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0861
- 條形碼:9787522700861 ; 978-7-5227-008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社會優秀的政治思想文化之一。明清時期,傳統民本思想發生嬗變,新民本思想應運而生。新民本思想的“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統民本思想被賦予新的時代特征,產生一些有重大突破的核心命題;二是民的核心內涵為富民階層,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價值取向和利益要求,對自身社會價值進行明確估量。新民本思想成為富民階層在思想領域內釋放力量和發揮作用的集中反映。
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目錄
**節 選題緣由
第二節 研究狀況
第三節 本書的基本思路
**章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概述
**節 傳統民本思想的核心內容
第二節 傳統民本思想的本質特征
第二章 明清民本思想·重民篇
**節 繼承傳統的明清重民思想
第二節 明清重民思想的嬗變
第三章 明清民本思想·養民篇
**節 繼承傳統的明清養民思想
第二節 明清養民思想的嬗變
第四章 明清民本思想·富民篇
**節 繼承傳統的明清富民思想
第二節 明清富民思想的嬗變
第五章 明清民本思想·教民篇
**節 繼承傳統的明清教民思想
第二節 明清教民思想的嬗變
第六章 明清民本思想解析
**節 明清民本思想的歷史定位
——繼承與嬗變
第二節 明清民本思想嬗變的基點
——富民階層
第三節 明清“新民本”思想的歷史作用
——近代民主思想傳入的“橋梁”
主要參考文獻
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節選
二 君為本與民為本:君權至上的絕對維護 傳統民本思想不可能從根本上保障民眾的政治權、生存權、發展權、教育權。其中的“民本”總是與“君本”緊密相連,它是在承認專制君主權威至上的前提下,才把“民”視為“本”,其本質是以君王為根本,目的是維護君權的穩固。有學者就指出:“由于時代及階級的局限,古代統治者推崇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和價值追求是為了維護、鞏固及強化皇權,‘民貴君輕’的宣言難以掩飾‘君貴民輕’的本質,‘君本’為實而‘民本’為虛。”劉澤華也說:“君本與民本互相依存,談到君本一定要說民本;同樣,談到民本也離不開君本,但君本的主體位置是不能變動的。” 民本思想產生的根源,就是因為統治者意識到民眾具有推翻君主的巨大力量,是威脅君主統治的*大禍根,那么從鞏固自身的統治出發,君主就應該妥善處理好與民眾的關系,自覺地以民為本,節制貪欲,關愛眾生,養護眾生,杜絕殘暴和害民的行為,盡量不要激起民眾的反抗。傳統民本思想的基本功能是在肯定君主統治的合法性的前提下,通過寄希望于擁有絕對權力的君主自我覺悟或對其行為提出適當的限制、要求和義務,實現君與民雙方的互利互惠。 所以,民本思想不是從主動維護民眾權利和利益的角度提出的。“畏民”只是出發點,“防舟覆”才是*終的歸宿,對“民”的地位的強調、對“民”的生存和發展的關注,只是獻給君主的一服“清醒劑”,是用來讓君主統治民眾、對付民眾的手段,*終目的是保證君主的長期統治和王朝的持續強盛。歷代思想家、政治家雖然高唱民本的調子,盡管動聽,但其實質只是君主專制統治的安全閥和緩沖器,變成統治者的統治策略,在“朕即國家”的大一統和正統思想下,民本思想的歸宿點永遠都在于維護皇權專制制度。從一定意義上說,民本思想之所以能一直在君主專制的土壤里發展壯大,就是因為它的重心在君,因為君的問題才涉及重視民的問題。民本思想就其本質而言,不過是君主專制制度的補充,可以將其概括為一句話:“為民作主。” 在整個傳統社會,君主始終擁有不受制約的特權,無論民本思想中各自的側重點有多么大的差異,但都是以肯定君權為先決條件的,且這個特權并沒有因朝代的更迭而減弱,反而總是在不斷地強化。因為民本思想使人們把整個社會解決社會問題、改善生活境遇的注意力放在對所謂“圣王明君”的呼喚上,而不是對社會制度的改造上,即便發生社會問題,也不是從制度上找原因,而是寄希望于“圣君”“賢君”“明君”的出現,認為他能寬厚仁德,為民做主,愛民如子,體恤民眾,民眾自然也愿意服從他的統治,這無形中強化了民眾對君主的依賴性。此外,即便遇到昏君和暴君,民眾想到的也不是推翻君主,自己當家做主,而是另立圣明君主,由新的君主來改變自己的際遇。在這樣的過程中,君權被強化,君的作用更加顯現出來,成為高高凌駕于民眾之上的獨立客體。“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把君主抬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君主把握、代表著天理,民眾服從于君主就等同于服從天理,民眾的生死禍福全仰賴于作為“父母”的君主的開明和恩惠,君權絕對至上。 相反,民眾的作用卻被虛化,成為無足輕重的一個群體,只被當作政治的客體,不能成為政治的主體,沒有自己的聲音,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可避免地被忽略,根本沒有個人獨立的人格和尊嚴,也談不上個人的權利和利益。正因如此,民本思想對民的重視并不是全方位的,它主要倡導的是在民本的旗號下對民眾進行道德教化,順民心,收民心,培養全社會的忠君思想,讓君主更好地“使民”“用民”。 ……
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陳碧芬,女,1975年生,歷史學博士,云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明清社會史、云南地方史研究。長期為歷史系本科生、研究生講授“明清史”“中國社會史”課程。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云南社會科學》《暨南學報》《思想戰線》《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項,主持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等頌。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