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學區化管理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6311
- 條形碼:9787030696311 ; 978-7-03-06963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區化管理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重點提煉各地學區化管理體制改革的成功模式和成功經驗。
學區化管理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與我國學區化管理體制改革的現實狀況,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支持下,對5省(直轄市)調查研究,并對調研結果詳細的分析。在總結提煉諸我國學區化管理取得成就的基礎上,重點提煉各地學區化管理體制改革的成功模式和成功經驗,并將之推廣到全國。同時,也總結各地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在分析基礎上對我國未來學區化管理改革和學校在其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學區化管理研究 目錄
序
前言
圖目錄
表目錄
**章 學區化管理概論 1
**節 學區化管理的時代價值 2
第二節 學區化管理內涵的辨析 9
第三節 學區化管理的理論基礎 20
第二章 學區化管理方法的國際比較 29
**節 學區設置方法 30
第二節 學區入學制度 36
第三節 學區內教師流動機制 45
第四節 學區督導制度 52
第五節 學區投入保障機制 58
第六節 美國、法國、日本三國學區化管理的啟示 66
第三章 我國學區化管理的地方探索 77
**節 陜西省學區制改革的探索 78
第二節 北京市學區制改革的探索 84
第三節 上海市學區化管理的探索 95
第四節 地方學區化管理的啟示 108
第四章 我國學區化管理的區域模式 113
**節 東城區以機制為主的學區制改革 114
第二節 海淀區以體制為主的學區制改革 126
第三節 越秀區立體交叉模式的學區制改革 145
第四節 各區學區化管理的啟示 162
第五章 我國學區內部治理的探索 171
**節 東城區北東學區的“共產主義”模式 172
第二節 海淀區中關村學區的“共治共享”模式 182
第三節 金山區朱涇地區小學學區的“互通互助”模式 198
第四節 學區內部治理的啟示 205
參考文獻 211
索引 217
后記 219
圖目錄
圖2-1 日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申請入學的典型流程 44
圖3-1 北京市各區推行學區制(學區化管理)改革的年份起點 87
圖4-1 東城區學區工作委員會結構圖 117
圖4-2 海淀區學區制改革大事記(2014—2015年) 129
圖4-3 海淀區學區管理架構 139
圖5-1 朱涇學區學校申報科目、學區組隊共建流程 202
表目錄
表1-1 教育管理與教育治理的比較 25
表2-1 日本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擇校制度的類型 43
表2-2 教育財政公平性與教育財政充足性的聯系與區別 61
表2-3 美國典型地區促進教育公平發展的財政政策 62
表2-4 日本各級政府義務教育財政責任劃分 66
表2-5 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政府分擔情況 75
表3-1 北京市各區推行學區制改革的時間起點 86
表3-2 北京市“集團化發展與學區制改革”相關調查研究項目支出績效目標申報表(2020年度) 88
表4-1 海淀區學區制改革科學論證歷程 128
表4-2 海淀區 17個學區所屬學校劃分情況 130
表4-3 越秀區小學學區學校劃分情況( 2021年暫行) 149
表4-4 越秀區立體學區教師交流工作評價登記表(全日制交流,2017學年) 153
表4-5 越秀區立體學區教師交流工作評價登記表(跨校上課,2017學年) 154
表4-6 越秀區立體學區教師交流工作評價登記表(計次示課,2017學年) 155
表5-1 中關村**屆學區委員會名單 184
表5-2 2016年中關村學區成立大事記 185
表5-3 海淀區中關村學區管理委員會定期例會議題(2016—2017年度) 193
學區化管理研究 節選
**章 學區化管理概論 學區化管理是國家倡導的一項改革,明確其時代價值是改革的起點,準確把握其內涵是改革的基礎,科學構建其理論基礎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節 學區化管理的時代價值 我國學區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發端于20世紀90年代,興盛于21世紀。新時期,我國倡導此項改革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需要,是我國教育事業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后的新改革。 2018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2%;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9.6年(郭元婕,2021a)。 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實現了適齡兒童“有學上”,但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即“上好學難”,尤其是“就近上好學難”。為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黨和國家致力于破解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難題,使中小學充分且均衡發展,積極推行“就近入學”的政策,保障教育的起點公平。通過改革解決教育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改革辦學體制機制以實現義務教育充分均衡發展,已成為各界的共識。 我國學區化管理伴隨著學校招生制度而存在,小學招生的片區便有了對應的學區。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學區管理的內涵也隨著我國辦學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探索與深化發生了質的變化。這種變化有著深刻的時代意蘊,是我國推行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以及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教育需求的必然選擇。 