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北京十一學校的1500天中國教育尋變李建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199386
- 條形碼:9787504199386 ; 978-7-5041-993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京十一學校的1500天中國教育尋變李建平 內容簡介
2014年教師節前夕,首屆基礎教育重量教學成果獎揭曉,北京十一學校以“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創新及學校轉型的實踐研究”獲特等獎。此前,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學校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國推薦其教改經驗。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中央電視臺等紛紛報道北京十一學校改革。 為什么是北京十一學校?這所學校到底發生了什么?它的經驗能否復制? 在北京十一學校進行變革的關鍵四年里,以報道國家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知名的資深記者李建平沉浸在校園里,記錄下這場少為人知,看似靜悄悄,實則驚心動魄的改革的諸多細節。每一位關心中國教育未來的人,都能從該書的字里行間讀到一群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的掙扎與執著、力量與智慧,想象中國教育的未來圖景。
北京十一學校的1500天中國教育尋變李建平 目錄
卷一·改革真的來了
**章 大變革的前夜
第二章 學校轉型的偉大發端
一場靠前的大“折騰”
一場意味深長的告別
新教室,帶來了什么
倒逼課堂教學改革
挑戰千年的傳統
卷二·改革進入深水區
第三章 轉型,教育的專享出路
撬動學校轉型的強大杠桿
少有的“操刀手”
給學生一張幸福的課程表
學會選擇,學會負責
第四章 學校轉型的嚴峻挑戰
理想與現實夢魘般的沖突
發現了真實的教育
拿什么填補你缺失的歸屬感
第五章 組織變革與制度重建
“走班”的路上破冰前行
由“管理”到“服務”
放逐與回歸
管好自己就能飛
第六章 教師角色被重新定義
走出“雙軌”的尷尬
教師角色:不可逆的轉型
發現學科教師的神圣使命
誰在悄悄影響學生
第七章 學生的內動力從何而來
按下你的動機按鈕
喚醒心中的“巨人”
認識你自己
生長的力量勢不可當
第八章 教育如何實現個別化
調整視角:面向那一“個”
調整策略:針對每一“個”
調整管理:為了不一樣的“個”
“個”變得越來越不一樣
第九章 自主學習的能力從何而來
放手的困惑與掙扎
無處不在的“規劃”
一次全新的體驗
跳出小學段看小學段
第十章 新課程觀魅力何在
找回失落的課程價值
校園里的棗林村書院
學校無處不是課程
第十一章 評價如何促進學生發展
多把尺子衡量學生
抓住過程性評價這一“牛鼻子”
診斷的科學運用
評價“大法”簡單易行
第十二章 改革,高三不是禁區
高三復習悄然變臉
高三是生活
高三是陪伴
這一屆有點兒不一樣
卷三·看見了不一樣的風景
第十三章 新教育形態驚現校園
生態重構:在校園里自由呼吸
學習重構:不一樣的認知體驗
關系重構:要有看得見的平等
生活重構:造就有公民特質的校園生活
第十四章 重新定義學校
把學校辦得更像學校
學校是學生的
辦一所讓人舒服的學校
辦一所不完美的學校
第十五章 找回教師的職業幸福
穿行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建立追求真理的場所
不重復,就不倦態
幸福感由心態來決定
卷四·因何走到了這里
第十六章 教育變革的成功因素
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促進教育進步的文化變革
教師是**推動力
對話:變革之道
突破天花板的力量
走出路徑依賴
卷五·改革,仍在路上
后記
北京十一學校的1500天中國教育尋變李建平 節選
