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史記》講義(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049642
- 條形碼:9787512049642 ; 978-7-5120-496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史記》講義(全2冊) 本書特色
文史名著《史記》為二十四史之首,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備騷》”,是中國人人的一部國學根砥書。由于“史記》部頭大,內容多,載三千年歷史,閱讀全書有許多困擾,因此歷代以來產生了許多《史記》選本。本書《史記講義》就是一個《史記》選本,有三大特點:其一、五體皆備,是《史記》全歌的一個縮影。歷代以來的選本,只選《史記》紀傳名著迄今獨有本書選目五體皆備。其二、篇幅適中,《史記》原書一百三十篇本書選目四十二篇,約占全書的三分之一,反映了《史記》內容的系統性,全面的體現司馬遷的歷史觀。其三、微觀注釋與宏觀講析相結合,有很強的特代性。每篇的題、注釋、歌意是微觀解讀 ,書前“本論”與每篇講析是宏觀解讀全書還插有地圖,這都是首創。本書原是作者在上世紀執教蘭州大學時的高校講義,有很強的學術性,流暢的解讀又具有普及性,即既可作高校教材,又可供廣大愛好者閱讀。
《史記》講義(全2冊) 內容簡介
本書《〈史記〉講義》共選《史記》一百三十篇中的四十二篇,其中六篇為節選,占《史記》總量的四分之一強。選文五體皆備,計本紀六篇,表四篇(只選序文,表略),書四篇,世家六篇,以上共二十篇為上冊;列傳選文二十二篇為下冊。上、下兩冊總計約八十萬字。解讀內容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每篇選文做“題解”“注釋”“段意”三項,為傳統的微觀解讀,著重在字面意義,疏解文字阻礙,以助讀者欣賞原書韻味。書前“序論”與每篇“講析”,這兩項則是宏觀闡釋思想內涵,系“解讀”作者的一家之言,助讀者思維。本書*初系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在蘭州大學歷史系開設《史記》專書課講義,積淀十年教學體悟,可作為高校開設《史記》專書課的參考書。
《史記》講義(全2冊) 目錄
目錄
序論——司馬遷和《史記》評介
十二本紀(選六篇)
·十二本紀簡介·
五帝本紀
秦始皇本紀
項羽本紀
高祖本紀
呂太后本紀
孝文本紀
十表(選四篇表序)
·十表簡介·
十二諸侯年表序
六國年表序
秦楚之際月表序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八書(選四篇)
·八書簡介·
律書序(節選自《律書》)
天官書論(節選自《天官書》)
河渠書
平準書
三十世家(選六篇)
·三十世家簡介·
孔子世家
陳涉世家
外戚世家
蕭相國世家
曹相國世家
留侯世家
《史記》講義(全2冊) 節選
七十列傳 (選二十二篇 附錄三篇) 【說明】《史記》七十列傳內容豐富,重點記載了除帝王諸侯外的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并開創了少數民族史傳體例,而西域《大宛列傳》,更是放眼世界,突顯了司馬遷的進步歷史觀。 《史記》 講義(下冊) 七十列傳(選二十二篇) 司馬貞曰:“列傳者,謂序列人臣事跡,令可傳于后世,故曰列傳。”(《伯夷列傳·索隱》)。張守節曰:“其人行跡可序列,故云列傳。”(《伯夷列傳·正義》) 列者,陳也。列傳,即眾多人物之傳。傳,本為注經之名,司馬遷借以傳人,記功臣賢人死義之士的言行以注“本紀”,表示人臣拱衛主上。《太史公自序》云:“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所以劉知幾以《史》《漢》之紀傳比于《春秋》之經傳,議論是很精辟的。 《史記》七十列傳分為四個類型:(1)個人專傳;(2)二人以上合傳;(3)不以人物命篇的類傳;(4)附傳。其列正傳人物一百三十九人,附傳人物九十二人七十列傳附傳人物實多于正傳人物,這里所列九十二人僅舉其要,主要是因事或連類而附。至于附載的子孫、親戚、朋友,以及雖因事連類僅附其名者未錄。,加孔子弟子七十七人,總計三百零八人。類傳人物古今同傳,以類相從;合傳與類傳為同一類型,或對照或連類,故合傳人物往往打破時代界限,上溯下及。《白起王翦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屈原賈生列傳》等是下及;《扁鵲倉公列傳》是上溯。《孟子荀卿列傳》附列人物十一人,實質是一篇先秦的“諸子列傳”。《汲鄭列傳》實質是漢代的“黃老列傳”。匈奴、南越、東粵、西南夷等周邊民族史傳分插在人物列傳中,與相關的人物并列,等同天子臣民,此四海一家之觀念,表現了司馬遷民族一統的進步歷史觀。《大宛列傳》所述為外國民族,單列于類傳中。總之七十列傳具有組合義例,可分為二十組,序列如下: 列傳目次①伯夷列傳列傳一……卷六一 ②管晏至仲尼弟子列傳二至七……卷六二至六七 ③商君至田單列傳八至二二……卷六八至八二
《史記》講義(全2冊) 作者簡介
張大可1940年出生,重慶市人。196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現任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在中國歷史文獻學、秦漢三國史兩個學術領域發表學術論文近二百篇,尤長于“三國史”與《史記》的研究,在學術界獨樹一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出版《三國史研究》與《史記研究》個人論文專集的學者。2011年獲中國《史記》研究會學術成就獎。出版學術論著十余種,主要有《三國史研究》《三國史》《史記研究》《司馬遷評傳》《史記論贊輯釋》《史記文獻研究》《史記精言妙語》《史記通解》《中國文獻學》等。主編《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歷史文選》《中國歷史人物評傳叢書》《資治通鑒新注》等二十余種著作,其中《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歷史文選》為高校教材。有六種學術論著獲省部級優秀圖書獎,《中國歷史文選》2008年獲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20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張大可文集》十卷。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