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醫學基礎(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2591
- 條形碼:9787030722591 ; 978-7-03-07225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學基礎(第2版) 內容簡介
醫學發展到現在,已成為一門內容很好豐富的學科,其分科越來越細,它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共同為增進人類健康而發揮作用;A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三者構成了醫學的主體。醫學基礎的基本內容就是了解和掌握三者的內涵和辯證關系;A醫學從組織細胞、分子水平研究疾病,臨床醫學從個體水平研究疾病,而預防醫學則從環境和群體水平研究疾病和健康,從而使我們對疾病和健康的理解更趨于全面和深入。本教材涵蓋了醫學的起源、進展以及生命和健康的基本內容,涉及病因學、癥狀學、生理學、預防醫學及臨床各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新進展,使讀者更全面、系統地了解醫學的整體,豐富和拓展其醫學基礎知識。 本教材是醫學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為醫學相關專業如基礎醫學教師、臨床醫學基礎人員、臨床全科醫生以及交叉學科科研人員等的參考書。
醫學基礎(第2版) 目錄
**章緒論(1)
**節醫學基礎的含義與內容(1)
第二節醫學的起源與發展(2)
第三節醫學的進展(6)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表現與功能調節(8)
**節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8)
第二節機體的內環境和穩態(8)
第三節機體生理功能的調節(9)
第三章細胞與組織(11)
**節細胞的形態結構及細胞周期(11)
第二節細胞的基本功能(13)
第三節細胞衰老與凋亡(19)
第四節組織(23)
第四章損傷修復與炎癥(26)
**節損傷的修復(26)
第二節炎癥(32)
第五章疾病概論(40)
**節生命與健康(40)
第二節疾病(47)
第三節衰老與死亡(51)
第六章疾病的病因(57)
**節病因的概念(57)
第二節引起疾病的外因(58)
第三節疾病發生的內在條件(60)
第四節醫源性疾病的病因(63)
第七章疾病的治療(70)
**節非藥物治療(70)
第二節藥物治療學基礎(73)
第三節生物制品和生物治療(80)
第八章疾病的表達———癥狀學(84)
**節發熱(84)
第二節咳嗽(90)
第三節胸痛(92)
第四節水腫(93)
第九章呼吸系統(98)
**節呼吸系統生理(98)
第二節急性支氣管炎(104)
第三節阻塞性肺氣腫(105)
第十章循環系統(108)
**節循環系統生理(108)
第二節腦血管。118)
第三節原發性高血壓(121)
第四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26)
第十一章消化系統(128)
**節消化系統生理(128)
第二節上消化道出血(137)
第十二章泌尿系統(142)
**節泌尿系統生理(142)
第二節慢性腎小球腎炎(148)
第十三章血液系統(150)
**節血液系統生理(150)
第二節急性白血病(154)
第十四章內分泌系統(158)
**節內分泌系統生理(158)
第二節糖尿。168)
第十五章普通外科疾。172)
**節外科內容概述(172)
第二節闌尾炎(173)
第十六章婦科疾病(177)
**節女性生理(177)
第二節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181)
第十七章神經系統與腦科學(186)
**節神經系統生理(186)
第二節腦科學基本內容(190)
第三節腦疾病的基本知識(192)
第十八章感染與免疫(196)
**節感染的概述(196)
第二節感染過程中機體的免疫反應(199)
第三節hiv感染與艾滋。203)
第十九章腫瘤學基礎知識(209)
**節腫瘤流行病學的概念及研究范疇(209)
第二節腫瘤病因學和發病學(212)
第三節腫瘤的臨床表現(214)
第四節腫瘤的治療方法(215)
第五節腫瘤的預防(216)
第二十章疾病的康復(218)
**節康復醫學的概念(218)
第二節康復醫學的組成(219)
第三節康復的對象與原則(220)
第二十一章預防醫學與疾病的控制(222)
**節預防醫學概述(222)
第二節疾病的預防與控制(227)
第三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與控制(235)
第四節環境與健康(238)
第五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39)
