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史大卓內科病證遣方用藥十講/中醫名醫名家講壇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31445
- 條形碼:9787521431445 ; 978-7-5214-314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史大卓內科病證遣方用藥十講/中醫名醫名家講壇系列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醫名醫名家講壇系列”叢書之一。作者史大卓是國醫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從事中西醫結合診療工作近40年。臨床經驗豐富,學術見解讀到。本書分十講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血液系統等疾病的遣方用藥進行闡述,并有常用方劑和中藥釋義及病證結合思想的講解。全書重點突出,實用性強,是一部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的重要參考書,可供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生及中醫院校師生參閱。
史大卓內科病證遣方用藥十講/中醫名醫名家講壇系列 目錄
一、心臟虛實辨證用藥
(一)心陽虛
(二)心血虛
(三)心陰虛
(四)心火亢盛
二、肺臟虛實辨證用藥
(一)肺氣虛
(二)肺陰虛
(三)痰濁阻肺
(四)治肺輕劑和重劑
三、肝臟虛實辨證用藥
(一)肝血虛
(二)肝陰虛
(三)肝氣郁
(四)肝火
(五)肝陽上亢
附:膽
四、脾臟虛實辨證用藥
(一)脾氣虛
(二)脾陽虛
(三)脾胃同病
五、腎臟虛實辨證用藥
(一)腎精虛
(二)腎陽虛
(三)腎陰虛
六、古代醫家臟腑陰陽虛實治法釋義
(一)虛證治在肺、脾、腎
(二)五臟之虛,窮必及腎
(三)氣有余便是火
(四)營衛調,經絡和
(五)治痰先治火,治火先養陰
(六)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七)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八)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氣
(九)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
(十)治脾以理氣為要
(十一)陳荃去而腸胃潔,瘕瘕盡而榮衛昌
(十二)濕痹阻遏經絡氣血,宣降肺氣使氣化濕化
(十三)上焦之瘀多熱,下焦之瘀多寒
(十四)治肝疏而宜升,治胃和而宜降
……
第二講 心血管系統疾病遣方用藥方法
第三講 呼吸系統疾病遣方用藥方法
第四講 消化系統疾病遣方用藥方法
第五講 泌尿系統疾病遣方用藥方法
第六講 神經系統疾病遣方用藥方法
第七講 血液系統疾病遣方用藥方法
第八講 其他內科疾病遣方用藥方法
第九講 常用方劑和中藥釋義
第十講 “病證結合”治療疾病
史大卓內科病證遣方用藥十講/中醫名醫名家講壇系列 節選
《史大卓內科病證遣方用藥十講/中醫名醫名家講壇系列》: (一)心陽虛 溫補心陽的基本方法為辛溫和甘緩相合,以取辛甘化陽、溫通血脈之效,代表方為《傷寒論》桂枝甘草湯。心主血脈、藏神,心陽虛的主要表現為血脈運行失常和神不內守兩方面的癥狀。心陽虛,不能溫運血脈,血脈運行遲緩艱澀,則出現面色咣白、心悸、心中空虛、怔忡、形寒肢冷、舌體胖大或舌質淡暗、脈象細弱或沉遲結代等。辛溫和甘緩相合,溫通寓于緩收之中,才能達到溫通而不散氣,使宗氣貫于血脈而主血脈運行的目的。切忌單純溫通,如桂枝、薤白、細辛、高良姜等,此類藥物辛溫而散,雖可通陽,但多有耗氣散氣之弊,很難發揮溫通血脈之效。 辛溫和甘緩相合之法,不僅限于桂枝、甘草的配伍。辛溫藥如蓽茇、良姜、生姜、薤白等和甘緩藥如甘草、麥冬、大棗、生地黃、五味子、飴糖等配伍,皆可起到辛甘溫補心陽的目的。只是高良姜、蓽茇等和甘草相合,稍偏于溫脾陽,不像桂枝、薤白溫而善通,專溫通心陽。