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龍爭虎斗中國史:秦漢傳奇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054768
- 條形碼:9787544054768 ; 978-7-5440-5476-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龍爭虎斗中國史:秦漢傳奇下 本書特色
檢盡殘編并斷簡,細數興亡,總是英雄漢。物有無常人有限,到頭落得空長嘆。富貴榮華春過眼,漢主長陵,霸王烏江岸。旱悟夜筵終有散,當初睹甚英雄漢。遭通迫李陵降匈奴;忍孤憤司馬著青史;性苛嚴酷吏退兇狂;盡忠義蘇武感天地;立壯志班超建奇功;使西域張騫開新路……《龍爭虎斗中國史:秦漢傳奇(下)》講述了秦漢時代的故事。
龍爭虎斗中國史:秦漢傳奇下 內容簡介
《龍爭虎斗中國史:秦漢傳奇(下)》是“龍爭虎斗中國史”系列之一,包括忍孤憤司馬著青史;性苛嚴酷吏退兇狂;盡忠義蘇武感天地;立壯志班超建奇功;使西域張騫開新路;忍孤憤司馬著青史;性苛嚴酷吏退兇狂;盡忠義蘇武感天地;立壯志班超建奇功;奸佞臣束世亂朝綱等內容。
龍爭虎斗中國史:秦漢傳奇下 目錄
費周折劉徹即帝位
漢武帝雄才創盛世
功與過千秋任評說
擊匈奴風暴卷大漠
汗血馬引爆汗血戰
運命乖李廣不封侯
遭通迫李陵降匈奴
忍孤憤司馬著青史
性苛嚴酷吏退兇狂
盡忠義蘇武感天地
立壯志班超建奇功
使西域張騫開新路
漢衰帝演繹斷背山
王昭君和親出塞外
貪美色成帝迷飛燕
篡劉漢王莽建新朝
圖生存義軍抗新莽
順天命劉秀興漢室
奸佞臣束世亂朝綱
漢□帝無道壞祖業
忍孤憤司馬著青史;性苛嚴酷吏退兇狂;盡忠義蘇武感天地;立壯志班超建奇功;使西域張騫開新路
龍爭虎斗中國史:秦漢傳奇下 節選
漢景帝前三年(前154年),以吳國為首的七個同姓諸侯國發動了一次聯合大叛亂,史稱七國之亂。要說這七國之亂的根源,正是劉邦建漢后搞的同姓分封的制度。劉邦稱帝后,認為秦不分封同姓諸侯是滅亡的主要原因,于是大封同姓,先后立弟劉交為楚王,兄劉喜為代王,子劉肥為齊王,從父弟劉賈為荊王,子劉長為淮南王,子劉如意為趙王,子劉盈為代王,劉恢先為梁王后為趙王,劉友先為淮陽王后為趙王,子劉建為燕王,從祖昆弟劉澤為瑯邪王(文帝時徙為燕王),劉喜之子劉濞為吳王。這些封國幾乎占去了舊時燕、趙、齊、魏、楚等國的全部疆土。分封的諸侯王在封國內就是國君,有很大的權力。王國的政權機構和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級官吏,都由諸侯王自己任命。不僅如此,諸侯王還擁有軍權、財政權,可以在國內征收賦稅。王國的疆土廣大,人口眾多,多數王國富可敵國.對中央形成很大的威脅。齊王劉肥有六郡,計七十三縣;吳王劉濞有三郡,計五十三縣。王國在政治上處于半獨立狀態,對于朝廷依賴度極低。劉邦在世時,由于社會經濟凋敝,同姓諸侯王又大都年少,因此,問題還沒有暴露出來。惠帝和呂后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各諸侯王長大成人,國勢日益強盛,他們就都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與中央的矛盾越來越大,有的甚至覬覦帝王之位,西漢政治處在動蕩的邊緣,七國之亂就發生在此背景下。七國之亂首發者為吳王劉濞。當年劉邦分封劉濞時,劉濞才二十歲,正值體壯有力年紀。劉邦認為吳地社會風氣剽悍難治,需要一個年輕力壯的封王來鎮撫,當時他的兒子都年少,于是就封劉濞為吳王。受封儀式后,劉邦召來劉濞,看到劉濞的樣子大吃一驚,說:“你面露反相啊。”