醫學基礎(第2版) 節選
**章緒論 醫學(medcme)源于拉丁語“Medeor”一詞,原意“治療術”。醫學由古代勞動人民創造,與人類文明同時產生,F代醫學(20世紀以后的西醫)的發展不過百年歷史,人們對醫學的認識沒有止境。在近代相繼提出了許多醫學的定義,如英國《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對醫學的定義是:“醫學是研究如何維持健康及預防、減輕、治療疾病的科學,以及為上述目的而采用的技術!薄吨袊倏拼筠o典》(1990年)對醫學定義是:醫學是認識、保持和增強人體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促進機體康復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實踐活動。”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因為人的自然屬性,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然而人又具有社會屬性,人生活在社會中,社會的環境、經濟和文化等因素對人類的健康和疾病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醫學也同樣具有雙重屬性。 **節醫學基礎的含義與內容 醫學基礎的內容多、范圍廣。醫學研究和服務的對象是人,主要研究人的生命過程、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因素與規律以及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手段。 一、醫學的目標 傳統的醫學以救死扶傷、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為目標。1996年,一項歷時三年、多國合作的研究科學界定了21世紀醫學的四大目標:①預防疾病和損傷,促進和維持健康緩解和減輕因疾病帶來的疼痛和痛苦;治療和護理患者,照料不能治愈的患者防止過早死亡,追求臨終關懷。21世紀醫學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集預防、醫療、保健為一體,以求實現“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 二、現代醫學學科體系(四大類) 現代醫學是以科學和技術為核心,以公益事業為本質,通過認識、預防、治療人的身心疾病,維護、恢復和增強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的綜合知識體系和實踐活動。 1.基礎醫學是基礎的醫用科學,也稱臨床前學科,是指與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實踐相關的醫學基礎理論諸學科的總稱。其屬于基礎學科,是現代醫學的基礎。基礎醫學是研究人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主要研究正常和異常人體的形態結構、功能、病因、病理及防治。基礎醫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醫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醫學遺傳學、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病理學、藥理學等。 2.臨床醫學是醫學科學中研究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的各專業學科的總稱。它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從整體出發結合疾病病因、發病機制和病理過程,進而確定診斷,通過治療和預防以消除疾病、減輕患者痛苦、恢復患者健康、保護勞動力。以所處理對象、方法或器官系統的不同,可區分成各個臨床學科,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精科病學、神經科學、泌尿外科學、皮膚性病學、眼科學、骨科學、放射科學、急診科學等。 3.預防醫學是以人群為主要研究對象,用預防為主的思想,針對人群中疾病的消長規律,采用基礎科學和環境衛生科學方法,探索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規律,應用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等原理與方法,分析環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衛生措施,以達到預防疾病、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目標的一門學科。