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逆齡生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3418
- 條形碼:9787521743418 ; 978-7-5217-4341-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逆齡生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所有關注健康的讀者 心理學愛好者,心理學專業師生,培訓機構,教育機構,職場人士,學生 身體有各種疾患積極心理學理論重要推動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倫·蘭格博士于1979年做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逆時針”實驗。在這個實驗中,蘭格博士將16名八十多歲的老年人帶到一個被改造為20年前(1959年)場景的舊修道院里,讓這些老年人像當年一樣在那里生活一周。結果,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這些老年人的視力、聽力、記憶力都有了明顯提高,其步態、體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顯改善。基于這個實驗,蘭格博士創建了能夠顛覆人類認知的“可能性心理學”理論。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是“什么”,而可能性心理學研究的則是“可能是什么”。可能性心理學的重點是要尋找個體的差異性和未來的可能性。在蘭格博士看來,人類的潛能很大程度上是被“無覺知狀態”抑制了,因為一旦你相信自己做不到,那么你就不敢去嘗試。但是,如果你意識到外在評判和醫學診斷并非絕對正確,那么你就會就為自己重啟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別樣人生。正如埃倫博士所說:“當你對某件事情不確的時候,你會留意到問題和差異,你會向可能性敞開,創造可能性。反之,如果你對某件事情很確定,就容易陷入單一化思維,不再關注那些可能與之相反的信息。不管你處于哪個年齡,都不要預先假定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打開心靈,迎接所有的可能性,我們就會擁有更健康的人生狀態。”《逆齡生長》詳細闡述了積極心理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可能性心理學理論,幫助我們提升自己的覺知力,及時關注周圍的變化,勇敢改變自己的固定思維,充分認識并接納世界的不確定性,不為外界嘈雜的海量信息干擾,積極地行動起來,從而擁有更年輕、更樂觀、更健康、更智慧的人生狀態。《逆齡生長》詳細闡述了積極心理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可能性心理學理論,幫助我們提升自己的覺知力,及時關注周圍的變化,勇敢改變自己的固定思維,充分認識并接納世界的不確定性,不為外界嘈雜的海量信息干擾,積極地行動起來,從而擁有更年輕、更樂觀、更健康、更智慧的人生狀態。
逆齡生長 內容簡介
請想象一下,如果你能將自己的心理時鐘調到20年以前,那么你的生理狀態能否也同步到年輕的狀態? 積極心理學理論重要推動者、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終身教授埃倫·蘭格博士于1979年做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逆時針”實驗。在這個實驗中,蘭格博士將16名八十多歲的老年人帶到一個被改造為20年前(1959年)場景的舊修道院里,讓這些老年人像當年一樣在那里生活一周。結果,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這些老年人的視力、聽力、記憶力都有了明顯提高,其步態、體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顯改善。 基于這個實驗,蘭格博士創建了“可能性心理學”理論,即我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以及能成為怎樣的人,所以一切皆有可能。可能性心理學的相關研究發現,追求確定性是一種不積極的心態,而我們接受的心理暗示、刻板印象和醫學標簽,都在影響著我們的身體機能和健康。 因此,如果我們認為外面的世界應該是確定不變的,那么就會盲目地相信所謂的健康數據、醫學診斷和專家意見,無法對自己獨特的身心體驗和狀態做出準確判斷,甚至會悲觀消極地聽天由命。這種無覺知的狀態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失去對生活進行主動選擇的能力。 但是,倘若我們能及時轉換思維模式,培養并保持埃倫博士在本書中所說的覺知狀態(mindfulness),細心覺察周圍的變化,那么我們就能及時扭轉之前的固有思維模式,從而改變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可能性心理學的研究證明,我們接近可以通過改變思維模式來改變自己的身心狀態,讓自己更樂觀、更豁達、更健康,擁有更強的生命力及行動力。 正如蘭格博士所言:“不管你處于哪個年齡,都不要預先假定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打開心靈,迎接所有的可能性,我們就會擁有更健康的人生狀態。”
逆齡生長 目錄
譯者序 覺知的力量VII
前 言 發現“可能性”的驚人力量 XV
**章 能讓時光倒流的“逆時針”實驗
勇于質疑,保持覺知 013
打開思路,讓充滿可能性的世界自動呈現 016
第二章 人生真的有無限可能性
追求確定性是一種可怕的心態 030
你不必時時“遵醫囑” 032
千萬不要百分百相信醫學診斷結果 034
第三章
認為世界是穩定不變的,是一種穩定性錯覺
用反芝諾悖論征服所謂的“不可控” 044
勿讓已知的理論和思想遮蔽你的雙眼 049
時刻關注變化,激發覺知狀態 050
不要成為病癥的俘虜 , 病癥永遠不是穩定存在的 053
留意變化,用心關注,保持覺知 056
第四章 到底是誰為健康標準設了限?
