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中國博物館協會向全國青少年鄭重推薦:博物館里的中國--發現絕妙器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762592
- 條形碼:9787530762592 ; 978-7-5307-625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博物館協會向全國青少年鄭重推薦:博物館里的中國--發現絕妙器皿 本書特色
這是送給孩子的一座小小家庭博物館,這里講述了近千件珍貴中國文物的傳奇身世,它們遍布于國內外150余家博物館,它們反映了時空變換、滄海桑田,反映了朝代更迭、帝國興衰,反映了文臣治國安民、武將橫刀立馬的情懷,反映了詩畫天馬行空、手藝巧奪天工……“ 全書正文介紹該主題下具價值的藏品,附錄包括參觀博物館應遵守的禮儀和全國各大博物館的參觀指南。全書圖文結合,故事般的文字生動形象,圖片和漫畫插圖精美,帶讀者走進燦爛輝煌的中華五千年文明。 該項目為2014年國家出版基金支持項目。 榮獲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
中國博物館協會向全國青少年鄭重推薦:博物館里的中國--發現絕妙器皿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各族文化絢麗多彩,而博物館是我們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好去處。這里的文物會“說話”,每一道紋飾、每一種工藝,都是當時社會文化的象征之一。通過文物,我們不僅能讀出當時當地,人們有著怎樣的習俗,對美有著怎樣的看法,還能體會到創作藝術品的人是用一種怎樣的心態,懷著怎樣的好奇去探索發現。我們走進博物館一起去看一看吧,通過認識一件件國寶來了解歷史,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真正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博物館協會向全國青少年鄭重推薦:博物館里的中國--發現絕妙器皿 目錄
**章 從仰韶彩陶到乾隆粉彩瓶
不凡身世
鎮館之寶
鳥和魚的戰爭——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如冰似玉的美麗——秘色瓷盤
它究竟價值幾許——“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
千金寶瓶漂泊史——粉彩鏤空花果紋六方套瓶
你知道嗎
珍寶檔案
第二章 從后母戊鼎到彩繪雁魚青銅釭燈
不凡身世
鎮館之寶
國之重器鼎盛華夏——后母戊鼎
坎坷的經歷不凡的身世——大盂鼎
古代的冰箱——曾侯乙墓通鑒
兩千年前的環保燈——彩繪雁魚青銅釭燈
你知道嗎
珍寶檔案
第三章 從紅山玉龍到大禹治水圖玉山
不凡身世
鎮館之寶
中華**玉龍——紅山玉龍
精致的戰國玉璧——玉螭鳳云紋璧
奢華的文物——金縷玉衣
中國古代玉雕之*——大禹治水圖玉山
你知道嗎
珍寶檔案
第四章 從曾侯乙墓漆棺到太和殿龍椅
不凡身世
鎮館之寶
漆器中的“巨人”——曾侯乙墓漆棺
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者——鴨型玻璃注
紫禁城中的珍寶——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
帝王御座——太和殿龍椅
你知道嗎
珍寶檔案
博物館參觀禮儀小貼士
博樂樂帶你游博物館
難忘的旅程
中國博物館協會向全國青少年鄭重推薦:博物館里的中國--發現絕妙器皿 節選
1979年剛剛過完春節,為能買到新鮮蔬菜,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紙坊公社文化站的干事李建安一大早就趕到了集市。偶然間,他從一位60多歲的老漢那里聽到一個消息,*近紙北村的一片蘋果地里發現了不少紅色陶片。這引起了李建安的注意,他一下子興奮起來。原來,李建安雖然不是專業的考古人員,但因為工作需要,曾經被派到洛陽學習文物知識,還曾經參與過考古現場的發掘,憑借經驗,他隱隱感覺到了這些紅色陶片的重要性。急匆匆吃過早飯,他便準備好工具,來到那片蘋果地,還沒等開挖,就從一個蘋果樹坑中揀出來些陶片,經過拼湊,原來是個并不完整的尖底陶缸,這讓李建安干勁十足。于是,在接下來的一天半時間里,他獨自一人在長約6米、深約1米的土坑內開始了發掘,*終整理出大小不一的13件陶器,其中只有第12件上描繪著圖案,它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就這樣被李建安拿架子車拉回家中,后來又安放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再后來又被送到縣城的文化館保管,但是人們始終沒有認識到它的價值。