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了凡四訓》與命運密碼(晚清名臣曾國藩、日本現代企業家稻盛和夫等修身立命的指導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26283
- 條形碼:9787520726283 ; 978-7-5207-262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了凡四訓》與命運密碼(晚清名臣曾國藩、日本現代企業家稻盛和夫等修身立命的指導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郭繼承先生的粉絲;廣大傳統文化愛好者。在各行各業極度內卷,連圖書都在販賣焦慮的時代,讀郭繼承老師講的《了凡四訓》讀能夠知止,能夠安心。
《了凡四訓》與命運密碼(晚清名臣曾國藩、日本現代企業家稻盛和夫等修身立命的指導書) 內容簡介
《了凡四訓》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所著的誡子書,他以自己一生如何改變命運的親身經歷,為我們奉獻了一本透視人生命運真相的家訓經典。因其作者真有其人,所述真有其事,流傳稱頌至今。然而,要真正理解《了凡四訓》的內涵,需要有儒釋道等傳統文化的基礎才行。本書作者郭繼承曾多次給青年學生、企業員工、政府機構公務員等群體講授《了凡四訓》,他的釋義和闡發,融匯儒釋道等傳統文化精髓,同時針對現代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困惑,做了很多外延性的解讀,深入淺出,精妙獨到。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心性之學的寶貴,更讓人明白了中國傳統的命運觀絕不是聽天由命,而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每個人都可以力爭做自己命運的主人,走好人生路。
《了凡四訓》與命運密碼(晚清名臣曾國藩、日本現代企業家稻盛和夫等修身立命的指導書) 目錄
序 言 做命運的主人
引 言
**訓 立命之學
1. 命運被人算定
2. 偶遇貴人
3.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4.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5. 為何科舉不順
6. 沒有子嗣的六個反思
7. 財富、子孫背后的秘密
8. 了凡的第二次生命
9.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10.《易經》的秘密
11. 了凡的過人之處
12. 立命之學
13.“了凡”與“成圣”
14. 身在公門好修行
15. 了凡的命運發生變化
第二訓 改過之法
1. 春秋時期的“算命方式”
2. 改過者,**要發恥心
3. 改過者,第二要發畏心
4. 改過者,第三要發勇心
5. 每一個孩子都有優點
6. 改正錯誤的三種方法
7. 過有千端,惟心所造
8. 掛礙,就會有痛苦
9.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
10. *上治心,當下清凈
11. 命運改變后的美好“征兆”
12. 人生走下坡路的表現
第三訓 積善之方
1.“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2. 為善必先窮理
3. 善有真假
4. 善有端曲
5. 善有陰陽
6. 善有是非
7. 善有偏正
8. 善有半滿
9. 善有大小
10. 善有難易
11. 改變命運人人可行
12. 僅僅善良就可以嗎?
第四訓 謙德之效
1. 謙卦:“六爻皆吉”
2. 嘚瑟是倒霉的前奏
3.乾卦的人生哲學
4. 學國學更要謙卑
5. 永遠清醒,常懷憂患之思,才能永葆活力
6. 志無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小 結
附錄一 了凡四訓 (明)袁了凡
**篇 立命之學
第二篇 改過之法
第三篇 積善之方
第四篇 謙德之效
附錄二 袁了凡居士傳 (清)彭紹升
我的學術和文化傳播之路(代后記)
《了凡四訓》與命運密碼(晚清名臣曾國藩、日本現代企業家稻盛和夫等修身立命的指導書) 節選
1. 命運被人算定 《了凡四訓》立命之學的開篇是這么說的: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呢?了凡說,他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讓他棄舉業學醫,就是說不要去走科舉這條路,而是去學醫。為什么這樣呢?“謂可以養生”,就是可以照顧自己的身體,照顧親人的身體,還“可以濟人”。大家注意這句話,特別了不起!“濟人”就是幫助別人。大家想想,一個母親,告訴自己的孩子為什么學醫:不但可以保護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健康,同時還可以幫助別人。古代很多知識分子的理想,就是“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良相就是做一個好宰相,宰相是國之大臣,相當于現在國務院總理這個位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力量,促進國家的發展,其實是給大眾服務的。在傳統社會,真正有追求的人,不能成為良相就要做良醫。做宰相救治大眾的苦難,為人民的福祉努力,做良醫救治別人身體的疾病。良相和良醫,兩者價值導向的目標相同,都是為了救人。大家注意,這位偉大的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告訴自己孩子,學醫不僅可以養生,還可以濟人。所以袁了凡后來能做出那么大的成績,和母親的教養密不可分。袁了凡的母親明確地把能否幫助別人作為孩子職業選擇的依據,非常了不起! 我們做父母的看到這段話,是否要捫心自問: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告訴孩子,這一輩子學醫也好,學其他的專業也好,不僅要自己過得好,還一定要幫助別人?可能很多父母想的是,自己的孩子不要吃虧,不要受委屈,學經濟、金融可以賺大錢,學法律可以當官,等等。而袁了凡的母親說學醫可以幫助別人,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在我們所有的理想中,除了出人頭地這種一般的老百姓都有的一點小想法之外,有沒有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更多地去幫助別人,去服務社會?