預防醫學包括流行病學、環境醫學、健康教育學、自我保健學、衛生統計學、營養和食品衛生學、社會醫學等。 4.醫學交叉學科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類學科體系,其包括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醫學史、醫學信息學、衛生事業管理、健康管理、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傳播、醫學社會學等。 第二節醫學的起源與發展 瑞典病理學家科爾克 亨申曾說過“人類的歷史即是疾病的歷史”。醫學起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過去的醫史學家對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諸如醫源于神、醫源于圣、醫源于巫、醫源于動物本能、醫源于人類之愛、醫源于勞動等,都各有所據,又各有所偏。醫學的起源不可能是單一因素作用所能解釋圓滿的,而是諸種因素綜合參與不斷發展的結果。 一、醫學發展史(古代) 1.醫學的起源——原始醫學原始人類在依靠植物為生的長期過程中,開始逐漸熟悉植物的營養、毒性和治療作用。中國古代稱藥物書為“本草”,英語中稱藥物為“drng”(即干燥的草木)這都說明藥物是起源于植物。由于生產工具的進步、弓箭等的發明,人類開始了狩獵及畜牧,于是出現了對損傷的簡陋救助法,如創傷、骨折、脫臼的治療。同時人類開始認識動物的營養價值,動物藥物也隨之出現。因此醫藥知識的起源是人類集體經驗的積累,是在與疾病斗爭中產生的。樸素的醫藥知識在發展為醫學和藥學的過程中,各地不同的哲學思想對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中醫學受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希臘的醫學受四元素思想的影響等。 2.古代奴隸制社會的東方醫學奴隸的勞動使勞動分工成為可能,也為文化和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在奴隸制社會開始有了“職業醫生”的出現。隨著奴隸制社會的發展和鞏固,醫學中的宗教色彩增加。中國《山海經》里記載:巫彭”“巫抵”“巫陽”等都是神醫;印度、埃及、巴比倫的醫學也籠罩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奴隸制社會的醫學文獻,多半出自僧侶之手,因此這些文獻中含有許多迷信成分。 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埃及形成奴隸制社會,文化巳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們認為一切歸神主宰,因此僧侶兼管為人除災祛病,宗教與非宗教的經驗醫學混雜在一起。他們為了驅逐身體內的鬼怪,使用了催吐、下泄、利尿、發汗等方法,并巳知灌腸法。埃及富人因為迷信將死者遺體永久保存,約自公元前3000年開始實行尸體干化法,用香料藥品涂抹尸體制成“木乃伊”。這為人們對人體構造的認識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而且成為現代研究古代病理學的寶貴材料。 印度在公元前4000年末至前3000年初形成了奴隸制社會。《阿輸吠陀》記載了醫藥和衛生,是較晚期的作品。根據史料記載,印度的外科很發達,大約在4世紀時就能做斷肢術、眼科手術、鼻的形成術、胎足倒轉術、剖宮產術等;印度人除應用植物藥外,還采用動物藥和礦物藥。由于毒蛇多,印度還有專門治蛇咬傷的醫生。印度醫學認為健康是機體的三種“原質”——氣、黏液、膽汁正常配合的結果。之后希臘醫學的“四體液說”影響了印度,使原有的“三體液說”增加了血液,成為“四大”學說。 公元前3000年末至前2000年初,在兩河流域的中部,巴比倫形成了奴隸制社會。巴比倫和亞述的占星術與醫學有密切的關系。他們認為身體構造符合于天體的運行,他們重視肝臟,認為肝臟是身體之主要器官并用于占卜,對祭祀所用動物的肝臟檢查極為精細。約在公元前1700年巳經有巴比倫王漢謨拉比制定的法典,其中有關于醫療法的規定,是世界*早的醫療法律。 3.古代奴隸制社會的西方醫學公元前7至前6世紀,希臘從原始氏族社會進人奴隸制社會,希臘醫學是后來羅馬以及歐洲醫學發展的基礎。公元前5世紀,恩培多克勒提出一切物體都由四種元素組成:火、空氣(風)水和土(地),這四種元素以不同的數量比例混合起來,成為各種性質的物體,這與中國的五行學說相類似。例如,肌肉由分量相等的四種元素混合而成,神經由火和土與雙倍的水結合而成。 希臘醫學的代表人物為希波克拉底。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是現在研究希臘醫學*重要的典籍。希波克拉底學派將四元素論發展成為“四體液病理學說”。他們認為機體的生命取決于四種體液:血、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四種元素的不同配合是這四種液體的基礎,每一種液體又與一定的“氣質”相適應,每一個人的氣質取決于各自體內占優勢的液體。