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文章與書評(1890-1910年)(精)/胡塞爾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1292
- 條形碼:9787100201292 ; 978-7-100-20129-2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章與書評(1890-1910年)(精)/胡塞爾文集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專院校師生及相關知1.經典作家經典著作。 胡塞爾是西方著名哲學家,引領了風靡整個20世紀并影響至今的現象學風潮。中文版《胡塞爾文集》的出版,勢必會為國內的現象學研究和胡塞爾思想研究打下堅實的文獻基礎。 2.優秀譯者信實譯文。 本書據胡塞爾德文版《胡塞爾全集》第22卷忠實譯介而來。譯者從事現象學和胡塞爾研究多年,譯文幾經修訂,譯筆信實可靠,基本完全保留了胡塞爾原文風貌,是中文讀者進入胡塞爾原著的不二之選。
文章與書評(1890-1910年)(精)/胡塞爾文集 內容簡介
本卷是胡塞爾全集第22卷,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算術哲學》和《邏輯研究》之間胡塞爾文獻方面的空缺。它囊括了胡塞爾1890至1910年間在雜志上發表的所有文章,并添加了胡塞爾遺稿中在本卷中搶先發售發表的若干文字。原則上,只有胡塞爾自己希望發表在雜志上的手稿,或者是與他實際發表的著作有直接關系的手稿收入了“出自遺稿的增補文本”部分。按照這一規劃,本卷不可能要求對胡塞爾在1890年至1910年這整個基礎性的時間段中的思想進行平均的展示。毋寧說,1890年至1896年間出現的文本占有明顯的優勢。其原因主要在于在此付印的所有體系性論文都來自90年代初期。本卷中的后期文字基本都是書評,在哲學上通常不如純粹體系性的文字工作有分量,此外,由于課題的特殊性,它們鮮能讓我們瞥見胡塞爾哲學在1895年之后的形成與變化過程。同樣,應對90年代初期至中葉出現的體系性論文進行補充的附錄也主要從這一時期的手稿中選出。因此本卷相當完整地反映了胡塞爾在90年代初緊接著《算術哲學》發表之后的思想狀態。本卷所收錄的有關胡塞爾思想的這些早期文檔可以按課題分成了三個自成一體的小組:關于邏輯演算的文字、關于邏輯語義學的文字和關于描述現象學的文字。
文章與書評(1890-1910年)(精)/胡塞爾文集 目錄
編者引論 1
《文章與書評(1890—1910年)》
評:
施羅德,《邏輯代數講座(精確邏輯)》 第1卷,萊比錫,1890年(1891年) 53
推論演算與內容邏輯(1891年) 97
推論演算與內容邏輯:對本卷第168頁及以下同名的論文之補遺(1891年) 124
福格特的“基礎邏輯”與我對邏輯演算之邏輯的說明(1893年) 133
福格特,論內容邏輯的演算:答復胡塞爾先生的文章(1893年) 144
對福格特先生上述“答復”的回應(1893年) 149
基礎邏輯的心理學研究(1894年) 154
**部分 論抽象與具體的區分 154
第1節 獨立內容與不獨立內容 154
第2節 抽象內容與具體內容 159
第3節 批判性評注 161
第二部分 論直觀與代現 163
第1節 導引性的事例分析 163
第2節 概念的臨時界定 170
第3節 瞬間直觀與連續直觀的內在內容 173
第4節 直觀的內在內容作為劃界行為的內容 175
第5節 就其內在內容而言,代現不是直觀,而是一種新的意識方式 177
第6節 補 充 181
第7節 關于兩種功能之心理學和邏輯學含義及其研究之重要性的附記 183
1894年德國邏輯學著作報告(1897年) 187
評:
帕拉吉,《現代邏輯中心理主義者與形式主義者的爭論》,萊比錫,1902年(1903年) 216
1895—1899年德國邏輯學著作報告(1903/1904年)
