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人與經典·易經系辭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1160230
- 條形碼:9787551160230 ; 978-7-5511-6023-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與經典·易經系辭傳 本書特色
這是孔子的學易心得 讀《系辭傳》,順大勢,成大事。 不讀《系辭傳》,無以了解孔子之偉大; 不讀《系辭傳》,無以了解《易經》之深邃。 通過《系辭傳》,孔子把《易經》中 陰陽剛柔、相感相應的宇宙觀, 轉變成一種精神的、德性的生命哲學, 建立起一套開物成務的實用哲學, 一種居安思危、窮則思變的人生智慧。
人與經典·易經系辭傳 內容簡介
《系辭傳》是對《易經》的通論,相傳為孔子所作。這本書通過對《系辭傳》的逐句講解,使我們看到,《易經》卦爻辭背后的天道,并更進一步,把天道轉為人道,使六十四卦成為六十四種德性的修養。可以說,《系辭傳》建立了一套與天人之道及人性修養相融的《易經》的儒家哲學。讀過這本書,才真正理解了孔子思想的高遠和深廣。
人與經典·易經系辭傳 目錄
導讀 孔子與《易經》1
系辭上傳/25
**章/26
第二章/46
第三章/55
第四章/62
第五章/80
第六章/96
第七章/103
第八章/112
第九章/126
第十章/134
第十一章/147
第十二章/167/
系辭下傳/183
**章/184
第二章/197
第三章/210
第四章/212
第五章/215
第六章/238
第七章/243
第八章/252
第九章/257
第十章/262
第十一章/265
第十二章/268
系辭下傳/183
**章/184
第二章/197
第三章/210
第四章/212
第五章/215
第六章/238
第七章/243
第八章/252
第九章/257
第十章/262
第十一章/265
第十二章/268
說卦/279
**章/281
第二章/284
第三章/288
第四章/292
第五章/293
第六章/296
第七章/298
第八章/299
第九章/300
第十章/301
第十一章/302
第十二章/303
第十三章/304
第十四章/306
第十五章/308
第十六章/310
第十七章/311
第十八章/312
系辭下傳/315
雜卦/327
人與經典·易經系辭傳 節選
**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新 解 在大陸開易學研討會的時候,有一位教授每提“天尊地卑”,必說這是封建思想。近代也有許多學者批評說,這是漢代及其后的學者把尊卑這種封建思想放到了《易經》里頭。 實際上,“天尊地卑”是講乾坤定位的——乾指天道,坤指地道。地道之卑,跟人在社會地位上的卑是不一樣的,高下對應的是位置的高低,而不是封建等級觀念。 為什么要從天地轉到乾坤呢?我們從自然界的角度觀察天地,天是高高在上的,地是實際在下的,我們很少把天地之間的交流放在一起看,但天地變成乾坤之后就不一樣了,乾指往上升的陽氣。比如乾卦,乾卦的氣是往上的,從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到上爻,從“潛龍勿用”到“見龍在田”,陽氣一直向上。并且,乾的陽剛之氣要先通到地,與地氣相合才往上。所以論乾坤的話,一定要講交流,而講天地的時候,大家就不會想到交流,只想到實際的天在上、地在下。 “天尊地卑”指的是,天高地下,乾坤之氣交流。為什么講尊卑?是把天地這個外在價值變成了人生價值,一旦跟我們的人生發生關系,這就變成價值觀念了。乾坤一氣,乾是純陽之氣,坤是純陰之氣,由天地而講到乾坤,就把好像看不見卻互相交流著的——頭頂的天跟腳下的地結合在一起了。這一結合很重要,是把天地間變成了一個氣化的世界,而這個氣化的世界就跟我們有關了。如乾卦的六根陽爻和坤卦的六根陰爻就跟我們在社會上設身處事的行動有關。“天尊地卑”中的“尊卑”兩個字就把天地給人生化了,只憑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看見“轉化”的作用,這就是中國哲學的特質。 