四體液平衡則身體健康,失調則多病。希波克拉底學派傾向于從統一的整體來認識機體的生理過程。他們認為“疾病開始于全身,身體的個別部位疾病能相繼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如腰部引起頭部的疾病,頭部引起肌肉和腹部的疾病,而這些部分是相互關聯的,能把一切變化傳播給所有部分”。希波克拉底學派還關注外界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有比較明確的預防思想。他們教導年輕的醫生,在進人一個沒到過的城市時,要先研究該城市的氣候、土壤、水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等。作為一個醫生,只有預先研究城市中的生活條件,才能做好城市中的醫療工作。他們要求醫生不要妨礙病理變化的自然過程,應根據醫學知識并考慮自然過程來進行工作。 羅馬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為了保持軍隊的戰斗力,羅馬帝國巳有軍醫機構。為防止流行病,羅馬帝國設有“醫務總督”的職位,他們負責舉行考試,批準經政府許可的開業醫。羅馬在公共衛生方面也有較高的水平,利用奴隸勞動修建了城市的水道和浴場;在著名的“十二銅表法”中,還禁止在市內埋葬,并指出要注意飲水衛生等。 4.中世紀歐洲醫學中世紀的歐洲處在經濟文化衰落時期,神學滲透到一切知識領域,醫學也由僧侶掌握,只有他們懂得拉丁語,保存了一些古代傳下來的醫藥知識,他們為患者看病,也替患者祈禱,成為所謂的“寺院醫學”。把治愈與“神圣的奇跡”聯系在一起阻礙了醫學的發展。 11~13世紀,歐洲許多城市建立了大學,其中*有名的醫學院屬薩列諾和帕多瓦兩所大學,它們受經院哲學影響*小,在歐洲中世紀發揮了促進醫學發展的作用。在中世紀,大學的主要學科為經院哲學,它的基本內容為解釋或論證《圣經》的真實性。當時學醫主要是學習希波克拉底、加倫和阿維森納的著作,死記權威著作上的教條而輕視實踐,故步自封,醫學上的進步很小。此外,歐洲中世紀流行病傳播猖獗,其中以鼠疫、麻風和后來的梅毒為*盛。麻風在13世紀*為猖獗,在歐洲平均每400人就有1人患病,后經嚴格隔離才停止蔓延,這也促進了歐洲醫院的設立。 7~8世紀,阿拉伯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同時與東方商業交往頻繁,又吸收了印度和中國的文化,因此起到了溝通歐亞各民族文化的作用。阿拉伯醫學指使用阿拉伯語言區域的傳統醫學。8~12世紀這個地區的醫學很發達。阿拉伯在化學、藥物學和制備藥物的技藝方面很有成就。當時的化學即所謂“煉金術”。煉金術的目的雖然荒誕無稽,但無數次的試驗建立了一些化學的基本原則,發現了許多對人類有用的物質和在醫療上有用的化合物,還設計并改進了很多實驗操作方法,如蒸餾、升華、結晶、過濾等。這些都大大豐富了藥物制劑的方法,并促進了藥學事業的發展。 二、醫學發展史(近代)——文藝復興后的近代醫學 西方近代醫學是指文藝復興以后逐漸興起的醫學,一般包括16~19世紀的歐洲醫學。 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醫學界也產生了一場以帕拉切爾蘇斯為代表的醫學革命。帕拉切爾蘇斯首先指出人體的生命過程是化學過程,主張用流行的德語寫書和講演,使醫學易為大眾所接受。此外,他重視實踐,反對煩瑣的經院哲學,反對中世紀的傳統和權威觀念。16世紀歐洲醫學開始擺脫古代權威的束縛,開始獨立發展,其主要成就是人體解剖學的建立。意大利畫家達 芬奇革新了解剖學,證明加倫所謂肺與心相通的學說是錯誤的,其描繪了心臟的構造與形態,發現主動脈根部瓣膜的作用在于阻止血液回流;維薩里根據直接的觀察來編寫人體解剖學教科書,1543年發表了《人體構造論》。此外,法國醫生帕雷改進了手術方法,在戰傷處理中用軟膏代替沸油處理火器傷,用結扎法取代燒灼法進行止血,做過異位胎兒倒轉術,創制過假手假足。14~16世紀傳染病非常流行,曾奪去無數人的生命,這時弗拉卡斯托羅提出有關傳染病的新見解,認為傳染病是由一種能繁殖的“粒子”造成的,還指出了三條傳染途徑。 17世紀英國科學處于領先地位,量度觀念巳很普及。圣托里奧*先在醫學界使用量度手段,制作了體溫計和脈搏計并*早開始了新陳代謝研究;哈維發現血液循環,于1628年發表了著作《心臟運動論》,標志著生命科學開始步人科學軌道。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的出現被用于觀察細胞、毛細血管、脾臟、腎臟等組織的微細結構。17世紀隨著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發展進步,出現了一些新的醫學學說,主要有物理學派、化學派和活力派。醫學物理學派主張一切疼痛、恐怖等都是機械的反應,認為人有靈魂;瘜W派則以化學原理解釋生理和病理現象,如荷蘭人西爾維烏斯曾致力于鹽類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