雖然心中很是懊悔,然而封王儀式已經完畢,不好更改。劉邦便撫著劉濞的脊背說:“漢家今后五十年內東南方有叛亂者,難道是你嗎?天下同姓是一家,你要謹慎,不要造反!”高祖死后,當權的呂后違背誓約,立諸呂為王。呂后對于受封為王的高祖諸子,控制很嚴,有些諸侯王甚至被摧殘致死。齊王肥是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后對他雖有猜疑,但卻難于處置。齊王肥獻城陽郡地與呂后之女魯元公主,主動調整同呂后的關系,才得以相安無事。不過呂后專權以及分封諸呂為王,引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以劉姓諸王與擁劉大臣團結反呂的形式表現出來。呂后逝世,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當時齊王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宿衛長安,他們暗約其兄齊王將聞領兵人關,共同滅諸呂,將間繼承帝位。將間應約起兵,而長安諸呂派遣大將軍灌嬰出擊。灌嬰屯兵滎陽,與將間相約聯合誅呂。這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力消滅了諸呂勢力。代王恒外家薄氏力量薄弱,群臣認為不致出現類似諸呂弄權的問題。于是協議,舍齊王將間而立代王恒為帝,即漢文帝。后來,吳王太子到長安,在與皇太子賭博時,因對皇太子不恭,被皇太子殺了,其尸體運回吳國。劉濞得到消息,憤怒異常,說:“天下都是劉氏的天下,在長安死就葬在長安,何必運回吳國安葬呢!”于是把太子尸體運回長安安葬。從此劉濞對中央日益不滿,常常稱病不去長安朝覲。朝廷了解到劉濞是因吳國太子被殺的緣由不來朝覲,便將他派去的使者扣留拿問。驚恐的劉濞,這才開始起了反叛的念頭。不久,吳王還是派使者到長安朝覲,漢文帝又責問劉濞稱病不朝的事,使者回答說:“吳王實際上無病,只是朝廷治拿吳國使者,吳王驚恐,這才假托有病,希望皇上能拋棄前嫌,讓吳王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文帝寬宏大量,釋放了先前拘拿的吳國使者,并賜給劉濞幾杖,從此允許他可不再朝覲,劉濞因此解脫了罪名,反叛的念頭也暫時打消了。此后。吳國憑借豐富的銅、鹽資源,加上各種與民休養生息的措施發展了四十余年。景帝即位,晁錯勸說道:“當初高祖剛平定天下,因兄弟少,幾個兒子也還年幼,于是大封同姓諸侯王,齊國轄七十余城,楚國四十余城,吳國五十余城,這三國幾乎占去了天下一半的疆土。吳王劉濞以前因太子被殺之事與朝廷結怨,托病不來朝覲,依法應殺,只因文帝仁慈,不忍處罰他,反賜他幾杖,朝廷的恩德如此之厚,吳王本應改過自新才是,他反而更加驕橫,在國內鑄錢、煮鹽,招引天下罪人陰謀作亂。現在削他的地他會反,不削也要反。削地他反得快,禍害要小些;不削地反得慢一些,禍更大。”晁錯的建議不無道理,強大的藩國必然會對中央政權形成巨大的威脅,要建立大一統的強大的封建帝國,中央的權力必須得到加強。其實早在文帝在位時,晁錯就幾次上書陳述吳國的過失,請求削吳國的地,但文帝總是遲遲不肯懲罰吳國。劉濞見朝廷軟弱,越發強橫起來。現在晁錯又提出這個建議來,可以說是非常適宜的。對于削藩的政策,景帝讓各公卿、列侯及宗室議論此事,人們紛紛表示同意,但大臣竇嬰卻表示擔心,強硬削藩,勢必會引起藩國的不滿,處理不當,藩國聯合對抗朝廷,這樣的局面恐怕就很難控制了。可是就在朝廷議論是否削吳地的時候,吳王劉濞已經開始積極謀劃反叛了。P2-4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