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京都千二百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6713
- 條形碼:9787208176713 ; 978-7-208-1767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京都千二百年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李乾朗、青山周平、李長聲、止庵傾情推薦 ·日本建筑文化史專家西川幸治、高橋徹與日本建筑插畫泰斗穗積和夫聯手打造 ·百余幅手繪圖精彩復現千年之都京都的營造與興衰
京都千二百年 內容簡介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其地東有鴨川,西有山陰道,南有巨椋池,北有船岡山,是一塊“四神相應”的福地。這就是今日的京都。 這座仿照中國古都建成的城市*初被稱為“平安京”,從規劃時就被致力打造成為日本的“千年之都”,平安宮與羅城門、東寺與西寺、金閣與銀閣……共同構成華麗舞臺,《源氏物語》《平家物語》在此上演,能樂、狂言在此孕育成型。 建都至今一千二百余年的京都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經歷無數災難與兵燹的古都如何浴火重生?孕育于其中的市民文化如何改變甚至主宰了城市的命運?這座城市見證了日本歷史與文化的興衰更迭,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悲歡離合,京都人的智慧與力量,也在古都的一次次新生中顯露無遺。
京都千二百年 目錄
《京都千二百年(上)》
太古時期的京都盆地是一座湖泊
渡來人的開發
建設長岡京
平安京的營建
以條坊制為基礎的都市規劃
平安宮
羅城門——平安京的正門
東寺與西寺——鎮護國家的寺廟
東市與西市——交易與交流的場所
大學寮與綜藝種智院——大學城的雛形
神泉苑與御靈會
賀茂祭的熱鬧景象
墳地——陰界的入口
官衙町——商業都市的緣起
貴族宅邸的寢殿造
平安京容貌的改變
百姓的住所
里內里
京域的擴大——法成寺的興建與治水宮城
平安京的別墅區
極樂凈土的夢想
連接都城與地方的道路
京畿白河的出現
繁榮的鳥羽水閣
條坊的變化
六波羅平氏政廳
遷都福原——平安京落幕
《明月記》的世界
京童登場——“天下財貨皆聚集于此”
京都與鐮倉
鐮倉佛教——發愿救濟庶民
釘貫與篝屋
二條河原落書
花之御所
金閣與銀閣
應仁·文明之亂
町的圍籬——町眾自我保衛
町堂與町眾
戰國時期的國民議會——國一揆
山科寺內町
南蠻寺
新形態藝能的誕生
大文字與五山送火
《京都千二百年(下)》
祇園祭——市民的贊歌
洛中洛外
小京都
織田信長入京
豐臣秀吉的城下町發展——聚樂第與土居
本愿寺
伏見城
豐國祭
御所與公家町
二條城與武家屋敷
本山與門前町
桂離宮與修學院離宮
保津川的挖掘
高瀨川的開掘
町眾文化之花——鷹之峰
河原與藝能
游藝世界——從島原到祇園
學術中心
書店
淀城下町
京屋敷
傳統產業日趨發達
傳統藝術中心——家元制度的確立
町組與町會所
京都的町家
西陣與地方紡織業
西向海運的開發
東海島的樞紐——三條大橋
寺院神社與觀光名勝
幕府末期的京屋敷與新選組
咚咚火災
快速凋落的首都
**期京都策
第二期京都策
平安遷都一千一百年——叮叮電車與博覽會
平安神宮
第三期京都策
大學都市
菜園都市
電影產業
戰爭與京都
歧路上的京都
京都的未來
參考文獻
京都千二百年 節選
