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海語·臺海見聞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75621
- 條形碼:9787501075621 ; 978-7-5010-7562-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語·臺海見聞錄 內容簡介
海上絲綢之路,一般意義上是指從秦漢至鴉片戰爭前中國與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主要分為經由黃海、東海的海路*終抵達日本列島及朝鮮半島的該海航線和以徐聞、合浦、廣州、泉州為起點通往東南亞及印度洋地區的南海航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海外交通史研究中,“海上絲綢之路”一詞逐漸成為中外學術界廣泛接受的概念。 與海上絲綢之路學的萬千氣象相對應,海上絲綢之路文獻的整理工作仍顯滯后,遠遠跟不上突飛猛進的研究進展。二〇一八年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單位聯合發起“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專案,尚在醞釀當中。我們不揣淺陋,深入調查,廣泛搜集,將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原始史料文獻和研究文獻,分為風俗物產、雜史筆記、海防海事、典章檔案等六個類別,匯編成《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叢書》,于二〇二〇年影印出版。此輯面市以來,深受各大圖書館及相關研究者好評。為讓更多的讀者親近古籍文獻,我們遴選出前編中的菁華,匯編成《海上絲綢之路基本文獻叢書》,以單行本影印出版,以饗讀者,以期為讀者展現出一幅幅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精美畫卷,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歷史借鑒,為“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構想的實踐做好歷史的詮釋和注腳,從而達到“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目的。
海語·臺海見聞錄 目錄
海語·臺海見聞錄 作者簡介
黃衷,字子和,號矩洲,別號鐵橋、鐵橋病叟,廣東南海(今屬廣州)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出為湖州知府,歷福建轉運使、廣西參政、云南布政使、湖廣巡撫,終兵部侍郎。嘉靖十五年(1536),黃衷撰成《海語》,此書所記雖非作者親歷目睹,但主要出自來華番客、舟師、舵卒所親見,是明代中葉的一部重要的中外交往著作,詳述海上奇幻之狀。嘉靖九年(1530)刻印過自撰《矩洲詩集》10卷、《樽亭集》1卷,其他還著有《海棠祠》。 董天工(約1703-1771年),字材六,號典齋,董勛之子,建寧府崇安曹墩人。清世宗雍正元年拔貢生,授福建寧德、臺灣興化訓導。歷知觀城縣、香河縣,在任期間治蝗有功,升任安徽池州知府,任滿致仕。乾隆初,因丁內憂,返鄉守孝,居住在其父于武夷山九曲溪畔構筑的留云書屋。其間,博覽群書,不辭勞苦,實地踏勘,于乾隆十六年編成《武夷山志》,凡山水名勝、人物藝文均予收載。著有《武夷山志》二十四卷、《臺海見聞錄》四卷、《春秋繁露箋注》十七卷、《澄心小草》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