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他們想了許久、許久,坦白地說,他們不敢——盡管思想上有些松動,行動上仍然不敢,因為講練是*有效、*保險的辦法。如果課堂亂了怎么辦?學生成績下來怎么辦?而如果不改,形勢逼人,他們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年級主任田俊急得嘴上直起泡,可又不能用行政命令,因為這不是十一學校的文化。“我們是不是聊一聊哇?你對課堂教學有什么想法?你需要什么支持?”他每天能做的就是追在老師后面“問候”,在一遍遍的“問候”中,在一次次與老師的聊天兒中,他不斷地啟發、引導、鼓勵老師敢于放手。 高一語文老師雷其坤率先破冰,“學習任務書”應運而生。任務書按照單元設計學習任務,學生課前在“學習任務書”的指導下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進行課堂討論;課堂上,教師不再追求講授知識的精彩,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沉悶的天空終于透出了一點兒亮光,大家的臉上也有了一絲笑容。 緊接著,數學老師李久權也嘗試著放手,上課學生不會解題時,他反復告誡自己:“不要提示,不能提示!”他知道,提示是把練習跳高的學生托過橫桿去,學生此刻需要的是糾正錯誤動作和發展彈跳力。沒想到,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用了多種方式解題,思考的深度超出了老師的預期。雖然這樣的課看起來磕磕絆絆,不那么順暢,不那么完美,但是,學生敢說了,會思考了,這一下子堅定了李老師的信心。這一天,對于李久權老師來說,是個不平凡的日子,他終于戰勝了自己,向著理想的境界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沒多久,生物學科也有了突破,王春易老師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形成單元教學,以專題的形式呈現。同時,精心設計了學習規劃書,把一個單元包含哪些內容、安排幾課時全部告訴學生,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規劃,自主學習新的知識。上課基本是做實驗,討論、研究有價值的問題。 很快,變革的腳步走進了渴望變革、渴望解放的一間間教室,語文老師南紅英嘗試閱讀“不設限”,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優質、*“前沿”的文本。秦建云老師嘗試整體設計大單元教學,從教材中梳理出32個問題,開學初就交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課上不講那么多題,而是提問題。“教書20多年,一直堅守著課堂規范,每一步一定要按照流程走,絲毫不敢改變。現在,終于敢于舍棄一些,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調整課堂的流程,這是我的一個突破。”語文老師閆存林臉上露出了釋然的輕松。 過完國慶節長假,上班**天,高二年級主任田俊碰到剛剛從美國考察回來的王春易老師后問:“怎么樣?”“哎呀!我的收獲可大了。”王春易老師異常興奮,“我發現他們教改的思路與我們的思路基本是一致的,我們的硬件設施比他們還要好。但是,我們太過于強調形式,比如,桌椅擺放要整齊、作業格式要一致,等等。”王老師一邊說著,一邊打開電腦讓田俊老師看美國學生做的細胞模型。 通過外出考察學習王春易老師的思路進一步打開。進入12月份,生物教學的變化更為可喜,學習細胞時,教室成了美麗的細胞世界;學習發酵時,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在發酵…… 2011年1月22日,王春易老師在期末總結會上發言,激動地描述著這種改變:“學案成為有效預習的幫手,單元整合、預習、討論、梳理框架圖,每個人都在動,都忙得不亦樂乎。過去,我總認為:‘我不講學生怎么可能會呢?’我教了20年生物,**次讓學生做細胞模型,有水果的、橡皮泥的,可形象了。放棄了熟悉的教案、精美的板書、完整的課件、流暢的講授,究竟有什么收獲呢?我是一個特別追求完美的人,我不能忍受不完美,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滿身泥濘,一點兒也不完美……”王春易老師哽咽了,說不出話來,會議出現了短暫的冷場,會議室里安靜極了,幾乎可以聽見每個人的心跳,坐在前排的夏靜老師握緊拳頭用力喊了一句:“我們上路了。”會議室里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這時候,許多老師的眼圈都紅了。在改革的艱難歲月里,他們手挽著手,肩并著肩,互相鼓舞,相互攙扶,心靠得很近、很近。 ……
北京十一學校的1500天中國教育尋變李建平 作者簡介
李建平,《中國教育報》資深記者。曾全程跟蹤報道國家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新世紀中國課改重大事件和決策過程的見證者、記錄者,著有《聚焦新課程》《聚焦新課程Ⅱ——解析新難點》等。2010年5月至今,全程跟蹤觀察北京十一學校“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創新及學校轉型的實踐研究”,親歷了十一學校教育改革過程中的困惑、掙扎與突破。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