看到“卑”字,我們常常想到的是卑微。其實,“卑”正是要提示我們:人是要處在卑的位置上。人為什么要敬天、尊天?一個人如果不敬天、不尊天,就會目中無人、目高一切。“卑”是自以為卑,自處于卑位。人要站在地上,不要站在天上。由天地的尊卑轉到乾坤之后,接著馬上說“卑高以陳”。為什么不講“高卑以陳”?理由很簡單,我們現在是以人來講天地,當然要以人去定位。“陳”是指陳列,“卑”就是**爻初始的地方,所以從人站著的地方看上去是“卑高以陳”。那么是什么在陳列呢?是一個卦的六根爻。我們畫卦的時候,是從*下面那根爻畫起,一直往上,“卑高以陳”,即六根爻從下往高處陳列。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里的“貴賤”不是指封建思想中的貴賤,而是講爻位的貴賤、爻位的高低。換句話說,“賤”指*下面的爻,“貴”指*上面的爻,“貴賤”是指一個卦的結構,而不是價值好壞的評判。“位”,很顯然是指爻位。 “尊”“卑”“貴”“賤”,從字面看起來,會感覺“卑”與“賤”的字義不好,但是我們要了解《系辭傳》作者的語言。孔子在《論語·子罕》中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就是在強調,一個人先要把自己放在“賤”的位置、低的位置,去做一些瑣瑣碎碎的事,然后才會有機會發展。 《易經》謙卦強調“卑以自牧”,相反地,如果你現在就自視甚高,把自己放在“高”的位置,以后就沒有機會發展了。就像孔子強調的“好學近乎知”,好學就是先要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而不恥下問。如果你認為自己有知、有能,很了不起,那你就不能發展了。人要往下看,去法地,法地以后才能效天。所以坤卦的定義實際上就是“順”,順天。坤怎么順天?尊天、敬天,這樣才能順天。如果你不尊天、不敬天,就不會向上發展了。 講了乾坤之后,就要講道;講了道之后,就要講氣。所以講乾坤一定會講人生,就是由天地轉到乾坤,這是《易經》的高明之處。《系辭傳》在卷首就已經把原則、原理告訴你了,它不是去發明天文學、地理學,它只是把外在的原理放在這里。我們不要一直贊美《易經》如何如何偉大,結果講了半天也不知道它究竟偉大在哪里。 這前四句,“乾坤”以后,一個是“定”一個是“位”。講貴賤,實際上就是講爻。一講到乾,我們就會想到乾卦六個爻;一講到坤,我們則會想到坤卦的六個爻。這樣,“乾坤”的六個爻,就把天道、地道變成了人道,講“位”就是講人道了。由天地轉乾坤,這是一氣,由乾坤再往下轉,就到了六個爻。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意思是乾動坤靜各有其常性,因此在卦爻中陽爻的剛性和陰爻的柔性,也就判然清楚了。西方哲學講“動靜”,無論是講形而上也好,討論宇宙也好,始終是兩個問題,即時、空。西方哲學講了兩千年,時、空的問題有沒有解決呢?是時動空靜嗎?我看并沒有解決! 什么是動?什么是靜?我們通常的**反應是:動就是動,不動就是靜。但由天地乾坤講到動靜,是要講人生問題的。“動靜有常”的“常”指常理,一定的定理、一定的常度。“動靜有常”是說,動也好靜也好,都自有它規定的道理。那么動靜是怎樣的“常”法?我們抓不住外在的動靜,《易經》的高明是在把動靜變成了陽爻和陰爻。這一變,我們在爻上就有位,就可以抓住了。是故,“動靜有常”的“常性”,到了卦里面就是剛柔,剛是陽爻、柔是陰爻。“剛柔斷矣”,即剛柔已分,分出了陽爻和陰爻。 佛學講要超脫動靜,所以佛性的“性”是不動不靜,涅槃是無所從來。但《易經》不從佛學那方面走,《易經》跟人生有關,所以把動靜固定下來變成剛柔,再把剛柔具象出來變成陽爻、陰爻。陽爻、陰爻我們可以抓得住,甚至我們也可以占卜出來。我們把握住了陽爻、陰爻,就是控制了自己的動靜,控制了自己的動靜就把握住了乾坤變化,然后再把它拋開去,進入到現象世界——這是中國哲學的高明處。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兩句話我想了很久,雖然作了注解,但一直還是不滿意。