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牛津通識讀本----農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91410
- 條形碼:9787544791410 ; 978-7-5447-914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牛津通識讀本----農業 本書特色
在城市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有多少人了解田野里到底在發生些什么?在采買食物時,我們是否想過購物車里食物的來源?民以食為天,農業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一直同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從傳統的靠天吃飯,到如今的機械化和集約化種植,農業經歷了深刻的變革。本書從我們的食物來源——農作物和農場動物的培植和飼養講起,又將眼光投向宏觀的農產品及其貿易市場,對農業作了一次全方位的概述。在人口持續增長的今天,農業如何養活未來的90億人?作者以此展開,探討了諸多農業未來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牛津通識讀本----農業 內容簡介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農業的發展,全世界都在使用或傳統或優選的技術從事農業生產。但在城市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有多少人了解田野里到底在發生些什么?在采買食物時,我們是否想過購物車里食物的來源?本書對農業作了一次循序漸進的概覽,先從☆基本的農業資源土壤講起,展示了土壤的重要性,然后轉向生長其上的作物和動物,進而對農產品貿易以及現代與傳統農業進行了宏觀的介紹。作者還總結了當代農業面臨的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農業對野生動物和景觀的影響、動物福利問題,以及氣候變化和轉基因生物的發展對農民的影響等。
牛津通識讀本----農業 目錄
引 言
**章 土壤與農作物
第二章 農場動物
第三章 農產品與貿易
第四章 農業投入
第五章 現代和傳統農業
第六章 農業的未來
索 引
英文原文
牛津通識讀本----農業 節選
第二章 農場動物 在現有的動物物種中,人類馴化的比例相對較小。正如美國博學家賈雷德??戴蒙德所言,動物需要有某些特征才適合馴化:合適的飲食,通常以多種植物為主,生長速度相對較快,有圈養繁殖的能力,以及合適的性情與社會組織,這樣它們才不會驚慌失措,并且有完善的優勢等級制度,以便人類可以接管它們成為領導者。只有少數物種結合了所有這些特征,成為*常見的農場動物。表2所示為十大(即*常飼養的)農場動物。 這些數字需要謹慎使用,因為一只雞產生的食物量顯然與一頭牛、一只羊或任何更大體積的動物不可同日而語。它們還需要設置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下。自1992年以來的二十年間,世界上雞鴨的數量大約增加了一倍,山羊的數量增加了65%,而牛和豬的數量只增加了13%左右,綿羊的數量則沒有變化。此外,農民還飼養了其他沒有出現在這份名單上的動物,如南美洲的美洲駝、羊駝和豚鼠,牦牛,甚至還有蠶和蜜蜂等昆蟲。 對馴鹿、麝牛或鴕鳥等動物的*佳描述是半馴化動物,因為它們雖然被人們所利用,但沒有像大多數農場牲畜那樣受到集約化管理。馬和驢等其他動物不僅用于農耕,還用于非農業運輸,世界上某些地方的牛也是如此。因此,估量純粹為農業目的而飼養的牲畜數量既困難,也不一定有用。 許多農場動物具有多種功能。牛產奶(在非洲的一些地方它們還產血),在世界的某些地方,牛在生命存續期間拉犁拖車,死后生產肉和皮;綿羊被剪掉羊毛,產奶,也被宰殺吃肉;駱駝和水牛既產奶又拉犁。 人類完全可能靠素食生活,徹底放棄動物產品,在發達國家,我們不再依靠動物纖維做衣服,也不再依靠畜力做牽引,那我們為什么還要養動物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動物能生產出素食者不一定能輕易得到的方便的營養素集合?