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英國皇家海軍 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 第3卷 日德蘭海戰及其之后 1916.5-12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7771
- 條形碼:9787513937771 ; 978-7-5139-377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英國皇家海軍 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 第3卷 日德蘭海戰及其之后 1916.5-12 本書特色
【少有的海上大戰】交戰雙方十余艘戰列巡洋艦,數十艘戰列艦,數十艘巡洋艦,上百艘驅逐艦/雷擊艦,在北海的黃昏與黑夜中展開較量。 【悲劇與遺憾的背后】“瑪麗女王”的殉爆,“黑王子”號的慘劇,為何德軍戰艦被大口徑炮彈接連命中后依然能夠繼續戰斗,為何截獲準確情報的“第40號室”無法讓杰利科及時調整航線。正如貝蒂在目睹了“瑪麗女王”號爆炸沉沒后對他的旗艦長道出了那條恰如其分的有名評論:“我們這些該死的軍艦今天出了些問題。” 【中立客觀的視點】雖然貝蒂與杰利科的支持者一直希望將馬德爾拉到自己這邊,但他始終維持著客觀公正的態度,不介入雙方的爭吵。他從不期待能改變他們的觀點或消除他們的偏見。但是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把故事講給有興趣的公眾。 【足以重塑歷史的豐富資料】 參考資料包括大量的未出版物、幾乎所有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出版物、議會文件、主流報紙、雜志、專業期刊、涉事軍官與文職人員的通信與訪談。在創作期間,馬德爾得到了來自英國海軍部、陸軍部、空軍部、內閣,乃至德方信息來源的大量幫助。英國海軍將領的親眷也為其提供了大量資料。 【閱讀小說般的精彩體驗】 馬德爾深諳歐洲文化,一直將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福斯爵士(Sir Charles Firth)的格言“講述故事的藝術是書寫歷史的基本要求”奉為努力的方向。除底蘊深厚、文采卓然外,馬德爾還堅持用一系列經過選擇的事件來構成他的敘述,并用每一個事件來分析歷史人物是如何根據環境來采取行動的,這種敘事方式也使這部作品充滿了閱讀趣味。
英國皇家海軍 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 第3卷 日德蘭海戰及其之后 1916.5-12 內容簡介
本書以“戰爭背后的戰爭”的顛覆式寫法,對1904年至1919年“費希爾”時代的英國皇家海軍作出了真實又生動的精彩記錄,是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并重的傳世經典。本系列共五卷,此為第三卷。本書第三卷圍繞著1916年5月底爆發的日德蘭海戰展開,從戰前大艦隊的準備,戰時的表現,一直延伸至戰后的檢討與改革。同時本書也包括了日德蘭海戰結束后,英國海軍已經開始面臨的德軍潛艇戰威脅,以及由此導致的海軍部高層洗牌。
英國皇家海軍 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 第3卷 日德蘭海戰及其之后 1916.5-12 目錄
序
**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部 日德蘭海戰 (1916 年5 月31 日—6 月1 日)
**章 杰利科的戰術:大艦隊戰斗訓令(日德蘭前夕)
第二章 日德蘭:戰列巡洋艦的戰斗(1916 年5月31日,下午5 時56 分前)
第三章 戰列艦隊的戰斗(5 月31 日,下午5 時56 分—約晚上9 時)
第四章 日德蘭:夜間戰斗(5月31日,晚上約9 時—6月1日午前)
第二部 日德蘭海戰:余波(1916 年6—11 月)
第五章 日德蘭:比較與反思.