心為君火,主血脈運行,溫補心陽的目的在于運血脈、促血行,使血脈運行調達。故溫補心陽不像補脾陽重在守中,以運化腐熟水谷;也不像補腎陽(氣)重在秘精藏精,以化氣生氣。 辛甘溫相合,可溫補心陽。甘溫相合,本身即有益氣作用。陽虛多為氣虛之漸,補心陽之溫通,虛以補心氣為基礎。心氣是宗氣貫血脈、肺氣朝百脈的具體體現,補心氣常從補肺氣、宗氣、脾氣人手,以達補心氣的目的。心陽虛輕癥,可單用辛甘化陽之法;心陽虛較重者,則須在甘溫補心氣、宗氣的基礎上(如黃芪、人參、黨參等),加辛溫通陽的藥物,代表方如黃芪桂枝五物湯,或黃芪桂枝五物湯加人參等補氣藥物,取黃芪、人參補宗氣、肺氣、元氣,白芍斂陰和營,桂枝溫通心陽,方中甘草不是只用其調和諸藥,還用其甘溫益氣之能。若陽虛汗出者,可在上方基礎上,加五味子、浮小麥,煅龍骨、煅牡蠣加強斂汗和營的作用。 若心陽虛、陰寒凝滯血脈、四肢不溫,甚至逆冷者,則應重用溫通,以求凝寒溫散、血脈陽氣得復。此時多需重用桂枝,可用至20-30克以上,甘草亦應炙用和重用,不應用一般方劑中和藥的劑量3-5克,而應用到10-20克以上,才能起到辛甘溫陽化氣的作用。 若心陽氣虛甚,不能內藏于血脈,則可產生心陽外脫之變,出現手足逆冷、青至節,大汗出等,此時宜人參、黃芪大劑益氣,配伍制附子回陽救逆,切不可用桂枝、薤白等辛溫宣通之藥,以防耗氣散氣。同時佐五味子、山茱萸等斂陰斂氣,以防虛脫之變。待虛陽稍復后,再用甘溫補陽法,緩緩圖之。 補心陽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調和營衛《難經·十四難》云:“損其心者,調其營衛。”心主血脈,營在脈中運行,心陽加于陰津,即“陽加于陰,謂之汗”,其汗乃成。汗液滲泄過度,*易耗傷心陽。心陽虛,血脈不利,亦多出現寒熱間作、不時汗出等營衛不和的癥狀。調和營衛對調補心陽有如下作用:①調營衛,腠理毛竅開合有度,心液(汗)不致過泄,可使心陰、心陽內守于血脈之中。②調營衛多用辛甘酸味藥相合,代表方藥如桂枝湯,方中辛溫之藥可通心陽、利血脈,與酸甘藥相合可化陰,滋充營血。③調和營衛,衛含營中,不致過泄,衛氣功能正常,其剽悍滑疾之性不僅有利于血脈運行,還可溫養腠理,防御外邪侵襲。 此外,調和營衛之法,非僅局限于桂枝湯,凡辛甘酸藥相合,皆有調和營衛作用。可依桂枝湯意將藥物劃分為辛溫和酸甘兩類:辛溫藥如桂枝、高良姜、生姜、薤白等,酸味或甘酸味藥加麥冬、五味子、白芍、生地黃、大棗、浮小麥等。二類藥物相合,皆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偏于營虛者,加重后者用量;偏于衛陽虛者,加重前者的用量;汗出多者,重用黃芪伍于甘溫方藥中,同時加浮小麥、五味子、山茱萸等酸斂之品;汗出無度者,可加煅龍骨、煅牡蠣、麻黃根收斂止汗。總之,在使用辛甘和辛溫之法時,是以陰陽互根互化為基礎,需根據病情的輕重、是否涉及其他臟腑而合理用藥。 ……
史大卓內科病證遣方用藥十講/中醫名醫名家講壇系列 作者簡介
醫學博士,二級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內科學學術帶頭人,心血管病內科學術帶頭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心血管病重點專科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藥典委員,原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全國第六屆中醫師承老師,全國第十一、十二屆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原衛生部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副總編,《環球中醫雜志》副總編,《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內科臨床近36年,主編《中醫內科辨病治療學》《內科常見難治病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內科手冊》等醫學專著20余部,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