別糾結,健康標準是因人而異的 069
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概率,而非絕對事實 072
積極的心態能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狀態 076
極端的變化:回歸 080
癥狀不是疾病的可靠線索 082
慎重思考醫生的“隱形決策” 085
不要隨意給自己的病癥貼標簽 091
你對待疾病的觀念才是健康與否的關鍵 095
第五章 重新定義醫療規則
努力自行解決問題的人更健康 106
加強交流,尤其是面對面的人際互動 113
第六章 當心!醫生的話具有操控力
生于希望,死于絕望 126
健康的觀念可以激活健康的行為 136
第七章 不要讓診斷結果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不要用醫學標簽把自己定義為“病人” 161
健康指標只是一個參考值,不代表真正的健康狀態 168
所有語言和數字背后都隱藏著不確定性 170
第八章 不要迷信任何一位“專家”
醫生也會誤診,適當參考其他醫生的“第二意見” 179
不要過度依賴醫生,要成為自己的健康專家 183
第九章 保持覺知,終身成長
更加有覺知地對待人生的老年階段 195
無意義和有意義的回憶 199
變老并不意味著衰退,需要改變的是消極心態 201
保持覺知能讓我們長壽,反之亦然 204
“過度幫助”會讓老年人喪失掌控感,陷入習得性無助 209
老年人要增強自主性,不要武斷地對自己的健康下結論 212
用覺知應對變化,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215
第十章 讓覺知幫助我們永葆青春
事事用心,事事留意,活在當下 223
多角度看待健康狀態,擁有“覺知健康”的思維 228
與醫生互動,做一個有覺知的學習者 231
尊重不確定性,質疑極限是否存在 234
致謝 237
逆齡生長 節選
我告訴他們不要急。我建議說,如果他們不能一下子把箱子拿到房間,可以慢慢地來,一次往房間的方向移動幾米;如果一次移動幾米也很困難的話,那么就一次移動幾十厘米。我還建議說,他們可以打開箱子,一件一件地把里面的物品拿到房間里,多拿幾次就可以了。有那么兩位老年人猶豫了一下。但是,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其他老年人都沒有提出理由表示反對。盡管這件事并不在計劃之內,但是從一開始,他們就意識到,這次經歷將和他們以往的經歷大不相同——他們大多數人以前都被保護過頭了。每位老年人都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那一條建議。有幾位老年人一次性就把箱子搬進了屋里,然后再搬進自己的房間。大部分老年人則是一次移動一小步,每走一步就停下來歇一會兒。然而,我能從他們的臉上看出來,這一任務讓他們充滿了力量。盡管剛開始時,他們都以為自己辦不到,而且有些老年人確實是一步一歇,但是*后,他們都成功地在沒有外人幫助的情況下將行李搬進了自己的房間。看著他們搬箱子的時候,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諺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反芝諾悖論策略中,一小步的定義是全新的,它是所在之處與想去之處的中途。人有一種傾向,在看到某一事物是某個樣子時,就以為它一定就是這個樣子。也就是說,人容易拘泥于現狀,看不到改變的可能性。然而,如果我們總能找到一小步可走,那么就意味著,我們視為必然的極限也許只是我們自己或者我們的文化在更戲劇化的情況下強加給我們的。幾年以前,我在為一家養老院做顧問的時候,接觸過一位上半身癱瘓的老年婦女。我問她:“有什么事是你想做卻做不到的?”她說希望能夠自己擦鼻涕,因為她覺得連這都要人幫忙實在很難堪。我開始在她身上做功課,讓她將胳膊往鼻子方向抬高6英寸①。她做不到,然后我們不斷地調低高度,直到她能夠到。在這之后,我們又慢慢地調高高度。經過努力,邁出很多個一小步之后,她終于能夠自己擦鼻涕了。懷疑主義者可能會跳出來大喊:“她可能根本就沒有癱瘓,只是醫生診斷錯誤罷了。所以,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總有一小步可以邁出。”對于前一句話,我的回應是“是的”,醫生說她癱瘓,可能是診斷錯誤,這正好說明努力幫她舉起胳膊是正確的做法。另外,我們中有多少人會被醫生做出類似的錯誤診斷呢?對于后一句話,我會回應說,我們的努力即使在這位老年婦女身上不起作用,也不意味著在其他任何人身上都不起作用。負面結果只意味著我們沒有為支持假設找到證據,這和我們找到反對假設的證據完全是兩回事。如果每當“不可能”發生就說是診斷錯誤,我們就放棄了質疑*初假設的機會。我們都可以說自己相信改進的可能性,可是只有當我們真的相信,改進才會發生。也就是說,當我們真的相信改進的可能性時,改進才更可能發生。總之,我們可以接受“我們不能掌控”的觀念,這一觀念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如果是正確的話,那么生命就沒有意義;如果是錯誤的話,那么生命就會被浪費。現在我們接受“我們可以掌控”的觀念。如果這一觀念是錯誤的,亦即*后什么也沒有改進,我們也不能肯定將來就不能得到改進,而且在尋找改進可能性的過程中,我們已經獲益匪淺;如果這一觀念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如果*后得到了改進,那么我們就征服了所謂的“不可控”。如果我們患上了一種不可控的疾病,那為什么還要嘗試拯救自己呢?這樣做不會有多少意義。記住:實際上醫學征服的每種疾病都曾被認為是不可控的,正是因為有人把它們看作“不確定”的而非“不可控”的,*終才找到了攻克它們的方法。連科學家也經常把“不確定”視為“不可控”。一個人注意到某種現象,并且創造了一種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然后,現象不斷發生,理論被不斷驗證,直到這一理論被接受為真理。回顧一下這個過程,你會發現一個問題:整個過程就像用卡片壘房子——理論是**層,隨后的每層都是符合該理論的事實。然而,這些事實本來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加以解釋。因為理論預測了現象,現象就被視為穩定的,而實際上它并沒有那么穩定。……
逆齡生長 作者簡介
【美】埃倫·蘭格(Ellen Langer)生于1947年3月,她是積極心理學理論重要推動者,哈佛大學心理學系首位女性終身教授。蘭格教授在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已逾50年,她主持了多項具有開創性的心理學實驗(如逆時針實驗等),并因其卓越的研究成果榮獲古根海姆獎學金、美國心理學會公共利益心理學杰出貢獻獎、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協會應用心理學基礎科學杰出貢獻獎、詹姆斯·麥基恩·卡特爾獎及戈登·奧爾波特關系獎等學術榮譽獎項。斯坦福大學教授、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評價說:“埃倫·蘭格展示了覺知(mindfulness)可以帶給我們健康和幸福的力量,心理學史上沒有人比她做得更多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