直到1980年元宵節前的幾天,在鄭州市文聯工作的張紹文返鄉過節,去縣文化館看望朋友時,無意間在院子里的乒乓球桌上看到了這件陶器,并且當場給它起了“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名字。回到鄭州后,張紹文隨即寫下了一篇介紹這件珍貴文物的文章,并且給予了它特別高的評價。當年10月份,由很多專家和研究人員組成的調查組圍繞著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展開了專項調查。調查報告認為,這件陶器表面的圖案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大的一幅原始社會時期彩陶畫,是中國繪畫史上難得一見的珍品,甚至被人們稱贊為中國畫的“老祖宗”。這時,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價值才真正被人們認識和關注。今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正靜靜躺在展柜之中,向朋友們講述著古人的智慧和回憶。很久以前,我們的先民就已經在腳下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他們會把堅硬的石塊制作成工具,更好地獵捕野獸和加工食物;他們還學會了使用火,火帶來了光明、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安全,更能把生的食物加工成熟的食物,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營養,人類進化的步伐加快了。到了大約10000年前的時候,先民們學會了種植糧食,學會了飼養家畜,還學會了一樣制作工具的新本領:往黏土里加水,和成泥之后用火焙燒,制作出了陶器。同學們想想看,這之前的工具,只是改變了石頭、木頭,甚至骨頭的形狀,但是并沒有改變石頭、木頭和骨頭本身,對嗎?可是陶器就不一樣了,它是我們人類**次根據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創造的非天然物品。陶器出現后,人們就開始在它們的表面描繪出美麗的圖案,還把它們捏制成不同的造型,各種各樣的陶器不僅讓生活更加便利,還成為繪畫和雕塑藝術的重要載體。我們首先來仔細欣賞一下這件珍貴的文物。彩陶缸有47厘米高,上面開口的部分略微粗些,底足的部分略微細些,*吸引我們目光的是幾乎占滿了整個高度的彩繪圖畫:畫面的左邊站著一只白鸛,它有著細細的脖子、長長的嘴巴、高高的雙腿和短短的尾巴,一副昂首挺立的姿態:白鶴的嘴上還銜著一條魚,魚兒的身體也是白色的,沒有畫細細密密的鱗片,只是用比較粗的黑色線條描繪出它身體的輪廓;畫面的*右邊豎立著一把石斧,石斧上面還裝飾著一些神秘的符號。很多朋友**眼看到這件彩陶缸時,都會猜測它可能是一件裝水或裝糧食的容器。但再仔細看,就會發現在陶缸的底部中央,竟然有一個圓形的小孔,這樣看來,它應該不是一件普通的容器了。其實,這種在底部中央留有小孔的情形,在一同出土的其他陶缸的底部也都有,那這些陶缸里面會裝什么呢?P2-7
中國博物館協會向全國青少年鄭重推薦:博物館里的中國--發現絕妙器皿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宋新潮 考古學家,博物館學家,歷史學博士,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 潘守永 人類學家,博物館學家,法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人類學與博物館學)、博士生導師、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長。 作者簡介: 盧婷婷、楊莉玲、汪詩琪、崔佳,上海博物館館員。因為對文物考古的熱愛,我們會聚在一起。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每天要接觸文物,扮演著歷史文物保護者的角色,肩負著傳承文明的歷史使命。通過與文物的“親密”接觸,我們了解到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一件文物、一個朝代、一段歷史,古老而又神秘的藏品正等待著我們的講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