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視覺轉向中的文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1576
- 條形碼:9787108071576 ; 978-7-108-0715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視覺轉向中的文化研究 本書特色
作者提出“圖像時代”到來并倡導研究視覺文化。視覺轉向引發的問題迫切需要跨學科探索。本書提醒人們,重要的不是逃避視覺文化,而是如何在其中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識。
視覺轉向中的文化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集中討論了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重大理論問題,采用跨學科方法,將哲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史、傳播學等不同學科方法加以整合,并以中國當代視覺文化主要層面為依據,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觀點和概念,建構了一個研究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理論構架。既有全球化的靠前視野,又有本土化的問題意識。
視覺轉向中的文化研究 目錄
視覺轉向中的文化研究 節選
技術導向型社會的批判理性建構 今天我們正處于一個迅疾變化的社會,導致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術及其裝置。電腦、手機、網絡、程序、界面……越來越多的技術發明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 歷史的經驗一再表明,裝置范式的標準強調規范性,很容易與各式各樣的權力運作形成共謀共生關系,成為權威推行既定意識形態的工具,或成為權力監視社會的手段,美國的“斯諾頓事件”就是一個典型例證。當下電腦、手機、上網本等移動終端裝置五花八門,但其中操作系統卻只有少數幾種;各種網站、主頁、數據庫和信息表面上看極為多樣化,但它們的內容往往是同質性的,所依賴的操作系統和操作界面也有明顯的趨同。所以,裝置范式不但意味著特定的物質性設置,更重要的是某種同一性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方式的設置。無論生活在全球的哪個角落,也不論個人喜好是什么,標準化的游戲規則像“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裝置的使用者。同一種玩法的背后,蘊含了某種隱蔽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的趨同要求。在這里,特別討論一下數字代溝問題,今天中國的青年一代,基本上可以稱為“裝置范式的一代”“數字原住民”“M一代”(即“媒體一代”)。他們打小就在全方位的數字化樣態中生存,處于各種各樣的技術裝置的包圍中。他們一方面熱衷于各種裝置的使用,對他們來說這些裝置既易上手,又易上癮,這就使得這一群體成為裝置范式的深度介入群體;另一方面,他們對高度數字化的裝置范式及其文化,“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們往往缺少深入的反思和批判,這就使得青年人在思維、行為和情感方面是高度數字化的,深受裝置范式的影響。“裝置范式的一代”對非數字化的傳統的知識生活和認知方式不熟悉、不喜歡也不踐行,形成了斯蒂格勒所說的與過去的“短路”。因此,在青少年中提倡對裝置范式的反思和批判,強調自覺地抵制裝置范式的規訓,就顯得尤為必要。抵抗技術政治顯然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尤其是以技術的方法來抵制技術的宰制變得十分困難,因為無時不在的技術的難度和鴻溝,將絕大多數技術的使用者排斥在規則制定活動之外。 在當下中國,這種“螺旋上升的沉默效應”更為顯著,一些所謂的“大咖”或“大V”一類的輿論領袖操縱和把玩著網民的情緒反應,由此衍生出中國社交媒體特有的“間歇性歇斯底里現象”,每當一個突發事件出現時,總會在短時間內吸引海量網民,煽動起大量網民高度情緒化的反應,形成一邊倒的輿論取向,不同意見和獨立思考很快被拍磚而湮沒。這種對事件的高度情緒化的反應往往是暫時性的,一旦突發事件過去,人們便很快忘卻而變得冷淡,難以形成持續的討論和探究。這種忽熱忽冷式的歇斯底里的情緒化反應,既加劇了“螺旋上升的沉默效應”,更導致了網民非理性的公共參與,削弱了公民批判理性的持續養成。
視覺轉向中的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
周憲,南京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學理論、美學、文化研究和藝術理論。著有《審美現代性批判》《視覺文化的轉向》《藝術理論的文化邏輯》等。主持教育部重點攻關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各一項,曾多次獲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