第六章 日德蘭:評價(1916 年6—7月)
第七章 日德蘭之后的改革(1916 年6—9 月)
第三部 **階段的結束(1916 年8—12 月)
第八章 日德蘭之后的大艦隊 (1916 年8—11 月)
第九章 貝爾福—杰克遜時代的結束(1916 年11—12 月)
附錄A 大艦隊序列
附錄B 德軍艦隊序列
注釋
英國皇家海軍 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 第3卷 日德蘭海戰及其之后 1916.5-12 節選
戰列巡洋艦之間戰斗的**階段,“獅”號逐漸將航向轉向南偏東南,以拉開雙方的距離,因為雙方在3 時54 分已接近到13000 碼。希佩爾也逐漸向南轉向。結果是雙方繼續呈平行航線向南航行。英德雙方幾乎同時向對方開火——3 時48 分。德艦炮火異常精準。由于貝蒂的軍艦在西方明亮的天空下非常易于辨認,德軍戰列巡洋艦僅用了幾分鐘,就測得了準確的距離。到4 時8 分,德艦已取得了約14 次命中,而己方僅被擊中3 次。一枚擊中“獅”號的炮彈僅差分毫就會造成致命的后果。下午4 時,這枚大口徑炮彈擊穿了Q 炮塔(中部炮塔)的頂部裝甲——查特菲爾德對當時的情景有如下描述: 炮彈將半個炮塔頂炸飛到空中,落下時又重重地砸在上甲板上。爆炸引燃了裝填籃內的發射藥,后者正要被送入炮膛。爆炸及其引起的火災,殺死了炮室和工作間內的所有官兵。炮室內燃燒的發射藥,并沒有立即引燃裝載在炮塔下方裝填籃里的其他發射藥;但是炮塔內肯定有大量正在燜燒的物體,只需一點干燥的空氣就會立即爆燃成火焰。當戰列巡洋艦隊轉向180 度向北航行時(炮塔被擊中后20 分鐘至30 分鐘),由于呈頂風航行狀態,氣流灌進了炮塔。就在此時,處于彈藥升降機內的8 個發射藥包被引燃,并發生了劇烈的爆炸,烈焰直沖上主桅的高度……炮塔發射藥艙和炮彈艙內的乘員——大約70 人——幾乎在一瞬間全部陣亡……艦體內部的火焰直達住艙甲板…… “我們都捂住了眼睛”,“恩加丹”號上的一名海軍飛行上尉G. 唐納德(G.Donald)寫道,“同時大聲喊:‘哦天啊——‘獅’號完了!’但是它并沒有完,很快,‘恩加丹’號靠近‘獅’號,并向它致以三次歡呼,而貝蒂就站在露天艦橋上向我們揮舞他的帽子。那真是動人的一刻!”“獅”號的Q 炮塔被擊中后,炮塔指揮官,皇家海軍陸戰隊少校F. J. W. 哈維(F. J. W. Harvey)雖然已經受了致命傷(據傳他的雙腿均被炸斷),仍然執行了旗艦長查特菲爾德發來的命令。他竭力爬到傳聲筒,用盡*后的力量,命令彈藥處理室內的水兵關閉發射藥艙艙門,并向發射藥艙注水,所以后來爆燃的大火雖然彌漫了整個炮塔,并沖上了天空,但未波及發射藥艙內的藥包。哈維的英勇行為(他因此被追授維多利亞勛章)拯救了貝蒂的旗艦,避免了它重蹈戰列線中*后一艘軍艦“不倦”號的命運。德艦的一次齊射中,有三枚炮彈擊中了“不倦”號的上甲板(4 時2 分),并在艦體內爆炸,該艦立即偏離航線并從艦艉開始下沉。德艦的第二次齊射又擊中了它艦艏炮塔附近。在緊接著發生的第二次爆炸后,該艦于4 時5 分傾覆,消失在高度達到其桅桿兩倍的黑色煙云中。57 名軍官和960 名水兵陣亡;僅有兩人被一艘德軍雷擊艦救起。查特菲爾德爵士對“不倦”號的損失給予了恰當的評價。“這是令人沮喪的一刻。不過相比**分隊的其他軍艦,‘不倦’號排水量較小,防護也較弱,因此還不算是嚴重的戰術損失。” 第5 戰列艦中隊一直以全速從艦艉方向追趕貝蒂,終于在4 時6 分投入戰斗。德國官方史評論道:“如同九頭蛇一般,英國海軍多出了4 艘比剛剛損失掉的‘不倦’號火力強大得多的軍艦。”埃文- 托馬斯率領的,是大艦隊中炮術*佳的中隊之一。雖然投入戰斗時,它們距德艦尚在19000 碼開外,超出了主炮*佳射距,但它們很快取得了命中。