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七十年在祖國的懷抱里--中國民族報大型融媒體采訪報道實錄/中國民族報社重大主題采訪報道文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5165094
- 條形碼:9787105165094 ; 978-7-105-1650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七十年在祖國的懷抱里--中國民族報大型融媒體采訪報道實錄/中國民族報社重大主題采訪報道文叢 本書特色
56個民族,56個故事,56個兒女,56個祝福。 70年波瀾壯闊,70年長歌浩蕩,56族風雨同舟,56族砥礪歌行。 歷時4個月,走過大半個中國,用筆和鏡頭,為這盛世中國留下一個小小的注腳。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生態保護到文化復興,從時代發展到民族團結……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祝福,都平凡而細微,真實而親切,如涓涓細流般 終匯進這新時代的鴻篇敘事之中。
七十年在祖國的懷抱里--中國民族報大型融媒體采訪報道實錄/中國民族報社重大主題采訪報道文叢 內容簡介
56個民族,56個故事,56個兒女,56個祝福 70年波瀾壯闊 70年長歌浩蕩 56族風雨同舟 56族砥礪歌行 歷時4個月,走過大半個中國,用筆和鏡頭,為這盛世中國留下一個小小的注腳!
七十年在祖國的懷抱里--中國民族報大型融媒體采訪報道實錄/中國民族報社重大主題采訪報道文叢 目錄
海國寶:搬出西海固
拉祜族
李娜倮:用音樂實現小康夢想
白族
楊曉雪:為了*美的“大理藍”
水族
潘永賢:返鄉勇創業,率眾奔小康
羌族
馬瓊霞:既然活著,生命就要有更多意義
侗族
陸婷:巧手繡出新生活
佤族
魏金龍: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哈薩克族
居馬泰·俄白克:牧民健康的守護者
布依族
孟平紅:讓老百姓都能吃上“放心菜”
傈僳族
此路恒:峽谷深深,紅歌嘹亮
俄羅斯族
阿列克散代爾·扎左林:拉起手風琴,奏響團結曲
景頗族
普勒業:團結走出致富路
傣族
玉臘波:讓古老傣醫藥煥發新生
滿族
朱朝治: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
記者手記
后記
七十年在祖國的懷抱里--中國民族報大型融媒體采訪報道實錄/中國民族報社重大主題采訪報道文叢 節選
《七十年在祖國的懷抱里:大型融媒體采訪報道實錄/中國民族報社重大主題采訪報道文叢》: 2004年12月,在貴州省實施中小學“危改工程”的過程中,擺旁小學拆掉了老舊的木樓,建起了結實的磚混樓。石通佾用工整的隸書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如今,這個擁有兩層小樓的村級教學點,主要開展學前教育,教室、學生宿舍、醫務室、營養餐供應點、教師辦公樓、操場一應俱全。 “黨和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卡蒲鄉的教學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是我們當時難以想象的。”石通佾感慨地說。 2005年、2007年,石通佾兩次參加全縣干部公開選拔考試,進入鄉鎮、縣委相關部門工作。2014年3月,他擔任卡蒲鄉鄉長。 卡蒲鄉是我國唯一的毛南族鄉,人口近1.4萬人,其中毛南族人口占97.9%。石通佾上任時,鄉里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91戶3590人,貧困面大。如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成為他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由于從小深受水、電、路、通信不暢之苦,石通佾特別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黨和國家非常重視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每年我們鄉享受的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資金就有800萬元至1000萬元。我們用這些資金修好了連戶路、通村路,老百姓出行便利了,發展產業有了基本條件。”石通佾說。 2017年,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以下簡稱“黔南民族師院”)對口幫扶卡蒲鄉的新關村、擺卡村。以此為契機,石通佾帶領兩村干部多次與黔南民族師院溝通,探索脫貧路徑,建立了“校農結合”的發展模式,也就是由高校發出訂單需求,村級組織引導農戶生產種植并負責收購、銷售,發展“訂單農業”。這一模式得到了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的四次批示和肯定。 以前,新關村、擺卡村等地主要種植玉米,農民辛辛苦苦勞作一整年,畝產不過千斤,純收入不過500余元。實施“校農結合”模式以來,按照黔南民族師院的需求,村里有計劃地組織群眾種植豇豆、茄子、土豆等蔬菜,畝產收入達4000元以上。 為改變農戶的傳統種植習慣,滿足黔南民族師院的需求,卡蒲鄉政府每畝補貼農戶種苗400元,收成好的還能再直補400元。這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一年之內,卡蒲鄉蔬菜種植面積從2000畝擴大到6000多畝。鄉里統一設置了配送中心,便利了“菜園子”與“菜籃子”的市場對接。 “校農結合”模式在其他村也得到推廣。2018年卡蒲鄉場河村村民石佩發在政府的鼓勵下試種了1畝辣椒,純收入超過4000元。受此鼓舞,他在次年種了4畝辣椒,趕上市場行情好,預計收入將達到3萬元。他高興地對石通佾說:“只要政府愿意收購,不用政府補種苗,明年我們也愿意種。” 在石通佾看來,從被動的“要我種”到主動的“我要種”,農民們這種思想認識上的變化,是“校農結合”模式的*大成果。“我們說‘農村產業革命’,革的就是思想,要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石通佾說。 然而,隨著學校寒暑假的到來,“校農結合”模式下的產銷矛盾凸顯出來。2017年冬天,黔南民族師院的師生們放假了,農民種植的蘿卜、白菜堆滿了倉庫。為了兌現幫老百姓把菜銷售出去的承諾,石通佾等鄉黨委班子成員臘月二十八還奔波在推銷蔬菜的路上。 ……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