所以說像了凡這樣的人,能夠取得一些成就,絕不是偶然的。母親還告訴他,“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說你學醫學好了,成為一個非常好的大夫,值得大家尊重,也能滿足你父親生前愿望。什么是孝?孝雖然有很多含義,但絕不渾渾噩噩,絕不啃老,能夠踏踏實實在某一個利國利民的行業上有所成就,這是對父母的告慰,就是孝。 后來,了凡有一次上山采藥,在慈云寺遇到一個老者,這個老者的形象“修髯偉貌,飄飄若仙”。長須飄飄,一看就是仙風道骨的樣子。這里也要注意,人們一般都說相由心生,老人家如果是仙風道骨的相貌,那大概也是一個人心性和修為的外在表現,某種程度上是一個人修為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展現的一個相。所以了凡說“余敬禮之”。注意,了凡見了這位老人家以后,就上前施禮,敬拜老者。這里又有一個值得我們反省的地方。當我們在很多場合見到長者,是不是做到了主動禮敬?你看看,了凡就這樣,實際上他命運的改變,就和這一次的禮敬有關。所以我建議大家,平常一定要恭敬人,這樣才能得到別人善意的提醒和幫助。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被稱作“禮儀之邦”。從了凡小的時候,就能看出他具有禮儀修養。他見了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對方是個忠厚長者,長須飄飄,一副仙風道骨的神態,他馬上去頂禮,就得到了這個長者的好感。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恨,沒有無緣無故的好運霉運,都是平時待人接物的積累。 長者看到如此有禮貌的年輕人,就跟他說:“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年輕人,你其實是個當官的人,明年你就可以去考學,為什么你不選擇讀書這條路呢?因為在老者看來,了凡這個年齡正是刻苦用功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不應該在山里游逛。然后了凡就告訴這個老者:小的時候父親去世了,母親希望我學醫,在家母看來,學醫不僅可以救自己和身邊的人,還可以幫助更多的人。他把這個事的前因后果告訴了這位長者。 接下來了凡“叩老者姓氏里居”。這個“叩”實際上是磕頭的意思,是給這個長者行大禮。他問老人家:我怎么稱呼您呢?了凡這么一問,這個仙風道骨的老人說:“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遍L者說,他姓孔,祖籍云南,得到了北宋邵雍先生的皇極數正傳,根據周易相數的測算,他這一套本事應該傳給了凡。這里我給大家簡單講一下邵雍先生的事跡。中國思想史在北宋這個階段,到了儒釋道融會之后的爆發時期。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北宋五子:以《愛蓮說》為世人熟知的周敦頤先生;開啟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先聲的程頤、程顥兩位先生;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張載先生;以研習《易經》見長的邵雍先生。邵雍先生在中國《易經》的發展史上,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可以說是有劃時代成就的。整個人類歷史和人事的演變,經過他用《易經》的推算,達到了相當高深的程度。那么這位孔先生說:我得到了邵雍先生整個《易經》術數的精華,冥冥之中,我這一輩子應該遇到你,而且我的本事也應該傳授給你。 那么了凡怎么做的呢——“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了凡把老人家請到家里,告訴老母親:我把一位老人家給請來了。母親告訴他,善待之。大家看這位母親的偉大,告訴了凡一定要好好地禮敬孔先生,要好好地對待先生。大家是否發現,了凡的母親待人特別友善,了凡在母親的教育下,待人也彬彬有禮,而且能發自內心地恭敬別人?我覺得這一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好好學習。所有將來看這本書的朋友,我們每一個人,要懂得真正去恭敬別人,還要教育我們的孩子去恭敬別人。說實話,作為老師,我看到現在很多學生并不懂得恭敬人,而且那個眼神甚至有些狂傲,對別人還有一些輕蔑。一個年紀輕輕的人,有那種對人不恭敬的表情,其實是心里邊生不起對別人的尊重和敬意。一個人如果輕慢和驕狂,他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容易遭受傷害,會為此付出代價。不管文明發展到什么程度,尊重人、恭敬人都應該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志,而且會給自己帶來好運和福報。
《了凡四訓》與命運密碼(晚清名臣曾國藩、日本現代企業家稻盛和夫等修身立命的指導書) 作者簡介
郭繼承,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博士,西北大學歷史學博士后,中國政法大學思政研究所教師,弘正學堂學術導師。 致力于中國思想史、中西文化比較、現代文明的困境與應對、中華文化的推廣與傳播、人生哲學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應邀在國家部委、國資委直屬國企、各省市地方政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講課,聽眾反響熱烈,其課程在網絡上更是影響廣泛。 主要著作有:《直面人生的困惑》《中華經典十三講》《解決問題的智慧:人生問題三百問》《中國文化要義讀本》《中西文化比較視野中的國學智慧》《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國文化的未來:近代儒學對“中國文化出路”的探索與中國文化建設的再思考》《仁者愛人》《居安思!。在《人民論壇》《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華夏文化》《中國企業文化》《瀟湘文化》《北京教育》《貴州民族報》等報刊發表文章多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