它們的目標一直被霧靄和煙塵遮蔽,只能看見炮口的閃光,即便如此,第5 戰列艦中隊還是顯示了精湛的炮術。4 艘超級無畏艦上的15 英寸主炮,得到了艦上裝備的*現代化火控設備的支持,同時也因希佩爾正全力與貝蒂的戰列巡洋艦交戰,所以埃文- 托馬斯中隊快速而精準的炮火很快開始奏效。到4 時16 分,位于德軍戰列線末尾的“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已被命中多次,并造成戰損。 當貝蒂得知,埃文- 托馬斯已經參戰,并在狠狠打擊德國后衛艦艇時,他開始試圖靠近敵人,集中火力于希佩爾的前衛力量。4 時12 分,他轉向東南方向。希佩爾此時仍保持了他南偏西的航向。雙方戰列巡洋艦隊因此迅速拉近了距離,從4 時15 分至4 時43 分,戰斗“異常激烈,雙方也都十分堅決”(引自貝蒂的報告)。也就是在這一階段,貝蒂遭受了半小時內的第二次重大損失。在5 分鐘內,“瑪麗女王”號受到了“德弗林格”號和“塞德利茨”號,在14500 碼到15800碼距離上的集火打擊。4 時26 分,一枚陡直下落的炮彈擊中了它Q 炮塔側面的甲板。一團紅色的火焰瞬間席卷了它的前部艦體,同時前部彈藥艙發生了殉爆,隨后中部彈藥艙發生更劇烈的爆炸。軍艦被一折兩半,消失在直升入一千英尺高空的巨大煙云中。人們*后一次看到這艘驕傲而優雅的軍艦,是它高高抬起的艦艉,螺旋槳還在慢慢地轉動。在驅逐艦“頑固”號(Obdurate)上目睹這一可怕景象的艦長奧拉姆(Oram)發現,“這震撼的一幕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人們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魔術師揭開了托盤上的黑色幕布——里面什么也沒有”。57 名軍官和1209 名水兵隨“瑪麗女王”號沉沒;后來只打撈起20 名幸存者。也就是在這個時刻,一直平靜地站在無保護的艦橋上指揮的貝蒂,對他的旗艦長道出了那條恰如其分的著名評論:“我們這些該死的軍艦今天出了些問題。” 那些沒有親眼目睹這兩起災難的人,根本想象不到會有這樣的慘劇。“鐵公爵”號上的一名引擎技術人員回憶說,不久后,當軍艦駛經其中一艘戰列巡洋艦的殘骸時,“每個人都興奮地大聲歡呼,因為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那是一艘德國軍艦”。 【摘自第80至第82頁】
英國皇家海軍 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 第3卷 日德蘭海戰及其之后 1916.5-12 作者簡介
著者 亞瑟·雅各布·馬德爾,現代皇家海軍歷史學家,專注于1880—1945年英國海軍史研究,被譽為“核心歷史學家”的領軍人物。就讀于哈佛大學,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曾在西方多所大學任職,獲得過包括大英帝國勛章與齊斯雷金質獎章在內的無數榮譽,出版有15部英國海軍史方面的著作。 譯者 楊堅,生于廣州,祖籍河南開封。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現居美國圣迭戈。自幼喜愛軍事,多年來專攻英國近現代海軍史。曾在《兵器》、《現代艦船》等雜志發表多篇海軍史文章,并著有《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和《英國戰列巡洋艦》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