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哲學中國·第二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1967
- 條形碼:9787522701967 ; 978-7-5227-019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哲學中國·第二輯 內容簡介
《哲學中國》輯刊由鄭州大學哲學學院主辦,每年出版兩輯(逢6月和12月),每輯有一主題,就哲學領域之各種論題展開討論和對話,激發哲學智慧,塑造意義世界,關注公共生活,化解全球風險。
哲學中國·第二輯 目錄
儒家自我與西方自我
——一個生成論的考察
浪漫派的自我概念
氣化哲學與先秦思想中的自我觀念
精神修辭:道家論心的譬喻
早期儒家的“為己之學”何以
“心術為主”?
東西方哲學論說
什么是道家的無?
——兼論道家的秩序形上學
從《儒行》到《儒效》
——先秦哲學的發展與轉折
墨家“實”義新探
——以《墨經》“實,榮也”句為中心
兩種“六經皆禮”
論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儒”“法”“道”
三種智慧觀的比較研究
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唯物史觀基礎
四種上帝之死
——在尼采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間
唯物史觀視域中的反貧困思想及其學術意義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共同體”概念
儒家研究新著評論
世界哲學中的儒家哲學
——安樂哲教授《儒家角色倫理學:一套特色倫理學詞匯》評析
激活儒家倫理的當代價值
——評《儒學美德論》
儒家美德論:從倫理到政治
——黃勇教授《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評析
哲學家訪談錄
馬克思哲學與當代中國
——訪吳曉明教授
時代問題的人學自覺
——訪豐子義教授
努力推動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訪賀來教授
哲學殿堂
清華哲學譜系自敘
稿約
《哲學中國》征稿啟事
哲學中國·第二輯 節選
作為青年黑格爾派*初成員的馬克思、恩格斯都實實在在、認認真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早一次我認為是恩格斯1844年1月發表于《德法年鑒》上的《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文章中。恩格斯在這個文章中就講到卡萊爾,我們知道卡萊爾是歷史唯物主義英雄史觀的代表人物,是辜鴻銘先生的老師,辜鴻銘先生在愛丁堡大學讀碩士學位,他的導師就是卡萊爾。卡萊爾這些話跟辜鴻銘先生的觀點非常接近:人們不再相信上帝了,社會失去了靈魂,開始出現精神危機,人們陷入利欲熏心、貪得無厭的地步,社會越來越世俗化。怎么辦?卡萊爾對此非常擔憂,希望找到一個新神,新的崇高和神圣的東西作為替代對象來補充上。原來基督教的上帝死后,在基督教上帝死后的位置上給他找一個替代品,這個替代品是勞動。 恩格斯就開始嘲笑卡萊爾,說上帝死了才導致人們沒有靈魂、陷入空虛,這不但太膚淺,而且把問題說反了。卡萊爾在德國待過幾年,沒有學到德國哲學的精髓,只學了一點德國文學的皮毛。不是上帝死了之后才空虛,而是上帝一開始誕生就意味著空虛。因為按照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上帝是一個幻覺,象征著虛幻妄念。比如,費爾巴哈就說,上帝就是人的類本質的理想化表達。認識到上帝的本質是人,不信上帝了就是擺脫了妄念。恩格斯寫這篇文章幾個月之后才誕生尼采,更是接著費爾巴哈說道,上帝是*無能的人、一事無成的人所想象出來的一個幻覺,借助這個幻覺讓上帝替自己來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所以,上帝之死就是人勇敢、成熟、壯大的象征。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次講到上帝之死。 馬克思、恩格斯第二次思考上帝之死問題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我們知道《德意志意識形態》這本書2/3的篇幅是用來批評施蒂納的,只有一小部分是批評費爾巴哈的。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批評費爾巴哈是批判施蒂納的一個副產品。因為施蒂納先是在他的1843年年底,1844年年初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首先批評了當時如日中天的費爾巴哈,而馬克思、恩格斯當時還非常崇敬費爾巴哈。費爾巴哈一度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領軍人物,現在施蒂納超過了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要超過施蒂納,必須首先越過費爾巴哈。施蒂納自以為在青年黑格爾派批判基督教殺死上帝的比賽中得了冠軍,根據布朗的說法,馬克思也大體接受。“斯蒂納(Stirner)被描述為在這種發展的過程中走出*后一步的人,無論如何,馬克思是這樣理解的。”但這樣說的前提是青年黑格爾派成員不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出版后,青年黑格爾派成員們都競相寫文章批評施蒂納,可是寫不出什么像樣的文章,他們的文章*多十幾頁,多數不超過十頁,施蒂納看了以后大部分都不予理睬,因為沒什么新意,這更增加了施蒂納關于這幫家伙被我收拾掉了的自信。只是他沒有想到,有兩個年輕人在他的書的刺激之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提出了新的思想,寫了一本《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書,超越了包括自己在內的青年黑格爾派。可惜《德意志意識形態》到1932年才出版,施蒂納沒有看到,所以他還是帶著高度自信離開的這個世界,不曾知道自己很快就被超越了。 的確,按照施蒂納的邏輯,費爾巴哈解構上帝就是把上帝視為人的本質的一個理想化,這樣只是打發走了上帝,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人所固有的類本質,在施蒂納看來仍然是一個帶引號的、變相的“上帝”,虛幻的“神靈”。必須祛除一切神靈,才能告別上帝。在施蒂納的邏輯里,人小時候把物質的東西當作一個偶像,拜物,人青少年時期崇拜一種精神偶像,這都是不成熟的表現。只有認識到物質偶像和精神偶像都不值得崇拜,世界上只有一種東西值得人敬拜,就是與眾不同的自我(唯一者),人才成熟了。每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有無限的奧秘,具有個性、唯一性,有無限奧秘,每個自我的發現和實現是每個人唯一值得認真對待的事情。這才算真正殺死上帝了。 ……
哲學中國·第二輯 作者簡介
王中江,男,1957年出生,河南省汝州市人,中共黨員。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先后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哲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河南大學兼職教授、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