新形態藝能的誕生 中世末期,真可謂“ 疾風怒濤”的時代。當時為了自衛與自治,出現了新形態的村町,加由新興宗教的萌芽,孕育出了新思想,進而發展出嶄新而盛況空前的獨特文化。 其中,“書院造”的誕生和“枯山水”庭園造景的完成,對日本建筑影響至巨。裝飾住宅內部的掛軸、襖繪、插花、工藝品等生活文化的基本雛形也在此時齊備。在近代西方建筑傳入之前,這個時代的建筑構筑了日本住居空間的基礎。 從畫家雪舟開始,水墨畫盛況空前,影響一直延續到江戶時代末期。其中,成為紙門、墻壁等障壁畫范本的狩野派,就在這個時期誕生。茶道與花道也在此時期奠立基礎。室町時代可說是現代日本傳統文化的濫觴,無人可以忽視,在藝能領域的表現也不例外。 日本傳統藝能的兩大代表“能”和“狂言”,就在這個時期成形。來自大和的父子觀阿彌和世阿彌將原來的“猿樂”升華成具有高度藝術性的能,在此之前,能充其量也只是寺社祭祀時在神前展示歌舞余興的一種雜技而已。 能起源于古代飛鳥時期從大唐傳來日本的“散樂”,是指“雅樂”表演結束后附帶演出的曲藝或雜技。平安時代稱之為“猿樂”,有人靠這種表演謀生。 鐮倉時代,在原本只是雜技的藝能中添加故事性,并配合歌舞,被稱為“猿樂能”。同時期,據說還有起源于田耕祭祀的“田樂能”,以及源自宮廷藝能的“延年能”等。觀阿彌、世阿彌以這些能為基礎,竭盡所能地加上白拍子、曲舞等既有的表演藝術,終于完成了猿樂能。這就是現代所謂的能樂。由于世阿彌深受足利義滿的寵幸,將軍家的庇護對能樂的形成和發揚光大起到了關鍵作用。 和能成套演出的是狂言。狂言將散樂中滑稽的部分獨立出來,內容兼具反權力及諷刺的特性,其特有的即興和滑稽深得大眾的喜愛,自成一格并具獨特地位。而由于這種反權力及諷刺性,有時也遭到禁演,但從觀阿彌的時代開始,狂言就穿插在能之間演出。 觀阿彌、世阿彌父子的出現,提高了人們對能的評價,從事專業演出的藝人受到武士政權和大寺院的保護與贊助,在藝能領域百花齊放。 同一時期,京都出現了名為“手猿樂”的業余藝能團體。其中,除了自古以來就居無定所的雜耍藝人外,還加入了具經濟力、身為新京都市民文化舵手的町眾。他們逐漸對歌舞產生興趣,僅只觀看專業團體的演出已不能獲得滿足,反而樂于粉墨登場,表演業余秀自娛,其中也有不少人因反復表演而成為藝人。 當時京都流行“女猿樂”,團中僅有女演員的“猿樂一座”曾經有公演記錄。足利義政時期首次有女猿樂記錄。至于江戶初期1603年(慶長八年),由出云阿國首次在京都演出的歌舞伎,也深受猿樂能的影響。在所有藝人演員中,狂言師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同時以女性為中心的角色分配,也深受女猿樂的影響。 室町時代是一個獨特藝能高度發展的時代,支持這些成就的“散所”民眾功不可沒。所謂的“散所”,是和“本所”相對應的稱呼。在全面實施“班田制”的律令體制下,每位民眾理應都住在固定住所。然而,逃避課稅、兵役而不登記戶籍的游民增加,他們以道路、河原、寺社境內為家,這些地點就叫散所。到了中世以后,連原本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也被稱為散所了。這些人當中,有為數眾多靠表演雜技為生的街頭藝人。在散所之中占據*大空間的就是河原,這里可謂是自由的空間。 在足利義政的支持下,觀世座在河原(現在的下鴨神社附近)舉辦了大規模的慈善公演。雖然出云阿國首次在京都演出歌舞伎的地點已不可考,但四條河原旋即成為歌舞伎的據點。這與該處是散所,是游民根據地的屬性不無關系。鴨川的河原原本因為容易泛濫,長久以來一直是社會底層民眾的棲身處所,此時也因緣際會成為新藝能興起之地。
京都千二百年 作者簡介
西川幸治 1930年出生于滋賀縣。京都大學工學院建筑學系畢業。工學博士。現任滋賀縣立大學人類文化學院院長,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專攻都市史及保存修景計劃。著有《日本都市史研究》《都市的思想》《歷史的街道──京都篇》《日本市街古圖》等。 高橋徹 1938年出生于大分縣。京都大學農學院畢業。朝日新聞社大阪本社編輯委員。從事日本國內主要的文化古跡報道,尤其致力于研究東亞文化史。著有《明石原人的發現》《發掘神秘的邪馬臺國》《道教與日本宮都》等。 穗積和夫 1930年出生于東京。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院建筑系畢業。曾就職于松田平田設計事務所,現為自由插畫家。活躍于汽車、男性時尚等領域,后積極投入帶有歷史風味的日本建筑和城町為主題的插畫創作,并以本系列作品為代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