至少在部分程度上,這必定是傳統的問題。在蒸汽機和內燃機發明之前,許多動物—馬、驢、騾、牛,甚至狗—被飼養都是為了它們的肌肉力量,用來拖車拉犁,以及其他農具。它們的奶和肉是人們逐漸產生興趣的副產品。這個論點顯然不適用于豬和雞,它們的價值是作為清道夫,通過吃食物殘渣以及橡子或昆蟲等大多數人類不能吃的東西來提供肉和蛋。因此,在數千年與家養動物一起生活的過程中,人類已經習慣了食用(并愿意花錢購買)它們生產的肉、蛋和奶制品,也找到了無數種方法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并與植物產品相結合,制成我們所吃的食物。因此,農場主們都想讓他們的動物快速生長,并長成屠夫喜歡的肌肉和脂肪的正確組合,或者生產出大量的奶、蛋或毛,本章談的就是他們為此需要了解些什么。 飼養農場動物 所有類型的畜牧業(即通常所說的農場動物照管)都普遍適用一些基本原則。歸結到根本,并暫時忽略農場動物是有意識的生物,所有這一切就意味著畜牧業就是要把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轉化為動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這樣它們才能給我們提供肉和奶,在某些情況下,還有能量來拖動我們的農具。 動物擁有將植物中的淀粉分解為其組分葡萄糖分子所需的酶(生化催化劑)。葡萄糖直接用于為動物提供能量,或為了儲存能量而合成為糖原。在乳腺中,它與其他分子結合形成乳糖,這是乳汁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盡管一些細菌和真菌具有將植物組織中的纖維素(膳食纖維)分解成葡萄糖所需的酶,但哺乳動物和鳥類并不具備這種酶。這就意味著,那些進化到能與含有合適細菌的腸道菌群一起生活的動物,可以從含有高比例纖維素的相對纖維性的葉子中提取營養。而那些沒有進化到這一步的動物則必須吃種子和塊莖,這些種子和塊莖須含有它們能代謝的淀粉。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區別,因為這意味著纖維素代謝者(如牛、綿羊、山羊、駱駝和水牛)不必與淀粉代謝者(如雞、豬和人)競爭食物。當然,這兩類動物日糧中的碳水化合物實際上包括糖類、淀粉和纖維素的混合物,但如何處理它們取決于各種動物的腸道解剖結構。 動物的肌肉、皮、毛發或絨毛,甚至部分骨骼,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蛋白質是由較簡單的化合物(被稱為氨基酸,大約有20種)連接而成的大分子。植物和細菌可以合成全部20種氨基酸,但其中有 10種是動物不能合成的。這些被稱為必需氨基酸,它們必須在飲食中提供。簡單地說,動物的消化代謝包括將食物中的蛋白質分解成它們的氨基酸組分,然后這些氨基酸便可用于形成動物本身的不同蛋白質。 動物體內的其他主要組分是各種脂肪,它們不僅沉積在皮下,而且存在于肌肉和肌纖維內部以及彼此之間,還構成了神經、細胞膜和激素的一部分。同樣,這些大部分可以由動物利用食物中的油脂合成。還有一些從重量上來說屬于次要的營養素,卻是動物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包括礦物質和維生素,缺乏它們會妨礙有效的新陳代謝,通常表現為疾病, 如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骨骼變形(佝僂病)。 食物被吃掉后會發生什么取決于動物消化道的解剖結構。單胃動物在胃里開始食物的化學分解過程,然后半消化的物質進入小腸,對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類剩余的消化大部分發生在那里。剩余的物質則通過肌肉收縮進入大腸,在大腸中吸收水分,然后在排便過程中排出未消化的廢物。實質上人類也是如此,如前所述,人類幾乎沒有消化纖維素的能力。 豬的消化道與此類似,只是盲腸(大腸頭端的那部分腸道)比人的大,而且有微生物群,能有限地分解纖維素,所以豬*多可從這一來源中獲得 20%的能量。