**篇 227
第二篇 246
第三篇 268
第四篇 284
第五篇 305
拉朗德,《哲學術語和批判詞典》中的評注:評“能力”“事實”“想象”和“意向”詞條,巴黎,1906年及1909年 330
評:
馬爾梯,《對普遍語法基礎與語言哲學的研究》第1卷,哈勒,1908年(1910年)333
出自遺稿的增補文本
A. 論 文
直觀與代現,意向與充實(1893年) 341
**部分 作為直觀的表象 341
第1節 感知過程的統一,直觀的兩個概念 341
第2節 看的主觀境況與事物的客觀統一 347
第二部分 作為代現的表象 357
第3節 代現的形式 357
第4節 概念性代現 361
第5節 代現作為抑制現象 367
第6節 從意向到充實之過渡中的表達理解 371
第7節 非本真的理解通過疊加或相合而現實化 374
意向對象(1894年) 379
**部分 內在對象與真實對象 379
第1節 所謂“無對象之表象”的悖論 379
第2節 通過區分真正的實存和意向的實存來解決悖論的企圖 383
第3節 對這一企圖的批判 386
第4節 “內在對象”這一說法的非本真性 388
第5節 對象的擬分類作為表象的分類 390
第6節 初步分析無對象之表象悖論的兩個論題 392
第7節 從單個表象向普遍表象的過渡 395
第8節 數學公理系統中的實存陳述和“一般假定” 400
第9節 “論 域” 406
第10節 對表象內容的闡明 407
第11節 就表象的主觀意義區分真實對象和意向對象 411
第12節 結論概述 413
第二部分 真的觀念 417
第13節 對象性關系的觀念性(對象的統一) 417
第14節 真 420
評:
特瓦多夫斯基,《論表象的內容與對象學說:一項心理學的研究》,維也納,1894年(完成于1896年) 427
評:
科內利烏斯,《試論一門實存判斷的理論》,慕尼黑,1894年(完成于1896年) 435
一、 感知和感知判斷 436
二、 感覺和想象表象 440
三、 符號性實存判斷 441
四、 爭 論 444
五、 記憶判斷 446
六、 結論性思考 448
B. 附 錄
附錄一 出自胡塞爾為其施羅德書評所撰的草稿(1890/1891年) 459
附錄二 策梅洛致胡塞爾的口述備忘錄(1902年) 483
附錄三 邏輯演算與內容邏輯(1890年) 485
附錄四 直觀與代現:論代現的分類(1893/1894年) 495
附錄五 興趣(緊張)和滿足(解決):論“意向—充實”這對概念的根源(約在1890年至1894年之間) 503
附錄六 從“僅僅表象”向感知的過渡:通過類比來代現(約1893年) 508
附錄七 看的境況(約1894年) 511
附錄八 看的境況:視野與視界(約1894年) 514
附錄九 1901年7月7日胡塞爾致馬爾梯的書信的草稿 517
附錄十 被表象的對象的同一性(約1894年) 527
附錄十一 直觀與幾何學公理(約1894年) 532
附錄十二 幾何學中的公理設定,流形論與純粹力學(約1894年) 534
書評索引 537
人文譯名索引 541
譯后記 544
修訂后記 547
文章與書評(1890-1910年)(精)/胡塞爾文集 節選
《胡塞爾文集:文章與書評(1890—1910年)》: 為了獲得直觀概念與代現概念的恰當界定,*好先做一番考察,以便說明“直觀”這個詞的實際應用范圍及其諸含義間值得注意的細微差別。 原初意義上的直觀是看,因此是對可見客體的感知。所以有時我們會聽到人們說:我想看看這幢房子、那幅畫,等等。由于視覺表象在所有外感知中占有優勢地位,這一用法得到了擴展,直觀被等同于外感知;緊接著直觀又進一步被等同于“感知一般”。所以,例如馮特會將二者用作同義詞。為了服務于特定的心理學興趣,邁農獉獉希望將為現實或可能的感知判斷奠基的感知表象定義為直觀;這樣一來,幻覺——不僅是具有迷惑性的幻覺,而且還有已被揭露的幻覺——也被包括在直觀概念之中了。 如果我們想要堅守如此界定的直觀概念,那么心理學家就會提醒我們不要在通常的意義上理解感知。他們會告訴我們,我們在不經反思的觀看中認為自己感知到的東西并非全是實際被感知到的。