一、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指出,要“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要實現這一目標,“簡政放權”勢在必行。 **,順應“簡政放權”的時代需求。有數據顯示,我國教育事業總體發展水平已經進入世界中上行列。①伴隨著我國教育的大發展,教育活動的內容日益增多、豐富程度日益提升,這在客觀上要求國家下放更多的教育行政管理權給地方,以便地方實行自主辦學。然而,我國教育行政人員編制的確定與行政層級密切相關,調查發現,區縣一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在編人員通常為5~15人。這種人員配置規模顯然不能滿足域內百姓對高質量教育服務的需求。 國家要簡政放權,包括下放教育管理權,可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卻無力承接,不堪重負,因此將教育的部分管理權“向下向外放”就成為政府的必然選擇。所謂“向下放”,是指將教育行政管理權向下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傳遞;所謂“向外放”,就是將部分教育管理權轉移到行政部門之外的組織機構。成立學區,以此來承接無處安放的部分教育管理權變成了許多地方的現實抉擇。學區的這一組織特性決定了其對上能承接政府交代的教育工作,對下能聯系學校,對外能溝通社區,為百姓提供服務,將政府因人員有限而無法實現的管理與服務落到實處,實現教育惠及一方。我國學區化管理改革既是政府實現“教育服務轉型”的一項措施,也是政府引導教育走向治理與服務的一個平臺。例如,北京市海淀區積極推進學區制改革,下設十多個學區來輔助政府進行教育管理和提供及時的教育服務。 第二,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我國教育采用的是行政管理體制,國家實行的高度統一化的管理給學校辦學帶來了諸多束縛,如過度管理,學校受到的干擾太多、得到的激勵不夠等。這種現狀令學校倍感缺乏自主辦學的空間,許多必要的體制機制保障不到位,束縛了學校的手腳,限制了學校自身的辦學活力。在某種意義上,體制性障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中小學辦學活力的主要因素。為此,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落實中小學辦學主體地位,增強學校發展動力,提升辦學支撐保障能力,充分激發廣大校長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師生才智充分涌流、學校活力競相迸發的良好局面,推動基礎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學區化管理是釋放學校辦學活力的一項有效舉措。學區與學校有著天然的聯系,學校在學區中辦學,可以得到學區的支持;學區既能為學校提供資源共享的平臺,同時也能幫助學校解決招生和家校合作方面的諸多難題。可以說,學區化管理可以有效地解決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因人員不足、事務煩冗而無法為域內每一所學校提供良好的服務這一問題。學區化管理作為國家倡導的一項改革,從客觀上而言,在體制機制上發揮著“破冰”功能,能夠協助政府破解影響和制約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諸多困難和問題。 第三,學區化管理的地方探索豐富了我國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治理實踐。基礎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體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新力的關鍵階段。新時代,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目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發展目標則是高位均衡。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該文件確定“十四五”時期教育事業的主要目標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調“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對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礎教育新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質量的教育格局需要高品質的辦學體系來保證。學區化改革致力于提高我國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辦學水平,促使我國基礎教育從管理向治理轉變。從管理向治理轉變的標志是參與的主體由政府一方向利益相關者多方過渡。學區化管理為教育從管理走向治理提供了客觀條件,即學區管理組織的構成可以是多方的。現實中,我國許多地方的學區化管理改革也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北京市海淀區和東城區的學區化管理模式并不相同,但是其管理主體覆蓋學區內基礎教育階段利益相關者的舉措是有內在一致性的。 二、滿足百姓“就近上好學”的需求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做的報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實現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保障,而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正是教育公平的體現。“上好學難”“就近上好學更難”,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義務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更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難點與突破點。為了緩解“擇校熱”,保證教育起點公平,減輕升學給百姓帶來的壓力,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試行學區化辦學”。因此,滿足人民群眾“就近上好學”的需求成為我國實行學區化管理的出發點。 **,學區化管理力圖破解新時代我國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主要矛盾。我國歷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隨著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家庭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但是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家長已經不滿足于義務教育階段“有學上”和“上好學”的訴求,不斷追求“就近上好學”。因為基礎教育是為人一生的成長奠基的階段,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焦慮。然而,教育行政系統應對百姓需求的反應速度相對滯后。為了破解這一矛盾,實現“就近上好學”這一辦學目標,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多管齊下,在教育投入有限的條件下,寄希望于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均衡。學區化管理便是基于這樣的主客觀條件開展的一項辦學體制改革探索。例如,有學者認為,上海基礎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要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上海市一直著力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而學區化、集團化是其重要舉措(湯林春,2018)。 第二,學區化管理致力于實現域內公立教育服務均等化。學區通過提供精準、及時且均等的教育服務而普遍獲得各界的認可。與傳統的行政管理相比,學區化管理更加“接地氣”,即學區化管理中的學區更接近學校、社區和家庭,學區執行機構對學校、社區、家庭的教育需求更加了解,也更容易因地制宜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區與域內學校、社區和民眾的聯系較為密切,因此可以對域內各種教育需求做出較為靈敏的反應,這有利于及時、準確地解決實際存在的教育問題,因此獲得了百姓的認可。例如,北京市海淀區清河學區的學位向來不足,為了保證每個孩子按時入學,且對自己的入學狀況滿意,清河學區的教育管理人員為域內每一個適齡兒童量身定制入學方案,2017—2020年實現了小學入學“零投訴”。這得益于學區為適齡兒童制定的入學方案精準、到位、合理且“有溫度”,例如,保證每個孩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學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由此獲得域內家長的點贊。 第三,學區通過擴大域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來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狀況。學區以其獨*的組織協調能力提高學校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學區發揮其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共享是指在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提高利用率來擴大其邊際效益,進而惠及薄弱學校。學區內各學校開設的課程可以分為三類:①國家規定的必修課;②國家規定的選修課;③學校自主開設的特色課。優質必修課在學校內共享通常是通過“同上一堂課”的方式實現,即域內同學段的多所學校的某年級師生通過多媒體網絡教室共同參與名師即時課堂教學。選修課與特色課共享則是通過名校向薄弱學校贈送自身開發的選修課程來實現的。學區特色課程共享不僅可以跨校,還可以跨學段。 二是優質師資共享。所謂優質師資共享,是指學區統籌協調域內中小學優質師資,通過跨校授課等方式來實現域內優質師資的共享。 三是優質的辦學場地、設備設施共享。學區幫助學校打開“圍墻”,實現異校共享操場和多媒體教室以及大型會議室等。 四是先進的辦學理念共享。所謂先進的辦學理念共享,即學區通過搭建學校間信息共享和辦學理念與經驗交流平臺來實現提升薄弱學校管理層的辦學能力的目標。正所謂“一個好校長成就一所好學校”,為薄弱學校培養優秀的管理者是提高薄弱學校辦學水平的關鍵。 推行學區化管理不僅可以促進學區內的教育資源共享,還可以在共享的基礎上實現共建,即實現正向增長,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幫助薄弱學校培養師資。學區管理機構可以為薄弱學校引進優質師資,實現走校上課,薄弱學校教師通過固定的跟堂學習來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同時,學區還可以通過組織學區內教研活動和建立名師教研室來促進教師之間的互動。 二是擴大學校教學實踐的空間。學區可以通過與社會組織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域內中小學提供均等的實踐活動場所和實踐活動課程。這改變了薄弱學校因辦學資源不足而無法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的局面。 三是提升公立教育的聲譽,提升學區內百姓對教育的認可度。學區工作者可以通過與域內社區、家庭的交流,讓家長看到學校的積極變化,通過搭建“學校、家庭、社會合作”的平臺,構建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實現教育利益主體間的良性互動。積極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家長了解學校,支持學校工作,進而信任學校,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薄弱學校因公信力不足和學生管理困難而造成的招生難、辦學難問題。 總之,學區應通過整體提升域內中小學辦學質量和重點改造建設薄弱學校來實現自身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終實現“校校精彩,人人滿意”。 三、為現代教育回歸本質鋪設道路 現代教育異化已經引起各方的普遍關注。以學校教育為核心的現代教育體系存在許多固有的缺陷,如校內教育相對比較分裂等,學區化管理有助于教育回歸到現實中來,有助于破解諸多因教育異化帶來的現實問題。 **,學區化管理有利于融合校內外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明確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