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精)/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7034
- 條形碼:9787100207034 ; 978-7-100-20703-4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精)/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一主題,把馬克思哲學置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這一宏大背景中,從理論與文本、理論與歷史、理論與現實這三個維度展開了對馬克思哲學的新解讀。本書搶先發(fā)售明確提出并深入論證馬克思的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統一,是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tài)批判和資本批判的高度統一,并用當代實踐、科學和哲學的成果重新闡釋已經成為“常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深入探討被忽視、被遺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系統論證馬克思有所論述、但未充分展開,同時又契合著當代重大問題的觀點,從而展現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價值和意義。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精)/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目錄
**章 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空間
一、法國唯物主義的兩個派別:機械唯物主義與現實人道主義
二、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自然唯物主義、人本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三、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終結以抽象本體論為基礎的形而上學
第二章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概念的考察與審視
一、從“唯物主義辯證法”到“辯證唯物主義”
二、從“歷史科學”到“歷史唯物主義”
三、從“實踐人道主義”到“實踐唯物主義”
第三章 馬克思哲學的理論主題與理論特征
一、時代課題的哲學解答
二、哲學主題的根本轉換: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
三、馬克思哲學的理論特征:實踐、辯證、歷史的唯物主義
第四章 馬克思:現代西方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
一、反對形而上學與建立“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
二、從人的存在出發(fā)與開辟從本體論認識現實的道路
三、超越近代唯物主義的視野
第五章 馬克思哲學的后現代意蘊
一、后現代語境中的馬克思哲學
二、馬克思哲學視野中的“后現代”
三、馬克思哲學與后現代主義在當代的“相遇”
第六章 后馬克思主義:歷史語境與多重邏輯
一、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語境
二、后馬克思主義的三種理論邏輯
三、后馬克思主義的意義與困境
第七章 實踐:人的存在方式與世界二重化的基礎
一、實踐:人的存在方式
二、實踐的主體與客體及其關系
三、實踐過程中的實踐理性與評價理性
四、實踐: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
五、實踐: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
六、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
第八章 實踐本體論:內涵、實質與意義
第九章 社會歷史過程與自然歷史過程
第十章 歷史規(guī)律的形成與特征
第十一章 世界歷史、東方社會與社會主義
第十二章 意識與意識形態(tài)批判
第十三章 社會批判及其核心:資本批判
第十四章 社會有機體方法:社會的總體分析法
第十五章 “從后思索”:認識歷史的根本途徑
第十六章 科學抽象:社會科學的分析工具
第十七章 認識的反映、思維的建構與實踐反思
第十八章 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版后記
第二版后記
第三版后記
第四版后記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精)/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節(jié)選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我們應當明白,歷史規(guī)律的重復性不等于歷史事件的重復性。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產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正是其中的偶然性使歷史事件各具特色,不可重復,規(guī)律重復的只是同類歷史事件中的共同的本質的東西,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重復其中的偶然因素。嚴格地說,任何事件,包括自然事件都是必然性與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自然事件也是不可重復的。當年,萊布尼茨在德國皇家花園給宮女們上哲學課時所說的“沒有兩片絕對一樣的樹葉”,所表達的不正是自燃事件的不可重復性嗎?實際上,自然規(guī)律也是在一個個不可重復的自然事件中體現出來的。現代西方哲學夸大了自然事件與歷史事件的差異,并把歷史規(guī)律的重復性等同于歷史事件的重復性。當他們用歷史事件的不可重復性來否定歷史規(guī)律時,恰恰說明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系,不理解可重復的歷史規(guī)律和不可重復的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 其次,現代西方歷史哲學以人的歷史活動的選擇性否定歷史規(guī)律。 按照現代西方歷史哲學的觀點,人的歷史活動具有選擇性,不同的民族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了不同的社會制度,從而使歷史發(fā)展具有多線性,因而不存在歷史的規(guī)律。在薩特看來,“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可能的”,關鍵在于人的自由選擇。胡克認為,全部人類歷史就是人們不斷選擇的結果,這種選擇表現的不是歷史的規(guī)律性,而是人的自由,“是他自己本質的一個獨特的和不可還原的表現”。選擇是人類創(chuàng)造歷史活動的重要一環(huán),尤其是當一個民族的歷史處在一個轉折點時,歷史的進一步發(fā)展往往顯示出多種可能的途徑;在這多種可能性中,哪一種可能性能夠成為現實,則取決于這個民族的自覺選擇。但是,由此把人的歷史活動的選擇性同歷史的規(guī)律性對立起來,以前者的存在否定后者的存在卻是錯誤的。這是因為: 人的歷史活動的選擇的前提——“可能性空間”的形成具有規(guī)律性。選擇的對象只能存在于既定的“可能性空間”中,一定的“可能性空間”的形成是人們選擇的前提;而一定的“可能性空間”的形成卻是由人們不能自由選擇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力的狀況從根本上決定著“可能性空間”的狀況。人們在原始社會不可能選擇資本主義社會。如果人們能夠自由選擇,那么,西方為什么曾經選擇一個“黑暗的中世紀”?西方社會和東方社會都走過專制主義道路這一事實,說明人的歷史活動的選擇性是有既定前提并受歷史規(guī)律制約的。 更重要的是,人的歷史活動的選擇性不能改變人類歷史的總體進程。選擇可以使一個民族超越某種社會形態(tài),以“跳躍”的發(fā)展形式進入到人類歷史的先進行列,從而使歷史發(fā)展呈現出多樣性。但是,這種選擇性、多樣性并不能改變人類歷史的總進程及其一元性——經濟必然性。從人類總體歷史來看,“五種社會形態(tài)”的確是依次更替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沒有也不可能早于封建制度,社會主義社會的出現沒有也不可能先于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前者的產生正是后者內在矛盾運動,尤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結果。 ……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精)/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作者簡介
楊耕,1982年畢業(yè)于安徽大學,獲哲學學位;1991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先后獲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哲學)組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報刊發(fā)表論文260余篇,先后出版專著20部,代表作為《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東方的崛起: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反思》;先后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等7項;先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等國家級獎6項。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