵文化的繼承和研究更重要。因此在看守皇陵之余,他更注重研究和弘揚清陵文化,于是將業(yè)余時間和精力放在清宮檔案的查閱及實地調(diào)查上,潛心研究清陵文化二十余年,憑借著扎實的基本功、嚴謹負責的態(tài)度,先后出版了被業(yè)內(nèi)稱為“良心書”的《鐵腕女人:清東陵慈禧陵劫難之謎》《香妃迷案》《大清皇陵私家相冊》等二十余部專著,發(fā)現(xiàn)并填補了很多清陵研究領域的空白,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清朝帝陵文化系列”作品。
該系列作品以正史、清宮檔案為基礎,結(jié)合當今史學*新研究成果,將實地調(diào)查和歷史文獻記載有機地比對、結(jié)合,以樸實無華的文字輔以圖片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清朝的永陵、福陵、昭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皇陵的風水、建筑規(guī)制、陵寢特點、陵寢祭祀、陵寢管理和保護、陵寢被盜和清理等,以全新的形式向世人解讀了大清皇陵這部看得見、摸得著的“大清歷史檔案”。作為一部濃縮的清朝歷史,清朝皇陵就像一面多棱鏡,從不同角度折射著清王朝曾經(jīng)的發(fā)展、輝煌和衰落。書是本本精彩,歷史是代代沉重。
概而言之,整個大清王朝共建有十二座皇陵,每一座皇陵又都是一個王朝歷史的縮影;走過每一座皇陵,都是穿越一部歷史年輪。因此,清朝皇陵是清王朝興衰發(fā)展的影子,是一部記載社會和國家的大百科全書,它將天、地、人與龍、沙、穴、水等有機融為一體,成為一部傳承中國風水學的堪輿寶典;它將各部門、管理、保護機構(gòu)高效組織在一起協(xié)同工作,因此又是一部現(xiàn)代管理學;又由于清朝皇陵需要科學規(guī)劃建筑布局和建筑規(guī)制,它還是一部古代建筑學。清朝皇陵建筑不僅美輪美奐,它們的所在地也都是風水極佳的夢幻之地,山形地貌在完全符合風水標準的完美與吉祥的同時,也*大限度地融入了崇高、永恒的人文精神。假如讀者是位有心人,一定會從這一系列圖書中獲益匪淺,尤其在精神上得到與現(xiàn)實觀感不一樣的快樂。
從歷史發(fā)展角度來說,無論是在工作中的履行職責,還是在工作之外的堅守,徐鑫已經(jīng)不再是普普通通的“守墓人”,而是名副其實的“清陵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人”,其更多的貢獻還是體現(xiàn)在陵墓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希望徐鑫不忘初心,在清陵文化探索研究和傳承弘揚的道路上繼續(xù)
努力,為社會奉獻更多精彩的作品。
2017 年 9 月于北京
神功之下:努爾哈赤陵及其祖陵卷 作者簡介
徐鑫,男,滿族,河北省遵化市人。自幼愛好歷史,對清朝陵寢的興趣尤其濃厚。1993年8月起在清東陵工作,長期致力于清朝陵寢的研究、保護和發(fā)掘。在國家一級刊物上發(fā)表多篇學術性文章,并出版《香妃遺事》《香妃迷案:清宮檔案與考古中的香妃》《鐵腕女人:清東陵慈禧陵劫難之謎》《地下佛堂:清東陵乾隆陵地宮清理之謎》《大清皇陵私家相冊》,以及清帝陵系列等二十余部專著,其中清帝陵系列影響甚廣。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經(jīng)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