某些比較性判斷就會揭露這一點,在這些判斷的質料中,相等或不相等被 “表象”,而在實際在場的感知表象之內容中卻并無與之相應的基底。我們自以為看見了被感知的立方體的各個面的相等性,盡管實際所看到的各個面是不相等的。感知判斷并未將感知表象的實際內容提升至客觀意識之中,毋寧說,在這一內容中——確切而言是在它的某些 因素中——存在著感知判斷的偶因。然而,不把它叫作感知表象——這個名稱顯得很自然——也有不便之處,因為這里所發生的其實是一種“認之為真”,認在它之中(即便是非本真的)被表象者為真,在一般情況下甚至就直接“認之為真”。(在獲取判斷質料上的間接性,從符號到被指稱者之間的過渡——哪怕真的發生了這種過渡——絕不會使判斷成為間接的。)有鑒于此,人們感到很有必要區分感知表象的直觀內涵和它的被意向的、完整的內涵。這一區分的基本思想很清楚:人們會說,自然意識之所以會將感知表象看作直觀,是因為它以為感知表象在其自身中擁有內在客體,而事實上這只是感知表象僅僅意向的、因而在完全不同的意義上“表象”的東西。如果我看見了我們的劇院,我就有了一個對我們的劇院的直觀;因為對于“我們的劇院”這一表達每次所意指的東西,以及當我沒有親眼看見它時只能通過一種概念性的或圖像性的表象所指稱、規定或代表的東西,我現在相信自己擁有了它的真實表象。自然意識相信它在一個簡單的直觀行為中一下子就如其所是、如其被意向地把握到了客觀事物本身,把握到了這個統一的雜多。我們知道,這只是個假象。在我們自以為直觀到的東西之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被直觀的;在實際內容中只有些許特征,它們如何在以這一內容為中介的事物表象中被意向,如何真正在“事物本身”中共存,就如何處于直觀之中。只有在一個持續的內容流中,事物表象的完整內涵才是直觀的,與此相關的是些特定的心理行為,它們與突出的部分直觀之序列相伴,以指向這些部分直觀的方式相互關涉地認定它們,并行進在一個持續的行為之中,塑造出客觀統一。由于大多數感知表象是否是完全的、本真的直觀受到了這樣的質疑,我們就只有追隨這一術語的活生生的意向了,就那些被錯誤地算作直觀的情況而言,這一意向也很管用,大約可以這樣來說明它:直觀不是那種非本真意義上的“表象”,如以塊片、圖像、符號等來“僅僅代表”,或是借助于特征來“僅僅規定”,通過這些中介,事實上被表象者完全沒有被放置在我們面前;直觀是本真意義上的表象,它真的將其對象放置在我們面前,以至于它本身就是心理活動的基底。這樣一來,下面這點也清楚了:盡管日常的感知并不是對這個事物的直觀,但從另一種視角出發,即換一種興趣方向,仍然可以被稱為直觀。如果一種特殊的興趣——例如心理學興趣——朝向片刻的當下內容,朝向如其所是的一個單面,那么我們就有了關于這一單面的直觀。 ……
文章與書評(1890-1910年)(精)/胡塞爾文集 作者簡介
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著名德國哲學家,其開創的現象學運動,極大地影響了二十世紀歐陸哲學的走向。曾任教于哈勒大學、哥廷根大學與弗萊堡大學。主要著作有《邏輯研究》《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內時間意識現象學》《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等。 譯者簡介: 高松,哲學博士。發表論文多篇,承擔的科研項目:1.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當代德語哲學譯介與研究”(13&ZD069)子課題“英美分析哲學在當代德語世界”負責人。2.“弗雷格與胡塞爾意義理論比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1YJC720013)。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