起先,我一板一眼地從學術上“以經注經”,把《易經·系辭傳》里所有的“方”字找出來,得出兩種意思:一是方正,譬如“直方大”;另一是方向、方位。我們先從這兩種意思來解析“方以類聚”。就方向來講,同一方向,所有的類聚在一起,即所有喜歡走這一條路子的人都是同一方向。譬如同樣是研究科學的,大家都走科學的路子,搞文學的走文學的路子,這個倒是講得通。“物以群分”也簡單,就是科學的分類——魚跟魚、走獸跟走獸、飛鳥跟飛鳥。但為什么“吉兇生矣”呢?由于小人和君子的價值趨向是不同方向的,所以*后君子吉、小人兇嗎?這樣解釋雖勉強可以說得通,但我自己對此說法并不滿意。 為什么不滿意?如果說“物以群分”,那游魚跟游魚同游,飛禽跟飛禽齊飛,為何會“吉兇生矣”?難道有誰規定了游魚一定兇、飛禽必然吉嗎?“物以群分”,如果是按生物學來分類的話,這怎么會跟吉兇發生關系? *近我有了另外一個解釋。《系辭上傳》:“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意思是蓍草是外顯光明的占卜用具,精神是圓的、無所不通的,每個卦擺在那里,對事情的判斷一卦就有一判。我認為這里的“方”,就是講卦的“方以類聚”,因為每一個卦都是在講一種事情的“類”,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種人事的分類。 “物以群分”又怎么講?《系辭下傳》:“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所以“物”是講爻之“物以群分”。“方”是講卦;“物”是講爻,陽爻是陽物,陰爻是陰物,有了卦爻,然后有吉兇;“群”實際上就是爻位。如此就形成一個系統,由天地講到乾坤、氣,接著由動靜講到剛柔,由剛柔講到卦、爻,然后才是吉兇。把外在的天地,由乾坤一轉,就變到人事上來了,這是《易經》的一套方法,有一個旋乾轉坤的作用包含在里面,而且其中把宇宙論、形而上學、人生哲學都包括進去了。《易經》中所有的吉兇就是講卦爻的變化,也都顯露在卦爻的變化之中。 “在天成象”,有些學者注解為日月星辰。我認為 “在天成象”除了指日月星辰之外,也包含了四時的變動。“在地成形”指山川地形地貌等的變化。有了天上的“象”,有了地下的“形”,就有變化,這兩句話總結了之前的天地、乾坤、卦爻,*后落到變化上。 此處,我們要注意“變”與“化”兩個字,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復合詞“變化”。“變”與“化”有什么差別?“變”是指物質的變,即生老病死之變、四季更迭之變,而“化”是指精神向上的升華。“變”,也許是被動改變的,如由生到死的自然規律沒有辦法改變,而“化”卻是可以把這個變化掉,即轉變它的意義。“化”是一個功夫的智慧,“變”是一個四時的現象。所以莊子講“化”,有“物化”“神化”。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人與經典·易經系辭傳 作者簡介
吳怡,1939年出生,浙江青田人,中國著名哲學家。畢業于中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及研究所主任,臺大、師大、清華、東海等大學兼任教授,美國加州整體學研究院終身榮譽教授,教授中國哲學史、老莊哲學、禪學研究、易經哲學、儒家經典、以及中國整體生命哲學與心理學、以及禪宗碧巖錄等。著有:《中國哲學史話》《老子新說》《莊子新說》《易經新說》《易經應該這樣用》《中國哲學術語講稿》《整體生命心理學》《中國哲學發展史》《系辭新說》等近三十部中文著作,以及Chinese Philosophical Terms(《中國哲學關鍵詞》),The Book of Lao Tzu(《老子翻譯》),The Mind of Chinese Chan(Zen)(《禪心》),The Book of Changes and Virtues of I Ching(《易經與易德》)等英文著作。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