這意味著豬可以從牧草和其他植物纖維中獲得一些食物價值,而這些纖維在人體內會直接穿腸而過。 雞的消化道與單胃哺乳動物直至小腸的消化道在細節上完全不同,但從農戶的角度來看,結果大同小異:它需要相對低纖維的飲食。然而,馬和驢的盲腸體積要大得多,其微生物群具有相當大的分解纖維素的能力。因此,青草和干草等粗飼料可以構成馬科動物日糧的很大一部分。 牛、綿羊、山羊和水牛(以及解剖結構不同的駱駝)等反芻動物也攜帶著可以分解纖維素的細菌,但都位于一個被稱為瘤胃的大而復雜的胃中。反芻動物進食后可以讓食物回到口中再次咀嚼—這就是反芻的過程,或稱咀嚼反芻—這有助于分解纖維素食物,以便瘤胃細菌進一步代謝。事實上,如果沒有一些膳食纖維,反芻動物的消化系統就不能正常工作, 這意味著盡管例如高產牛可以得到含有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精料,但如果要避免出現消化問題,它們也需要纖維物質。此外,對于奶牛來說,高精料 /低牧草的日糧會降低牛奶中的脂肪含量。 從農戶的角度來看,反芻動物和單胃動物之間的這些差異很重要,因為它們意味著反芻動物可以靠植物葉子的高纖維食物生活成長,而單胃動物則難以生存。因此,它們可以利用牧草,這在可耕地上是一種很好的中斷作物(見**章),還可以利用因過于陡峭、多巖或貧瘠而無法耕種的土地上的植被。 因此,農民飼養動物的方式取決于動物的種類及相應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可用的飼料,以及飼養動物的目的。所有動物都有維持體重和各種生理功能所需的營養物質的“保養”需求,否則它們*終會餓死。大多數動物也有生長、懷孕、哺乳和活動的“生產”需求。 對于用來屠宰吃肉的動物來說,主要的生產成本通常是生長所需的飼養。在幼年動物中,首先達到生長速度峰值的是骨骼。隨著動物年齡的增長,骨骼的相對生長速度下降,而肌肉的生長速度達到了頂峰。*后,隨著肌肉生長開始減緩,脂肪沉積達到*大值(圖5)。一般來說,在一個品種中,年齡較大或生長較快的動物脂肪含量較高。 農戶試圖在動物脂肪含量處于*佳狀態時出售動物以供屠宰:脂肪含量太少,肉質很可能干柴無味;脂肪含量太多,動物就會失去價值。但何為“太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例如,在 19世紀, 豬的體重往往比現在大得多,因為當時豬油或皮下脂肪的市場更大。 動物懷孕時的生產需求明顯增加,因為除了維持自己的身體外,它還必須應付正在成長的后代的需求。雖然這在后代出生后就停止了,但它還必須分泌乳汁來喂養它,這又需要額外的營養物質,超過了它本身的維持需求。實際上,奶牛的懷孕和泌乳可能同時發生,因為奶牛在產后兩三個月就能再次受孕,而其泌乳期可持續九個月或十個月。在高產奶牛群中,農戶會盡量讓奶牛每年都生一頭小牛,這樣隨著牛奶產量從高峰期下降,胚胎發育的需求就會增加。高產奶牛可能需要三倍或更多的維持量來滿足這些生產需求。 對于生產大量牛奶的奶牛,單純使用草料很難獲得足夠的營養物質,因此通常會給它們額外的高能和蛋白質精料日糧。即便如此,許多高產奶牛仍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物質滿足其需要,并會利用背膘儲備。另一方面,吃新鮮春季草的母羊,由于春季草易消化,蛋白質含量高,即使沒有額外的精料飼喂,也可以喂養羔羊。 雞的相應情況是產蛋。雖然大多數母雞大概可以在農家院附近覓食,找到自己的維持口糧,但高產系統中的母雞幾乎每天都要下蛋,需要營養成分高的飼料。同樣,整天拉犁的馬需要的飼料是燕麥,或燕麥與豆類的混合,而如果不工作,需要的不過是青草而已。
牛津通識讀本----農業 作者簡介
保羅??布拉斯利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訪問研究員,曾于牛津大學學習農業史。他研究了17—20世紀農業史的各個方面,與人聯合編輯出版了《戰爭、農業和糧食:20世紀30—50年代的歐洲農村》(2012)。 理查德??索費 英國公爵大學農村商學院院長,皇家農業學會會員,編輯出版《農業筆記本》第20版(2003)和《鄉村筆記本》(2005)等作品。
- >
推拿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